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仲云:《智取威虎山》整个故事是虚构的,脱离于现实,不真实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2-04 12:33:44

小说《林海雪原》

1946年,曲波以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的身份,亲自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茫茫林海雪原,与国民党残余匪徒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段传奇般的亲身经历,不仅为曲波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林海雪原》这部小说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1952年,曲波转业至地方,开始着手将自己那段在林海雪原中剿匪的峥嵘岁月进行艺术加工。历经四年的呕心沥血,他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40万字的鸿篇巨制——《林海雪原荡匪记》,后更名为《林海雪原》。

小说中,少剑波对姐姐的深情被反复渲染,他始终未能摆脱那份稚气未脱的“弟弟”形象。在回顾少剑波的成长历程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抱、搂、拉、吻等肢体语言,这些爱的动作成为支撑少剑波成长的重要力量。姐姐遇害后,少剑波深陷于痛苦与思念之中,无法自拔,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姐姐惨死情景的感伤怀念中。在姐姐和首长的无微不至关爱下,少剑波始终保持着一种孩子般的纯真与依赖。这种无法摆脱的书生气质,使得少剑波与小分队中那些粗犷豪放的战士截然不同,也使他不同于传统政治小说中那些成熟坚强的“共产党人”形象,却更贴近民间理想中的英雄模样。

小说完稿后,曲波满怀期待地将稿件投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然而,这份手稿不仅稿纸粗糙、字迹难以辨认,而且在语言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文学性不强,严格来说只是一堆素材而已。幸运的是,曲波遇到了龙世辉这样一位慧眼识珠的好编辑。龙世辉没有被手稿的表象所迷惑,而是从那些并不规范工整的字里行间嗅出了浓郁的传奇气息,判断出这是一部描写革命战争英雄人物的带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经过编辑们三个多月夜以继日的精心修改,《林海雪原》终于基本定型。而后,又经过副主编秦兆阳的最终润色和杂志的试刊,《林海雪原》最终于1957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林海雪原》真实性争议

曲波在接受姚丹采访时提及,蝴蝶迷的原型是他所消灭的武装大地主张德震的妻子,然而张妻的身世与蝴蝶迷并无相似之处。那么,曲波为何放着座山雕、谢文东、马希山以及涂龙、花蝴蝶等众多真实人物不写,却偏偏要在两个几乎虚无的人物身上大费周章呢?这显然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叙述“成规”有关:土匪作为反面人物,理应有一段邪恶的“前史”。

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一开篇便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这对男女匪首的邪恶“前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土匪印象。而当后来九彪、“座山雕”、谢文东、马希山等抗日“豪杰”以“土匪”面目登场时,小说却对他们的“前史”只字不提。这与其说是追求简洁,不如说是刻意制造互文效果,使读者“自然”地将开篇的邪恶史投射到这些“豪杰”身上。如此便形成了“历史假借”:真实的“座山雕”、谢文东等被迫从虚构的许大马棒、“蝴蝶迷”那里“借”来一份“前史”。而这种“被历史”的处境,直接导致这些“豪杰之士”本有的民族情怀和纵横江湖的气概被抹杀。“登临意”“英雄泪”的被“抹擦”,使这些乱世豪杰彻底与“否定的美质”失之交臂。他们被抽离了所有悲剧内涵,其“英雄末路”的仓皇与荒凉则被“颠倒”为喜剧式的挣扎。

细读小说可以发现,其中几位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匪首,均以“去历史化”的方式登场。例如,在座山雕出场时,小说先描绘了他那鹰一般的外貌,随后仅用寥寥两句“国民党委了他的旅长要职”,便巧妙地揭示了他集土匪与国民党反动派于一身的反动本质。粗心的读者几乎会不自觉地“忽略”他那漫长的抗日经历以及他在土匪中极高的威信。同样,谢文东的毁家纾难、马希山的国恨家仇、九彪的连年血战,都被“自然”地淡化甚至遗忘。然而,这种“去历史化”的处理方式,对于某些追求历史真实的读者来说,恐怕难以完全接受。

