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季:游玩挞水岩未开发野瀑布,寻找布依族人建造的一座惜字塔

黔程历史 2024-04-14 11:35:17

上期,笔者向大家介绍了壮观的黄连瀑布,以及黄连村的“时代标语”和“还我河山”崖刻。

本期,黔城无限向大家介绍贵阳曾经最偏僻的挞水岩瀑布,再去寻找一座布依族人建造的惜字塔......

一、挞水岩瀑布

挞水岩瀑布位于大荆村以南的翁堕河上,因处于开阳县与龙里县交界处,历史上为少数民族的世居地,位置十分偏僻,交通非常不便,所以知晓并去游玩的人不多。

后来,通村通组公路修通,虽然多为单车道,但毕竟公路直达瀑布附近;现在,又从村里修建了一段公路下行直达瀑布,挞水岩瀑布因此变成了一个完全不用步行的野瀑布。

01.大荆村庄巴组

我从观山湖区出发,走银白高速,大约花了1小时20分钟;如果不想走高速的话,也可以走132县道,大约慢10分钟。

过了龙岗镇进入乡间公路后,公路蜿蜒在山间,两边均是崇山峻岭,山谷深邃,居高望远,风景极好。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些美丽山野就是当年少数民族躲灾避难的世外桃源,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孕育出如此美丽的挞水岩瀑布。

未及进村,就看见右前方两山峡谷之间一个壮观的瀑布,我知道:到了。

农村人外出务工挣钱后,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建屋,庄巴组也不例外,村中一栋栋别墅拔地而起,不过传统民居的消失,我还是觉得颇遗憾。

进入村中,看到了一栋传统的长五间木楼,从建筑样式来看,属于典型的布依族建筑,只是明间少了隔门,不用问,庄巴组是一个布依族小村庄了。

木楼院坝左侧,一棵树上写着景区提示牌,一条新修的公路蜿蜒下行,公路两边水稻和玉米长势喜人,致敬可爱勤劳的布依人!

02.挞水岩瀑布

到达公路底部,有一个很大的平地,是一个简易的停车场,村民会过来收取15块的停车费(毕竟修路下来不容易)。

停车后步行不远,就可以看见美丽的瀑布了。

因为前几天降雨不大,所以我到时候瀑布不算太大(其实我自己认为已经很不错了),停车场大姐告诉我,水量大时瀑布的水雾可以飘到几百多米外。

瀑布下方是冲刷而显露的一层层地质断面,我感觉是布依族常常用作石瓦的页岩;下游是几个冲积潭,河水平缓,可以玩水,可以游泳,特别适合亲子游,露营或野炊也可。

小心翼翼进入瀑布底部,巨大的石块跌落在水潭中,它们曾经是高山的一部分,因底部被水侵蚀坍塌,形成相对垂直的崖面,最终形成瀑布。

而富含石灰岩的流水,在二氧化碳的化学作用下(CO2+H2O⇌H2CO3⇌H++HCO3-,HCO3+CaCO3⇌Ca2++2HCO3-),水量少时沉积又形成了美丽的钙华。

钙华石上逐渐被苔藓征服,而一些随风飘至的植物,也在石上顽强而茂盛的生长,形成一个小小的生态圈。

三股瀑布各有各的形态,各自肆意的展现着它们的美丽!

激流之下的小潭中,有很多的小河虾,可惜我手机照的照片看不清楚;一只豆娘居然落在我的右手上,待我用左手拿手机准备拍照时,它却又飞走;只有一只螃蟹非常配合,一动不动的让我拍完照。

退回地质断层处,我沿左手攀援上行,见到了一整块自然形成而又非常光滑的巨石平台,这就是停车场大姐向我推荐的一块“非常漂亮的光溜溜的大石头了”。

于是我猜想这块石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也许原来是一整块靠近瀑布的巨石,然后从中裂开倒塌;经过亿万年的瀑布拍打冲刷,形成了类似鹅卵石的光滑平面;而靠近瀑布内侧的石块部分,因受力较多较重再次断裂、坍塌,只遗留石块外面部分,最终形成眼前可见的景观。

由此,我给挞水岩瀑布的得名作一猜想:

挞,本意是“用鞭棍等打人”,引申为“拍打”之意,这块光滑平整的巨石就是坍塌后被瀑布亿万年“拍打”的结果,“挞水岩”就是指这块巨石,其中“挞水”两字,用的是倒置结构。

只是,汉字容易读半边,挞发音为“ta”,四声,可能被人误读成“搭”,于是,“挞水岩瀑布”也被叫做了“搭水岩瀑布”。

我在“挞水岩”上抽了只烟,心想:如果和三五好友在此石上吃着零食玩着扑克,那不就是曾经的校园美好时光吗!

