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天天挨打,不也好好的?现在的孩子说两句,碰一下,就抑郁了!”在三姑六姨的家族聚会上,这话简直比春晚《难忘今宵》还准时。同时也让我回想起去年夏天的一幕:
那天下午,我赶完稿,急匆匆地赶去幼儿园接娃。可是不知怎么地,小区密密麻麻站满了人,我循着人们的视线看向高处,只见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在楼顶上徘徊,时而心烦意乱地抓自己头发,时而朝楼下看去,好像在下什么决心一样,看得我好揪心。好在经过多方努力,凌晨终于把孩子救了下来,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话说回来,真的是以前的孩子“扛造”,现在的孩子“玻璃心”吗? 其实这事吧,就像拿诺基亚和智能手机比——时代变了,养娃也该升级换代啦!美妈现在就掏出“大脑显微镜”,找出隐藏在背后的真相。
你以为的“没心理问题”,其实是...
在聊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上,表哥三杯酒下肚就开始忆苦思甜:"我当年被爷爷吊起来用皮带抽,第二天我还不是乐呵呵去摸鱼!”
我低头看了看表妹骨折的脚趾头,笑而不语。
童年受过的创伤,也许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它会找准机会找回来的。
小时候经常挨打的人,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听到孩子哭闹时,镜像神经元会瞬间调取童年记忆——就像突然看到不断重播的恐怖电影一样。这时前额叶容易掉线,结果手比脑子快,无意识复制父母当年的操作。
据我所知,表妹这次骨折,就是因为长期积压的各种情绪大爆发,一时没收住踢到门板所致的。
不知你发现没?总挨打的孩子有两种极端:要么乖得像提线木偶,要么野得像脱缰的野马。这可不是性格问题,是大脑前额叶被揍到强制关机了!就像手机过热会黑屏,孩子会启动"解离状态"——表面看着平静,其实情绪早憋成内伤了。
说到底,不是我们“抗揍”,也不是没有受伤,只是伤口看不见而已。现在的孩子之所以那么容易“玻璃心”,原因有三:
1.成长空间被挤压了
记得《请回答1988》里德善挨骂后,总能在小伙伴家找到安慰吗?以前孩子被爹妈揍完,转头就能去邻居家蹭饭、和发小吐槽。玩的是“野外求生联机版”——被小伙伴抢了弹珠,得自己谈判或干架;爬树摔了,拍拍土回家还得装没事,不然可能再挨一顿骂……
现在的孩子,被骂完只能对着手机emo,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无处释放,全淤在身体里长蘑菇。玩的是“温室花园单机版”,玩具被抢了,家长立刻化身裁判长;跑两步,老人就喊“小心肝别摔着”……抗挫力就像肌肉,老不练,自然会退化呀!
2.压力过载了
你知道吗?人类遇到压力时会本能想逃跑或战斗,这是写进DNA的保命程序。
以前的娃,放完学就能满街疯跑、爬树、摸鱼、掏鸟蛋,和小伙伴们了一起打闹。运动时分泌的多巴胺,就像天然创可贴,可能自然代谢体内的压力激素。
哪怕不合群的孩子,也有情绪宣泄口。美妈小时候被揍被骂都是通过大自然疗愈自己的,看看天边的流云,听听蛙叫蝉鸣,观察田间地头的野菊紫云英,回到家写写日记、画个画,气全消了,疼也忘了。
现在的孩子,生活样态单一,平时都住在钢筋森林里,学习日只能关在家里写作业,周末能不能出去玩得看天看父母。有了委屈,受了挫,跟网友吐槽,结果被杠精气得失眠;刷视频解苦闷,却越刷越空虚……
杏仁核24小时待机,前额叶过载,家长再一吼,就像往烧红的铁锅浇冰水——直接炸锅。
3.期待高,落差大
以前养孩子像开盲盒,打碎碗正常,正好少洗一个 ;试考砸了没事,反正中专出来也能进厂。
现在养孩子像搞科研,早教课缺席两次就焦虑,错题超过3道就心梗,兴趣班3天不出成果就想换项目。在显微镜下长大的小草,当然比野地里的娇气 。
以前家长觉得孩子是“随机成长的植物”,开朵小花是惊喜 ,长歪了修修剪剪继续养。现在家长当孩子是“精心设计的程序”,3岁背古诗是基准线 ,5五岁没兴趣班就是输在起跑线,每次出错都像系统报错让人抓狂 。
说到底,不是以前孩子更坚强,是成长环境起到充当了“缓冲气囊”的作用,分散和吸收了部分冲击力,让我们不那么容易受到大的伤害。
总之,两代人的成长环境相差很大,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我们不能再套用以前那套方法来养育孩子,要充当园丁的角色,把孩子的大脑当花园来打理。
老实说,我以前常被容易情绪化的孩子折磨得想“退货”,可我没啥优点,知道哪里不足,就补哪里,终于被我总结出一些可以落地"免揍育儿法"。现在打包给你,记得泡杯花慢慢看。
1. 给情绪办"化装舞会"(适用3-10岁)
当孩子撒泼打滚时,试试掏出玩偶当翻译官:"佩奇说主人心里有座愤怒火山,需要三次大象呼吸(深吸气3秒)才能冷却呢!"这招我用了半年,现在儿子生气时会自己抱着恐龙说:"霸王龙要喷火了,妈妈快拿灭火器!"
2. 打造"发疯安全区"(全家适用)
在我家阳台的墙面贴满了防撞条,阳台地上放了不少解压玩具和沙袋。跟孩子约定:"这个角落可以跺脚、乱涂、骂空气,但走出这里,我们要做文明人。"有次老公被客户气炸,居然也偷偷去捶了两下沙袋,被儿子抓包后,全家笑作一团。
3. 把犯错变闯关游戏(绝杀招)
儿子打翻牛奶时,我忍住说教的冲动,突然戏精附体:"恭喜触发隐藏任务!现在请召唤扫帚骑士打败牛奶怪,再用抹布盾牌清理战场!"原本害怕被骂的小家伙,瞬间两眼放光,现在每次搞砸都主动问:"妈妈这次是什么副本?"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这些方法太麻烦,还不如打一顿见效快。"打一顿看起来好像"药到病除"了,但你知道经常打骂,前额叶会萎缩,海马体变小,杏仁核变大。
不过也别太过慌张,儿童大脑有超强可塑性,只要掌握方法,每个家长都能成为"脑园丁"!
每天15分钟心灵SPA:睡前跟孩子玩"情绪猜猜乐",轮流做表情让对方猜。
每周家庭吐槽大会:用"如果变成动物"开头,比如,“如果我是树懒,妈妈催我写作业时...”
每月犯傻日:全家故意搞砸些小事,比如把饭做成黑暗料理,提高“接纳不完美”的能力。
当想发火时,立刻启动“灵魂三问”: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识别情绪病毒)?这个反应来自哪里(溯源童年程序)?有没有其他替代方法?
最后想跟各位战友说句掏心窝的话:我们这代父母不容易,既要破除原生家庭的惯性,还要对抗教育内卷的焦虑。
但请记住,情绪是会“人传人”的,挨打长大的人,对孩子的哭声异常敏感(触发自己的创伤记忆),最终形成“孩子哭→父母暴怒→孩子哭得更凶”的死循环。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失控,是因为儿时的记忆唤醒了。如果不想我们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经历这些,就要试着去觉察,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