在50年代,小说的批评者主要是那些对军队生活(尤其是东北剿匪生活)并不熟悉的圈外人。作为“剿匪战斗”的亲历者,曲波在身份上具有优越性,他坚持小说中的一切描写都源自真实,批评者也就无从对质。

然而,到了80年代,曲波面对的是自己的战友,他们同样是“历史事实”的见证者。当战友指出小说中的“伪”时,曲波便很难再坚持己见。关于“历史真实”的质疑始于1961年,抗日联军时期就在东北的解放军干部冯仲云指出:“《林海雪原》整个故事是虚构的,并且脱离了当时的现实情况,在军事上也是传奇性、武侠式,不真实的。”

冯仲云还具体指出了《林海雪原》作为一部给人“真人真事”印象的小说,其中掠人之美的地方——“歼灭以谢文东为首的国民党残余土匪这个历史事实”,“主要是三五九旅配合牡丹江军区和合江军区的广大军民”所为,而“不是像《林海雪原》所描写的”那样,是少剑波领导小分队完成的;同时,他还指出了小说在具体描写上的出入,“书中写的地理形势完全不符合当地情况”,小说“对地理和地形的描写夸张到脱离了现实,这是不应该的”。

冯仲云的观点曾经在《北京日报》上引发了长达数月的讨论,讨论最后以李希凡的文章《关于〈林海雪原〉的评价问题》告一段落。李希凡在文章中为曲波作了辩护,并以《林海雪原》的“艺术的真实”区别于冯仲云可能“也曾经历过、了解到的”“历史生活的真实”,指出“艺术真实”“以虚构作为它的灵魂”。对照曲波1987年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即小说的“概括、提炼”等说法,都得自李希凡当年的总结文章。

或许曲波也是在这次讨论中才得到了“启蒙”,真正理解了文学之为虚构。在此之前,他的文学观念与普通中国老百姓一样,虚实掺半。据曲波自述,少年时代他把“讲史”的小说、说书都信以为真,“对书中之英雄人物,我个个信以为真,并不懂什么典型塑造,因而万分崇拜、敬仰他们的精神,到了与天地星斗同辉的境地”。在50年代曲波的小说刚刚发表的时候,他的身份转换还没有完成,从读者的角度来想象,总以为小说越“真”越有吸引力,因此他极力强调其“真”;而到了80年代,他则不愿意被“不相干”的人掠美,利用小说的“真实性”来对号入座。这是从曲波个人的角度来作出的合理解释。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1958年的春天,上海的天空湛蓝如洗,春意盎然。在上海中国大戏院的舞台上,连台本戏《七侠五义》正精彩上演,台下,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几位演员目不转睛地观看着,心中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戏毕,他们聚在一起,热烈讨论着能不能将刚出版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搬上京剧舞台。几天后,他们一同观看了在上海公演的话剧版《林海雪原》,那紧张激烈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他们更加坚信这个改编的可行性。于是,他们决定选取书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情节——杨子荣独闯威虎山,智擒匪首座山雕,将其改编为京剧,并满怀激情地分头撰写了各自的场次。

这一创新之举得到了京剧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鼓励。领导们在审阅了初稿后,眼前一亮,欣然将其命名为《智取威虎山》。该剧以我军侦察排长杨子荣这一孤胆英雄为核心,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他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同时,剧中还成功塑造了指导员少剑波的睿智冷静、战士孙达得的忠诚勇猛等一系列英雄形象,使得整部剧作人物丰满、情节跌宕。

《智取威虎山》不仅开创了京剧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形象的先河,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京剧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958年8月,当它在南京中华剧场首次亮相时,便引起了轰动。观众们纷纷赞叹:“这个戏贴近我们的生活,看后让人耳目一新,通俗易懂,真是太好了!”从此,《智取威虎山》便成为了上海京剧一团的经典剧目之一,深受观众喜爱。

