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城南旧事》,这部深深镌刻在许多人心中经典之作,源自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对自己在北京城南度过那段无忧无虑童年时光的深情回忆。她以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尘封的记忆一一唤醒,化作文字,流淌成一部同名小说。而后,这部小说有幸被著名导演吴贻弓慧眼相中,经过他的精心改编与执导,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成为了吴导的代表作之一,也让《城南旧事》这个名字,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温暖符号。
时光匆匆,转眼已是2019年的深秋。10月12日,一个寻常却又不平凡的日子,上海电影博物馆内人声鼎沸,“月随人归——吴贻弓导演特别纪念活动暨电影回顾展”正在这里隆重举行。举办方精心筹备,邀请了众多与吴导有过深厚渊源的嘉宾,其中就包括吴贻弓之子吴天戈,曾经与吴导携手共创辉煌的演员向梅,导演江海洋,以及两位在《城南旧事》中有着出色表现的演员——张闽和沈洁。
张闽,那位在《城南旧事》中扮演疯女人的演员,一现身便引起了现场的阵阵掌声。她走上台前,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深情地回忆起与吴导的往事。“拍《巴山夜雨》的时候,我真的没想到,那部电影会改变我的一生。”张闽的声音略带哽咽,“当时大家都想看些漂亮的面孔。我自知不算漂亮,甚至连摄影师都拒绝我。但是吴贻弓导演却坚持要我演,如果不是他的坚持,就没有后来的我。”说到《城南旧事》,张闽更是自谦地表示,“我当时太年轻,表演上还很生涩。演那个疯女人的时候,我心理压力特别大,我知道自己没演好。但吴导后来写文章,都说是他没有把人物把握好,他从来没有怪过我。”
而那位在《城南旧事》中扑闪着大眼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小英子”沈洁,如今已经旅居日本。但得知吴导的纪念活动,她特地放下手头的事务,专程回国参加。沈洁感慨地说,“《城南旧事》是我重要的童年回忆。吴贻弓导演从来没有把我当作小孩,而是把我当作一个真正的演员来对待。他让我自己好好看本子,我还拿着笔把自己的戏一圈一圈地圈出来,500多个镜头,我有400多个。我真的很感谢他对我的信任。”
沈洁:从荧幕前到幕后的华丽转身提及《城南旧事》,那个机敏灵动、大眼睛扑闪的英子形象便跃然眼前,而这一经典角色的塑造者,正是沈洁。1972年出生的沈洁,在参演这部电影时才刚满10岁,但她的演艺生涯却早已开启。8岁那年,她便在艺华沪剧团的沪剧《第二次握手》中崭露头角,扮演苏冠兰的女儿,其表演天赋不容小觑。随后,她又通过参演电视剧《花》,进一步锤炼了自己的演技。
在《城南旧事》中,英子这一角色其实是作者林海音的化身。导演吴贻弓慧眼识珠,一眼就看中了沈洁身上的那份纯真与灵动,让她来诠释这一角色。沈洁的加盟,无疑为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的表演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痕,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然而,沈洁的演艺之路并未就此止步。在参演了电视剧《上海一家人》之后,她于1992年选择赴日本留学,深造自己。回国后,她并未重返演艺舞台,而是转身投向了幕后工作,成立了上海飞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担任制片人,开始涉足电视剧的创作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沈洁与林海音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2001年林海音逝世时,沈洁一直陪伴在她身边,陪她走完了最后一段路。在沈洁心中,林海音早已如同家人一般亲切。
在台湾逗留期间,沈洁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林海音的学生们送给她的一套书集。其中,《婚姻的故事》一书特别吸引了她。2002年,沈洁转型为制片人的首部作品,便是这部《婚姻的故事》。此后,她更是潜心游走于各大剧组,专注于幕后工作,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艺术梦想。
张闽:息影银幕在美女如云的电影明星阵容中,张闽或许并不算最漂亮的,但她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难以忽视。尤其是那双略微有些分开的眼睛,总是闪烁着纯真、善良而质朴的光芒,仿佛能直抵人心。她在《城南旧事》中的表现,更是让人难以忘怀。那份自然流露的情感,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整个八十年代,张闽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影片的常客。她凭借着自己清纯的长相和日益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了那个时代电影的一个符号。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张闽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1990年,在拍完了几部影视作品之后,她像人间蒸发一样,在娱乐圈里消失了踪影。那一年,国内娱乐行业正掀起了一波“出国潮”,许多女演员都纷纷选择出国深造,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张闽也在这个大潮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34岁的她,默默地淡出了演艺圈,选择了息影。她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求学之路,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旅程。虽然她已经多年未出现在银幕上,但她在观众心中留下的那些经典形象,却永远不会被遗忘。
