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岩门长官司的历史人文故事

黔程历史 2024-04-08 15:16:39

清咸丰五年(1855),黔东南苗疆爆发张秀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苗民虽骁勇善战,但两万余人却迟迟无法攻下仅有六百多人驻守的岩门土司城......

让我们走进岩门土司城遗址,去探寻岩门长官司600年的历史长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寻找那些已经远去的腥风血雨的历史往事......

一、岩门长官司

01.序章:朝廷和苗疆攻防的前沿阵地

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正式建省。

为确保贵州稳定和经略西南诸省,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朱棣父子沿镇远卫—偏桥卫(今施秉)—黄平卫(今旧州)—龙里卫—贵州卫一线建立卫所,守卫湖广至贵州的军事、经济、交通大动脉。

大动脉路线的选择其实颇有讲究,一则充分利用舞阳河—沅江—长江航运便利,二是恰好处于黔东红苗和黔东南黑苗的结合部。

沿着这条大动脉,朝廷利用土司不断向外蚕食“苗疆生界”,其实这就是上千年来朝廷和苗疆不断战争的根本原因。

明成化四年(1468),朝廷征讨黔东南剑江、丹寨等地,重庆人何清(汉族)随军征战有功,成化六年(1470)年,被授凯里安抚司左副长官,隶属播州宣慰司。

明廷在凯里安抚司下设岩门长官司,位于清水江南岸台拱(今台江县)境内,何清为首任长官,世代承袭,这就是岩门土司的起源。

通过岩门长官司的设置,朝廷势力终于从舞阳河一线扩展至清水江一线,穿过清水江,进入黔东南苗疆腹地,获得了向“苗疆生界”渗透的前沿阵地。

笔者注:土司体系通过层层级别向下管辖、节制,从大到小分别为: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长官司、蛮夷长官司,各级别官品不同。

岩门长官司级别仅高于蛮夷长官司(管辖四百户以下),级别并不算高。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一代枭雄播州土司杨应龙反,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战役”爆发。

杨应龙宠妾杀妻,肆意妄为,最终导致神宗派遣24万大军征讨;受杨应龙节制的播州较小土司“五司七姓”纷纷反叛杨应龙,杨应龙直辖区域为遵义红花岗、汇川、播州三区及容山司(今湄潭)、真州司(今正安、道真),在朝廷及播州“五司七姓”优势兵力下,不到一年,杨应龙失败自杀。

“平播战役”后,原播州一分为二,遵义府划归四川(清雍正五年划归贵州),平越府划归贵州,岩门长官司隶属于平越府黄平州。

02.旧城:苗王包利起义,旧城沦陷终成废墟

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势力进入贵州,岩门长官司何仕洪归降,清廷准袭长官,世代承袭。

清雍正五年(1727),在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下,雍正在贵州大规模“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后,苗民一方面要缴赋税、服劳役,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官府的剥削压迫,最终在雍正十三年(1735)爆发了包利领导的大起义。

包利率领古州(大致为今榕江区域,比现在榕江大)两万余苗民举起义旗,随即清水江两岸苗民纷纷响应,短短数月,烽火席卷黔东南全境。

岩门长官司地处黄平、施秉、台拱交界处,清水江南岸,如果掌握在清廷手里,则台拱义军自然如鲠在喉难以入寐,如果掌握在义军手里,则黄平、施秉就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包利从台拱出发,率军进攻岩门;此时,重安土司张纯金、朗城土司冯秉文也赶到岩门,和岩门土司何其仁、驻防把总梁壁共同商议如何守住岩门土司城,抵抗包利大军。

岩门土司位于清水江南岸(台拱境内),背后是清水江,绝路;义军长驱直入,而岩门土司城仅仅为土垒城墙,旋即被攻破,驻防把总梁壁战死,何其仁、张纯金、冯秉文败退至清水江边,无路可逃,三人入清水江自溺而亡。

义军攻占岩门土司城后,进军黄平、施秉,黔东南全境基本沦陷,清廷大为震动。

次年,雍正皇帝暴亡,乾隆皇帝上位,严命官兵镇压......

包利采取了游击战略,利用熟悉地形、耳目众多等有利因素,往往攻击清兵薄弱环节屡屡得手;清军则处处留兵防守又处处分兵追击,疲于应付!