在音乐方面,《智取威虎山》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成功塑造了人类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尤其是主要英雄人物杨子荣那高大、光辉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为了这一中心任务,剧组在音乐艺术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与创新。他们打破了剥削阶级旧文艺中的金科玉律,让崭新的、生气勃勃的无产阶级音乐艺术得以蓬勃发展。这场伟大的变革,不仅为我们树立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光辉范例,更为京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塑造杨子荣的音乐形象时,《智取威虎山》剧组紧紧抓住了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环——深刻地揭示这个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他们通过唱腔的设计、安排,集中地、生动地展现了杨子荣精神世界的共产主义光辉,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然而,将京剧这一古代社会的文化产物用于表现现代生活,并非易事。尽管自民初以来,就有人尝试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但始终未能尽如人意。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力提倡现代戏的编演,但成效仍不显著。关键在于两方面因素的把握:一是人物须向角色转换,将人物作为故事的叙述核心来设置;二是对程式化的深刻把握与灵活运用。《智取威虎山》从现代戏发展至样板戏的过程中,人物逐渐剥离了个人情感意志甚至性别,走向了阶级身份,彻底转向了角色。这一转向,正符合了京戏角色的程式化设置要求,为塑造英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智取威虎山》剧组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美学原则指引下,对传统京戏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革命”。他们在新程式的创造上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音乐(唱腔、伴奏)、舞蹈等的革新;二是舞美设计(服装、布景、灯光等)的创新。传统京戏作为歌舞剧,唱腔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程式。但在《智取威虎山》中,剧组深知旧有的唱腔、唱法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英雄人物的精神气质。因此,他们必须对旧有的唱腔、唱法进行改造与创新,以塑造出更加符合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新唱腔、新唱法。这一系列的革新与创造,不仅使得《智取威虎山》成为了京剧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更为后世京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电视剧《林海雪原》

电视剧《林海雪原》则致力于讲述一个“烧饭伙夫”如何蜕变为“侦察英雄”的传奇故事,这一设定巧妙地呼应了1950年代关于英雄人物“从落后到转变”的社会讨论。那么,对于杨子荣身上特有的“匪气”,电视剧又是如何呈现的呢?从编导的创意来看,他们似乎有意借鉴样板戏之前的京剧演出本,为杨子荣的“匪气”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在电视剧中,杨子荣不仅保留了以往作品中关于“匪气”的细节,还巧妙地安排了“蝴蝶迷”这一角色登上威虎山,从而大大丰富了杨子荣与“蝴蝶迷”之间的对手戏,延续了原京剧演出本中杨子荣与“玫瑰花”之间打情骂俏的故事线。与单纯哼唱黄色小调相比,这种改动无疑增强了“匪气”的表现力。

然而,对于这一设计,就连周七月也觉得有些用力过猛,他甚至认为如果由康洪雷来执导《林海雪原》,那么“类似杨子荣和蝴蝶迷调情,以及其他一些偏匪气和偏粉色的故事就不会产生了”。但仔细分析,这种“匪气”在电视剧中既显得有些肤浅,又未能在演员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如某些评论者所言,王洛勇的表演中缺乏“生活的智慧,泥土的智慧”,身上“书卷气过浓”,“文人气质过重”,眼神中更多的是“人道似的”“悲泣似的那种感觉”,这无疑削弱了杨子荣的“匪气”;另一方面,电视剧整体追求凡俗化、人性化、日常生活化的风格,这种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杨子荣的“匪气”。

可以想象,当杨子荣以炊事员的身份出现时,他自然无法展现出“匪气”,而更多地是“烟火气”;当他面对槐花(自己曾经的未婚妻,如今却成了别人的妻子)时,他也不可能流露出“匪气”,而只能是“英雄气短”;当老北风将他卷入敌我关系、情敌关系和战友关系的复杂漩涡时,他更是难以展现出“匪气”,只能是无可奈何,毫无脾气。经过这样一番“规训”之后,杨子荣的“匪气”几乎被消磨殆尽。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上了威虎山之后,又如何能够“匪气”冲天呢?由于英雄形象已被祛魅,杨子荣的正气显得不足;又因为这种双重消解,杨子荣的“匪气”也变得若有若无。而这种局面,很可能就是电视剧最终塑造出来的杨子荣形象。