《城南旧事》《城南旧事》自问世以来,便以其匠心独运的散文式叙事风格,赢得了电影界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这部电影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情感基调,这八字箴言如同绽放在心尖的六月菊,轻柔地掠过心田,却留下了永恒的痕迹。通过三个深情而细腻的故事片段,电影精妙地展现了其主题、散文化的叙事魅力以及选景的独到之处。
导演昊贻弓曾描述这部电影:“它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好似一片叶子飘落在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往下淌,经历着曲折与漩涡,最终流向那未知的远方……”这样的描述,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城南旧事》那份独特的韵味和情感深度。
电影的核心主题是离别。影片一开场,便以一幅秋草凄凄、群山苍茫的北国秋景画卷缓缓展开,长城、残阳、驼队、老人、城楼等景象依次映入眼帘,伴随着略带伤感的旁白:“不思量,自难忘……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纯真而神圣吗?”这句话仿佛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通往那个年代北京市井生活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英子的世界,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
在《城南旧事》中,散文化的叙事风格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传统的戏剧式电影注重故事情节的紧凑和矛盾冲突的激烈不同,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悄然铺展在观众眼前。它以电影中某个人物的情绪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作为纽结,缓缓展开剧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意境营造,向观众传递出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这种情绪,或许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或许是对离别的哀愁,或许是对人性美好的向往,总之,它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电影中反复响起的《骊歌》,其优美而伤感的旋律,如同一条细腻的情感纽带,将这份淡淡的离愁别绪巧妙地渲染出来。观众在感受电影魅力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离别的苦涩与不舍。
电影中的空院子、老巷子等传统京味儿元素,更是将老北京的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荒芜的空院子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可以在那里尽情地踢球、玩耍。那时的北京城,这样的院子随处可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童年的欢乐。然而,当剧组准备拍摄这部电影时,却发现偌大的北京城已经找不到一个荒芜的空院子来还原那个时代的场景,这不禁让人感叹时代的变迁之快。
再来说说老巷子“齐化门儿”,它其实就是现在的朝阳门。旧时的朝阳门,是一个汇聚了山南海北的人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活的喧嚣和热闹。孩子们在这里贴墙根儿、玩蛐蛐儿、推铁环、逮“老琉璃”、窜房檐、放鸽子……每逢喜庆日子,“齐化门文场”就会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场面热闹非凡。然而,如今的老朝阳门已早已不见踪迹,只留下淡淡的哀愁和无尽的怀念。
除了空院子、老巷子,电影中还有旧房子、小园子等老北京的传统元素。那些斑驳的砖瓦、曲折的小径、幽静的庭院,都是老北京独有的韵味。还有那些鲜有留存的古井、寺庙和老牌坊,它们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然而,如今这些传统的京味儿元素,不仅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彩,甚至许多都已湮没无存。
在《城南旧事》的拍摄中,导演昊贻弓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以达到虚实相生、以景喻情的深远意境。例如,在秀贞怀念思康的那场戏中,画面闪过一组无声的空镜头:从门口缓缓推进院子,沿着墙根慢慢推到玻璃窗,再来到房门前。这一组镜头,虽然没有直接的对话和情节,但却让观众从这一系列细腻的画面中,想象出思康进来的情景,以及玻璃窗里一直痴痴地看着思康的秀贞的神情。这种通过在场的画面联想到不在场的故事和情感的手法,正是中国传统的“写意传神”艺术手法的体现。
当我们沉浸在这部电影的情境中,被那些触动心灵的情感所牵引,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而当我们从电影的梦幻中逐渐醒来,那份哀愁却像影子一样紧随其后,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细细回味起那些过往的人和事,以及那些承载着老北京独特韵味的元素。电影《城南旧事》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再现,不仅勾起了旅居海外或滞留海峡另一岸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抹不去的乡愁,更勾起了那些对“老北京”有着深深记忆和永恒怀念的人们的浓浓哀愁。他们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对过去时光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的深深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