上台伊始就连连遭遇败仗,让非常自负的乾隆皇帝大为震怒,将前线官员履职不力的统统罢免、作战不利的直接杀头,然后调熟悉贵州军务的湖广总督张广泗(在雍正时期任贵州巡抚,协助鄂尔泰在贵州改土归流)前往贵州平叛。

张广泗果然厉害,马上就看出清兵战略失误之处,于是将兵力合一,分三路进击,对经过苗寨先招抚,招抚成功后以苗攻苗,招抚未成功则直接荡平,彻底掌握了战略主动。

义军与清军正面作战不利,包利率义军退往牛皮大箐(即今雷公山山脉);张广泗带领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本省总共七万多兵力对牛皮大箐进行了重重合围。

最终义军粮草被截断,1300多人战死,2400多人被俘,而包利则在围困中病亡(另有一说是在被俘押往贵阳途中伤重而亡)。

义军残部则在石金元领导下,撤退至广西境内坚持战斗,直至乾隆五年(1740)最后失败,石金元被押解至贵阳杀害。

而双手沾满义军鲜血的张广泗因剿灭义军有功,改任云贵总督。不过他的结局也不好,在后来平叛“大小金川”之乱中,被弹劾“拥寇自重、贻误战机”,被乾隆下旨处斩。

03.新城:汲取旧城教训,易地重建岩门土司城

清乾隆六年(1741),在彻底“剿灭”义军后,清廷重建岩门土司城。

鉴于原岩门土司城(即旧城)在清水江南岸,无险可守,于是重新选址在清水江北岸;原南岸土司旧城为土筑,不易防守,于是北岸新城改为石筑。

北岸新城背靠高山,前临清水江,在此筑城自然是易守难攻了。

唯一存在的问题是,此地并不大量出产筑城的巨石!

此时,沿长江—沅江—清水江一线的航运已经非常发达,于是官府下令:凡是从此经过的船只,必须献上一块重200斤以上且已凿成方形的料石。

历经数年,岩门长官司新城终于建成!

新城平面呈三角形,由清水江边往后山逐渐收缩,城垣全部以青石砌成,周长1千6百多米,墙高近5米,厚近3米,设东门、南门、西门(北面为高山,故无北门),以及两座水关直通清水江和3座炮台。

朝廷在城内设置岩门土司衙署、岩门司把总署和黄平卫千总署(即黄平卫千总署驻地在岩门),常驻兵力约70人,随军家眷、汉族移民及本地苗族近900户4000多人。

04.新城:百年过后,张秀眉再次攻破岩门

清咸丰五年(1855)三月,黔东南再次爆发了张秀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

笔者按:有关张秀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的故事,笔者在《苗疆生界》《镇远故事》《苗族英雄杨大六的传奇故事》等旅游随笔中均有介绍,在此不再详述。

因为岩门土司城的战略重要性,张秀眉在台拱起义仅仅两个月后,就率领2万大军进攻岩门!

张秀眉举事后,贵州巡抚急令古州(今榕江)同知彭汝玮、龙里知县陈毓书、凯里营都司盛修志等人带兵增援岩门防守!由此,岩门清兵守军从原来的不足百人增加到近六百人。

清廷和义军都知道岩门土司城的极端重要性,是双方博弈中一颗关键的棋子。

双方虽兵力悬殊,但清兵依靠高大城墙和火炮优势,张秀眉义军在多次强攻不下的情况下,只好改为围而不攻!

但城内清军也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因事起仓促,各路援军轻装简从奔赴岩门,粮草军备均准备不足,500多人一下子涌进岩门土司城,城内粮草和军备均无法坚持长久。

城内守军只好派多人出城向镇远守备何其英求援。

张秀眉擒获了派出之人,便密切关注镇远方向动向,一旦镇远清军来援,岩门之战也就更难打了(笔者注:苗民虽骁勇善战,但武器是弱项)。

此时,距离围困岩门已过了半个多月,而义军探子来报,镇远清军援兵即将到达岩门......

张秀眉派出一只义军在拂晓攻城,进攻受阻,义军仓皇逃往清水江边,抢船渡河逃往清水江南岸......