电影3D《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3D》这部影片,其名便已透露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那是一场经典样板戏故事与现代顶尖特效的华丽“混搭盛宴”。从核心构成上来看,《智取威虎山3D》巧妙地融合了两大基石:一是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经典主旋律电影,它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二是震撼人心的战争3D视觉大片,它以现代科技的力量,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混搭,无疑是一场跨越年龄层的盛宴,既能触动60后、70后乃至80后心中那份对红色经典的深情回忆,又能以炫目的特效吸引那些对《林海雪原》故事稍显陌生的80末、90后新生代,实现真正的“老少咸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选角上的匠心独运,林更新、陈晓、佟丽娅等一众当红明星的加盟,犹如一股清新之风,瞬间拓宽了电影的受众边界。这些年轻演员的人气与演技并重,为影片注入了无限活力,也成为了电影在市场营销中迅速破冰、打开局面的关键一招。

影片监制黄建新先生曾深入调研,数据显示,有超过三亿七千万人次曾观看过《智取威虎山》的样板戏,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人对那段历史的共鸣与记忆。这意味着,仅凭故事本身,就足以吸引那些怀揣共同回忆的观众走进影院。而从电影市场的“迭代效应”来看,对于那些对原作故事较为陌生的年轻一代,《智取威虎山3D》凭借其创新的特效动作设计,同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将他们引领进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

经典的红色故事,绝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望,也不仅仅属于某一代人的专利。它们所蕴含的主旋律精神,通过电影的普世价值与新时代的视听语言,完全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赢得下一代人的认同与喜爱。如此,那些富有意义的传统观念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成为我们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智取威虎山3D》,正是这样一部连接过去与未来,让经典焕发新生的佳作。

18 阅读:8972
评论列表
  • 2024-12-04 19:49

    天天质疑这个,质疑那个,好像只有自己能耐比别人高。艺术作品非要与实际相一致?

  • 2024-12-05 08:55

    《三国演义》是假的,但群众爱看,《三国志》是真的,专业人士喜欢。我只看大的,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东北土匪被“杨子荣”们灭了个干干净净,这难道不是真的?是,就请闭嘴!

  • 2024-12-05 16:49

    你不要拿冯仲云说事。你是想替那几个土匪恶霸翻案吧,你前文说小说有虚构的地方,后文又说近几年拍的电影电视剧又真是又好看。真让人觉得你不是文氓,就是眼瞎心黑了

  • 2024-12-05 17:55

    象《林海雪原》《半夜鸡叫》《白毛女》等教育和培养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著作,被一些人不断质疑,挑的毛病也是五花八门,就连刘文彩也有人在洗,也不知这些人有何目的想干什么?多说一句,没有艺术加工虚构人物的那不是小说,那是历史教科书

    小K 回复:
    这些人的目的就是否定历史,否定英雄。其心可诛。
    用户10xxx84 回复:
    这些人就破坏分子!坏透了!
  • 雪松 78
    2024-12-04 17:19

    小说有不虚构的吗?

    短笛 回复: W57红色G
    我说唐僧是真的你非要扯孙悟空是真的,那周仓还是演义杜撰人物呢?难道跟着关羽也变假的了?
    W57红色G 回复:
    你意思孙悟空也是真的?那你就是个猪八戒[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黑土 67
    2024-12-05 07:19

    这个人有病吧?

  • 2024-12-05 09:00

    文学艺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这道理不懂搞什么文艺评论?别有用心。

  • 2024-12-05 08:48

    吹毛求疵这种观念要不得,金子都没有是赤,你说什么东西是完美,苹果华为手机好吗?同样有缺陷,只能慢慢完善,总体上不出现偏差就行。

  • 2024-12-05 08:08

    经鉴定本篇文章作者:东拼西凑图文并茂,纯属无病乱呻吟!

