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刘肥的起点不可谓不高,然而他也有着自己的隐痛。那就是他的母亲,并非刘邦的正妻吕后,而是刘邦的外妇——曹氏。
(“曹夫人生齐悼惠王肥……齐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高五王传第八》
古代虽说讲究母以子贵,但母亲的地位对儿子来说同样重要。曹氏这种隐没于历史的小人物,显然无法给到儿子什么支持和助力,这也是刘肥在刘氏兄弟中存在感极弱的关键因素。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刘肥的儿子,个个神勇非凡,他们在诸吕之战中率先举起反旗,参与七国之乱时,刘肥的儿子几乎占了“七国叛王”的一半。
刘肥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和他的子孙为何有着如此鲜明的差异呢?

关于刘肥的出生日期,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刘肥出生时,刘邦还处于起兵之初。
在外征战、前途未卜的刘邦不可能随身带着一家老小,所以大概率的,刘肥幼时留在老家,和爷爷及嫡母吕雉一起生活。
吕雉这个人,对外人心狠手辣,对儿女们的管教也极为严格,连她亲生的儿子刘盈,都被她教成了懦弱不堪的样子,更别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刘肥了。
大概也正是由于年少时的这种经历,让刘肥形成了处处小心谨慎的行事风格。

刘肥的人生发生转变,是在公元前201年。
当时正值楚汉战争末期,韩信凭借赫赫战功被刘邦封为齐王。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这里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又远离都城长安,刘邦当然不放心把这样的好地段交给韩信。
拿下项羽后,刘邦迅速改封韩信为楚王,齐国这块地盘交给谁呢?刘邦选择了一向沉稳持重的长子刘肥。
刘肥接到诏书时吓了一跳,一向没有存在感的他,居然成了齐悼惠王,拥有了统治齐国七十余座城池的权力,这简直是一步登天哪!自己真能把偌大的齐国治理得有声有色吗?
事实证明,刘邦虽然信任刘肥的人品,却并不完全认可他的能力。接下来,刘邦将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多年的平阳侯曹参任命为齐相,让其辅佐刘肥治理齐地,以巩固朝廷在此地的统治。
曹参的能力当然没问题,刘肥也继续保持了谦逊本分的特质,从不出幺蛾子、拖后腿,所以两人的合作堪称标杆,没几年,齐地便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富裕稳定。
“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史记》
在这期间,刘肥的长子刘襄、次子刘章,还有三子刘兴居、四子刘将闾等人先后出生,刘肥的家族也算是枝繁叶茂、蒸蒸日上(刘肥共有13个儿子)。
但这种形势很快随着刘邦的去世而被打破了。

刘邦离世后,嫡子刘盈继位成为汉惠帝,实际掌权的却是刘盈的母亲吕后。
为了保住自己和儿子的权力地位,吕后对刘氏宗室进行残酷清洗。短短几年间,刘邦的三子赵王刘如意被毒杀,五子梁王刘恢因吕雉逼婚被迫自尽,六子淮阳王刘友被幽禁饿死,八子刘建莫名其妙去世后,还在襁褓中的儿子被吕后一网打尽,绝了嗣。
作为刘邦长子的刘肥,手握着西汉初期国土最辽阔的诸侯国,怎么可能不战战兢兢呢?但是怕什么来什么,在汉惠帝刘盈登基的第二年,刘肥应召入朝,这相当于是另外一场“鸿门宴”。
刘盈对长兄很是尊敬,让他坐在上座,刘肥推辞不得便坐了上去。
吕后一看刘肥竟然敢坐在皇帝的上位勃然大怒,她命人给刘肥倒了毒酒,让刘肥敬酒祝寿。
刘盈一眼看穿了母后的心思,为了保护刘肥,他主动端起毒酒,做出要替刘肥喝的样子,吕后一看这还了得,赶紧打翻了酒杯,刘肥这才逃过了一劫。