城内清军一看,料是镇远援军到了,于是倾巢而出,追杀抢渡义军,想与镇远援军夹击,一举歼灭义军......

清军追至半途,结果从左右两侧林中杀出两支义军,而强渡清水江的义军则调头冲杀,清军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全部被歼灭,义军就此攻破岩门土司城!

原来,这一切都是张秀眉设下的计谋,晚上深夜安排两支义军秘密埋伏在两侧林中,拂晓安排一支攻城佯败,引清军出城,最后围而歼之!

随后,张秀眉安排少数兵力守城,亲率大军迎战从镇远而来的清军,将其一举歼灭!

05.落幕:600年岩门土司刀光剑影终成云烟

张秀眉攻破岩门土司城,土司何化隆被杀死,何氏家族四散逃难......

直至义军失败后,仍然找不到何氏后人,改由他人代理土司一职;若干年后,终于理清何化隆胞弟何绪隆一脉,岩门土司最终承续。

不过,在理清承续的过程中,何家却倾尽了家财;而当初逃往外地的何氏族人,再也没有回到岩门土司城。

1916年,何子衡接任岩门土司;1935年,最后一任土司何仲文去世,岩门土司被废除,600年岩门土司刀光剑影终成云烟!

1982年,岩门土司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岩门长官司遗址

我从黄平县导航“谷陇镇岩门村”,导航提示只有50公里距离,于是一人驱车前往。

一路上不断翻山越岭,到苗岭山顶上看到众山莽莽,郁郁葱葱。不过道路狭窄,很多地方仅为单车道,一路经过多个苗族小寨,居然花了我近两个小时。

到达岩门村后,就在路口看到了文物保护碑和残破的东门。

岩门土司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

岩门土司城:残存的东门遗迹

顺着公路往下,一位大姐告诉我去东南门的古道,受清水江干流平寨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影响,清水江水位大幅上升,南门离清水江江面已经很近了。

岩门土司城:去往东南门的古道

岩门土司城:东南门门洞

岩门土司城:东南门外清水江

从东南门上到公路后,我继续前行,想找西门遗址,碰到一位苗族老人,带我去了另一个城门,但从方位来讲,与东南门为同一横向,因此,这个门实际为西南门。

岩门土司城:带我到西南门的苗族老人

岩门土司城:西南门门洞

西南门下有一块石刻“拱南”,上面时间揭示了岩门土司城建城时间为清乾隆六年。

石刻原来处于东南门处,应该是门额石;修建航电枢纽工程时,差点被人拿去用作工程用,一个村里的有识之人把它保存了下来,最终成为土司城修建时间的直接证据。

岩门土司城:拱南门额石(原位于东南门)

东南门与西南门之间城墙保存完好,只是两边庄稼、植被茂盛,难入一窥全貌。

岩门土司城:东南门与西南门之间城墙

岩门土司城:东南门与西南门之间城墙

岩门土司城:清水江

岩门土司城:南城墙与西城墙的交界处

游完城墙后进入村中,村中现已没有何姓土司后人,寨中多姓刘、田、张、潘等,苗族和汉族大致各占一半。

当年张秀眉攻破岩门土司城后,土司城被毁,如今在城中已全无衙署遗址,我也没有找到人来问具体遗址。不过,村中民居下的条石屋基,应该是以前的历史遗存。

岩门土司城:民居下面巨大的条石屋基

岩门土司城:典型民居

三、刘家桥

从岩门村往黄平的古道上,有一座古桥,离岩门村不远(约1公里),路过一座新公路桥往里侧看就可目视。

此桥建于清代,为岩门村刘姓大户捐资所建,因此叫“刘家桥”,是以前黄平方向到岩门土司城的必经之路。从刘家所建而非何家所建,此桥建桥时间应该在清同治后,此时何家已经没落。

修建清水江干流平塘航电枢纽工程时,清水江水位上涨,因此对此桥进行了抬高处理。保护文物值得赞扬,但修复的水平比较一般。

从清水江边新公路桥处远眺刘家桥

新公路桥边优美的田园风光

新公路桥对岸的世外桃源(属于台江县)

通往刘家桥的古道

刘家桥:下部底座为抬升古桥而建

刘家桥:古桥古树

从刘家桥眺望新公路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