  • 2024-12-04 22:04

    只要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人民群众喜爱就行,虚构又如何? 文艺作品就一定要完全真实么,如果这样认为,那些什么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等都不复存在的作品了。

  • Jason 52
    2024-12-05 11:54

    小说一定是虚构的,哪怕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的内容大多也是虚构的。

    无心 回复:
    是呀。这玩意都没搞明白,就特么瞎呲呲。
  • 2024-12-05 15:01

    童老近期刚刚离世,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童老走好。

  • 2024-12-05 14:56

    姓冯的不是人。

    兰陵八千卷奴 回复:
    他不是文学家、但你也没资格评论他哇、人家出生入死可以评论《林海雪原》、哪怕评论错了、但极有资格!![笑着哭][呲牙笑]
    用户10xxx77 回复:
    过分了哦。冯是抗日英雄,但不是小说家
  • 2024-12-05 17:04

    小说是文艺作品,是作者文笔的展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质疑者属床下尿壶,吹毛,球呲。

    用户10xxx77 回复:
    [呲牙笑][点赞][点赞][点赞]
  • 2024-12-05 09:00

    还是老电影看的舒服

  • 2024-12-05 10:35

    现实中杨子荣剿灭座山雕比小说还神奇,座山雕和手下自己绑着双手匪巣出来自投罗网。

  • 2024-12-04 17:35

    你真是个大聪明!

  • 2024-12-05 12:17

    假的如何,真的又如何。何为真何为假,假假真真真真假假,二者对立统一,目标一致,真假又何妨。

  • 2024-12-05 15:22

    舒克贝塔、米老鼠和唐老鸭、金刚葫芦娃,都是真的吗?

  • 2024-12-05 22:49

    怀念过去的老小说,连环画,那画的才叫一个讲究,现在的书连插图都画的啥也不是,林海雪原连环画好像是王亦秋大师画的

  • 804 26
    2024-12-05 10:01

    总有一些傻逼整天怼这个、怼那个!!!在文学作品挑骨头,吃饱了撑的!!!

  • 2024-12-05 11:58

    赶紧研究一下 西游记 ,看看是不是真实[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4-12-05 05:29

    是小说不是记实

  • 2024-12-05 12:33

    这是小说,不是纪实性文学。质疑别人的真假,你倒是写一本读者喜欢的真实小说。有那能力吗?

  • 2024-12-05 19:46

    这狗东西!逼逼赖赖的那颗葱?!

  • 2024-12-05 14:02

    小说不是史书,连这个都不知道,就闭嘴吧。

  • 2024-12-05 14:22

    像你这种左评右论的货,有个啥本身???最多是个骗流量的下三滥!!!!

  • 2024-12-05 10:58

    看完都没搞清小便想说什么呢![并不简单]

  • 2024-12-05 20:44

    杠精是怎样炼成的?

  • 2024-12-06 18:50

    革命现代样板戏的成功已经证明,京剧必然走向末路。原因很简单,他必须用大型西洋交响乐队来伴奏,已经脱离了京剧传统本身。而且现代京剧穿的服装基本上不算什么戏服,就是直接穿生活中的服装。传统的脸谱也用不上。如果继续这么改下去的话,京剧就不是京剧了。这条革新之路也不能继续走下去。试想一下,样板戏演员穿上戏服,然后画上脸谱,用民间乐器来伴奏,会是什么效果?纸样板戏的效果越成功,就证明传统京剧越不行。

    无心 回复:
    京剧的没落就是有这帮抱残守缺的玩意。
    用户17xxx21 回复:
    你觉得他那还能叫京剧吗?他自己都知道不是京剧,所以他给自己弄了一个名字叫现代京剧,而且还是革命现代京剧。也就是说跟京剧擦一点边。
  • 2024-12-05 17:49

    污蔑革命英雄,纯属汉奸嘴脸

  • 2024-12-05 11:36

    什么人呢?!