站在巨石边上,我对前方瀑布排了张照片,平视瀑布,感觉心高气爽!

而对左侧瀑布仔细观察后,我竟然惊呆了说不出话来!

瀑布上部像极了一个美女头像后部,飘落的水线就是美女的头发(尤其像非洲扎着很多条小辫的女孩);而美女头像的下部,则是一个弓着背淋浴的男子!

给这个小瀑布起个什么名字?

就叫它“共沐爱河”吧!不过过于直白,朋友们能帮起个更好的名字吗?

03.人工小瀑布

我本想从巨石边沿一条非常崎岖的小道爬行上山,到达大瀑布左上角的小瀑布,因为我对那条小瀑布在山腰处没有纵向下行而是横向平行很是不解,怀疑是人工所为。

远观:在左侧山腰巨石中间

近观:在左侧山腰巨石下部

因为去十万溪瀑布导致右脚韧带受伤没有完全恢复,于是作罢。

回到停车场,我向在此修建房屋的几位村民大哥询问,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山腰上引水到山石处,然后炸开石头形成人工瀑布;瀑布跌落后,流入由村民修建的沟渠,一直流到村边,灌溉庄巴组的水稻梯田!

果然是人工瀑布,而且是一个了不起的水利工程!

致敬上世纪六七年代,那些无数个通过人力艰苦奋斗修建的水利工程,让无数的老百姓吃饱了饭,不再饿肚子,遗惠至今!

二、大荆惜字塔

01.塔

“塔”起源于印度,与佛教有关,所以在古代被称作“佛塔”。

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其最后收的一名弟子苏频陀尊者(即十八罗汉之一的托塔罗汉),为了纪念师尊特地把装有释迦牟尼舍利的塔随身携带,以示佛祖常在。

所以,佛教中的塔,最初为载佛骨的东西;后来演变为坟墓,所以早期的寺院一般以塔为中心(现在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在塔周边建合院建筑。

02.惜字塔

约于东汉时期,“塔”传入中国,国人给它造了一个非常本土化的汉字:土木合在一起谓之“塔”。

后来,塔的含义逐渐超出其本意,并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无论是宗教,还是世俗,都出现了各种作用的塔。

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即使是废字纸,也不能随意亵渎,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

所以,古人就修建了专门用于焚烧纸张的“惜字塔”。

惜字塔又叫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四川亦称字库,客家地区称敬字亭。

据史料所载,惜字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

03.大荆惜字塔

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为当地布依族士绅莫文达捐资倡建。

清康熙初年,莫文达曾祖父莫应远由瓮安迁居开阳大荆村,并开始积极拥抱汉文化,耕读传家。至莫文达时,莫家已成为当地望族。

道光十年(1830),莫文达带头捐资倡建了大荆书院(今大荆小学前身),并在书院内建惜字塔;五年后,莫文达去世。

大荆惜字塔为三层空心塔,塔身顶部为歇山顶,塔顶为葫芦刹顶,通高5.3米,座北向南,青石砌成。

第一层八面八角,正面刻“从来珍文惜字,圣有明箴。揆敬典崇书,皇书近。天子庶人,其警字纸者,先后用揆无贵贱”;第二层六面六角,门两边刻“敬惜”“字纸”;第三层四角四面,四面刻“文”“笔”“光”“治”四字。

大荆惜字塔是布依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布依族接受汉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实物凭证。

在少数民族区域,由少数民族修建汉族礼制建筑惜字塔,的确非常难得,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挞水岩瀑布: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大荆村庄巴组(导航搭水岩瀑布)。

02.大荆惜字塔: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大荆村顶卡组(大荆小学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愚见,级别定低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