回到齐地后,刘肥越想越害怕,刘盈保得了自己一时,保不了一世,当务之急是向吕后示好,恳求她放过自己。
可是吕后什么都不缺,怎么才能讨得她的欢心呢?刘肥一闭眼一跺脚,选择了一个让世人百般诟病的策略:将城阳郡献给妹妹,也就是吕后所生的鲁元公主,奉她为“齐国太后”。
妹妹摇身变成自己名义上的母亲,这刘肥等于是里子面子全豁了出去。
此招也确实奏效,吕后放过了刘肥,让他继续担任齐王。
“刘肥之谄,非无耻也,乃大智也。”——明代思想家王夫之
虽然暂时保住了平安,但以刘肥小心谨慎的性格习惯,很难真正放下心来。
在殚精竭虑中生活了几年后,公元前189年,刘肥缓缓地闭上眼睛,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怕的世界,年仅30岁。

刘肥死后,他的长子刘襄即位成为新任齐王,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分别封侯,并来到长安做起了宿卫。
相较于刘肥的谨慎和低调,刘肥的子孙倒是“胆肥”的很。
面对如日中天的吕后,刘章居然敢在吕后举办的酒宴上故意灌一个吕氏子弟酒,然后趁着这个吕氏子弟不胜酒力,想偷偷离席的机会,以执行军法为由,一刀杀死了这个子弟,堪称对抗诸吕的急先锋。
吕后去世后,在周勃、陈平等老臣准备反攻吕氏家族时,刘肥长子刘襄冒着“不成功便成仁”的风险起兵西征,还逼杀了朝廷命官齐丞相召平。
留在长安的二儿子刘章则率领一千名步兵冲进皇宫,杀死了手握重兵的相国吕产和吕氏诸人。
三子刘兴居除了帮着刘章反抗诸吕,在汉文帝刘恒登基后,他还帮刘恒杀掉了后少帝,说其“非刘氏不当立”。
刘兴居后来还有惊人之举。公元前177年,由于二哥刘章莫名其妙暴死在长安,刘兴居毫不犹豫地在长安发动叛乱。
虽然叛乱迅速被平定了,但刘兴居这种一言不合就反叛的个性,也确实吓人。
七王之乱时,刘肥一系的山东七王,除了城阳王刘章之外,六王都同意了叛乱,足可见刘肥的子孙,都不是省油的灯。

为什么刘肥那么谦逊低调,子孙却那么彪悍果敢呢?
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条原因:
第一,刘肥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不敢轻易说不。
童年的经历对个性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加上吕雉确实难对付,刘肥选择好汉不吃眼前亏,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刘肥将童年缺失的安全感转化为对子女的过度保护,造就了新一代的“特权意识”。
一般来说,父母强势,孩子就会懦弱,父母懦弱的话,孩子往往会个性十足,刘肥诸子就属于这种情况。
多年间,刘肥战战兢兢,卑微求生,对自己的儿子却极尽呵护,不想让他们受到半点委屈。
这像极了现代社会那句“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他人撑把伞”的经典名言。被宠大的孩子往往是有恃无恐的,这也是刘章兄弟动不动就敢翻脸的原因之一。
第三,刘肥积累的政治资本和齐国基业,给了子孙们放手一搏的底气。
虽然刘肥胆怯,刘肥子孙果敢,貌似是刘肥不争气。但恰恰是因为刘肥的卑微求生,才为子孙搏来了这样的生存空间。如果刘肥也是个冲动不要命的主,哪还有刘肥子孙站出来冲锋的机会呢?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刘肥家族也算是以自己的方式,见证了汉朝的兴衰。
刘肥家族的故事,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隐忍”与“张扬”的辩证关系:父亲如履薄冰的二十年,为子孙的锋芒毕露铺平了道路。
正如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言:“守成者未必怯,躁进者未必勇。”在汉初的血腥政治中,刘肥的“软弱”或许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强大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