  • 2024-12-05 13:35

    小说就是虚构,哪来那么多真实,啥质疑啊,都不懂装懂的二货,充大头

  • lzy 11
    2024-12-10 09:27

    什么是艺术作品?不懂吗!

  • 2024-12-05 11:01

    那什么小说电影真实呢?传记?

  • 2024-12-10 11:49

    王八犊子,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里面的杨子荣烈士这个人有吧?做为小说经过艺术加工有错误?小说也不是杨子荣的传记小说要求必须真实。这厮不会是座山雕的后人吧?

  • 2024-12-07 19:31

    美国人一天到晚叫喊拯救地球,你们怎么不直疑?007个苕男总那么神出鬼没你们不直疑?穆桂英个小女人大破天门阵你们不直疑?写个人民英雄典型代表你们就直疑起来。小说中那个人是完全真实的,又有什么必须要吗?

  • 2025-02-19 14:25

    放屁

  • 2024-12-08 08:30

    新中国典型革命漫浪主义小说,伟大的中国东北革命历程的反映。爱国者必读的。一些有叛国者思维的人员一定不满。中国应向秋风扫落叶一样清除这类人员。

  • 2024-12-05 13:42

    小说很多都是虚构的,

  • 2024-12-09 15:48

    看来某些人现在正在怀疑他是不是他爹的儿子

  • 2024-12-05 11:12

    你就当是一个武侠小说看就行了,哪有那么多英雄,都是农民子弟就是为了有口饭吃,就是看个热闹。

    睿睿居士 回复:
    人民就是英雄,英雄就是人民
  • 2024-12-05 20:20

    邪恶之人看什么好的都是邪的!

  • 2024-12-05 20:32

    就你明白,垃圾一个,这是有原型的

  • SMDX 6
    2024-12-10 08:42

    又不是历史或剿匪史,也不是回忆录,同样也不是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只是演义小说,跟三国演义差不多,甚至就是武侠小说,何必较真,老百姓喜闻乐见就好,毕竟三观还是很正的。

  • 2024-12-10 05:54

    吃饱撑得,刷存在感

  • 2024-12-09 10:22

    你知道什么叫艺术吗?艺术就是来源于现实,但不是现实。多读点书,不要再胡说八道了。

  • 2025-01-05 06:54

    不是什么好鸟,用心险恶。

  • 2024-12-05 12:40

    四大名著都是虚构的、冯老前辈是革命家、但不是文学院出身。

  • 2024-12-07 23:04

    此作者乱放屁,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道理都不懂,还妄评什么?

  • 2024-12-05 23:36

    漫威更厉害,都TMD没影的事,还一条条坐着的看的津津有味

  • 2024-12-09 08:49

    美国西方文明 民主价值观是真的吗?

  • 2024-12-17 23:54

    这个冯大孬和小丑毕福剑是一路货色。

  • 2024-12-25 16:21

    那是小说,不是纪实文学,亦不是报告文学。

  • 2025-01-06 09:28

    2B

  • 2025-02-18 05:20

    它就是汉奸!必须杀掉

  • 2025-03-02 14:48

    难道所有的小说都要与事实想符……,没有修饰的小说,尔看吗。史书都不是百分百真的,尔学有毛用……。按尔的要求,所有都是虚无的。

  • 2024-12-05 06:57

    比照《半夜鸡叫》

  • 2024-12-06 06:28

    不搞正事。在这显本事啦。

  • 2024-12-06 10:54

    有病吧

  • 2024-12-06 06:38

    冯蹭热

  • lh 3
    2024-12-06 17:11

    蹭流量,哗众取宠,否定前辈,就你牛?拉黑

  • 2024-12-07 20:00

    小说不是纪实,冯就像疯狗一样瞎咬。

  • 2025-01-05 08:34

    白痴东西

  • 2025-01-20 00:52

    你是个坏种是真实的,可惜没人看

  • 2025-02-12 13:36

    看到大家都骂你小便,我就放心了

  • 2025-02-18 08:30

    当年怎么不说?这年代给了你点自由就评价这个揭露那个的。

  • 2025-02-18 06:41

    美丽精神病院的间谍又来说事了,这次还有钱拿吗?

  • 2025-02-18 12:52

    他是写小说,不是写战史。

  • 2025-02-17 18:59

    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小编要质疑这部好书的话,那右典名著《西游记》你怎么说?

  • 2025-01-25 00:47

    看了截止目前的全部103和评论,感触很深,也感慨万千。简而言之,万千感慨最终汇成一句话,那就是: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是非分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对那些妄图否定人民英雄和事迹的家伙,他们一翘尾巴众多网友们就能看出他们是想拉什么屎了。

  • 2024-12-07 12:30

    中国传统戏剧一个致命伤是节奏很慢,不能跟上现实社会的快速步伐,已经衰弱到没有了年轻观众,彻底退出舞台只是时间问题。

  • 2024-12-07 11:51

    冯老师应该去吐槽西游记

  • 2024-12-07 14:25

    瓜怂娃,小说都是虚构的。

  • 2024-12-10 18:12

    小说又不是记事本,不需要写真人真事。

  • 2025-01-05 03:46

    拉去枪毙。

  • 2025-01-05 11:48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艺术!

  • 2025-01-06 20:54

    小说是故事,真假不论,要看情节。纪实才要真实性。

  • 2025-01-07 21:36

    嗯,现在的小说都是真的,比如,仙逆?剑来?神探狄仁杰。当然了,外国小说也都是真的,比如,茶花女,哈利波特,福尔摩斯[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5-01-21 21:49

    好玩就行,那有那么多事

  • 2025-01-25 20:30

    对!《大话西游》、还有电视剧《红楼梦》、《西游记》等等,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脱离于现实,不真实。

  • 2025-02-18 17:33

    艺术就是艺术,为什么非要跟现实一致呢。完全是吃饱了撑的。

  • 2025-02-18 23:50

    《智取威虎山》是小说不是主角杨子荣的个人传记,小说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虚构。

  • 2025-01-06 07:37

    这个狗东西遭到网民的批判了,在网上诬蔑我们的文学作品

  • 2025-02-17 20:50

    《林海雪原》是传奇性质的小说,这种类型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若想看东北剿匪纪实,也不乏这方面的书籍。

  • 2024-12-05 09:21

    真假已没意义了

  • 2024-12-07 13:10

    放P,文学作品没有虚构还是文学作品吗?

  • 2024-12-07 13:01

    过于求全责备,全是屁话……这就是一部小说而以。个人观点

  • 2024-12-10 12:43

    裹脚布一样的文章。那是文学不是纪录片!

  • 2025-01-01 16:44

    这些质疑的人都是人民的敌人,妄图否定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 2025-01-06 05:16

    小说小说小说!不是纪实文学……

  • 2025-01-08 17:18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并非是生活的简单写照,而是要对生活进行艺术提炼 加工最后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 2025-01-05 19:57

    林海雪原是小说,小说,不懂?再怎么样,比裤裆藏雷真实1000倍吧?

  • 2025-01-06 23:45

    艺术作品虚构不很正常嘛,《西游记》真实?[得瑟]

  • 2025-01-20 02:41

    小说连山川地理都要和当地一模一样那还写个屁小说,找绘图员画幅地图完事了

  • 2025-02-17 12:13

    这种人最无聊

  • 2025-02-17 14:55

    小说是允许作者虚构的,如果非要特别真实,那就去看报告文学。

  • 2024-12-10 12:55

    封神榜是小说也没影响人拜赵公明。在老百姓眼里,小说就是历史。

  • 2024-12-26 06:36

    允许他凡人修仙,不许我智取土匪山[笑着哭]

  • 2025-02-18 15:26

    又一个远程锑在这瞎哔哔叭叭怀疑这个质疑那个,它们就是不敢质疑它们美爹倭寇爹

啸火谈明星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