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接娃时,在校门口碰见了昊昊妈,见她心情苦闷,我多嘴问了一句,没想到她拉着我的手,就开始抱怨她的儿子,
“这开学还没几天呢,每天都被昊昊的班主任训话,不是说他上课走神开小差,就是学习拖拉不自觉。我们以前读书不这样的啊,平时跑跑跳跳的,还要帮忙做家务干农活,就这样,还有使不完的精气神,一到上课时间就安安静静地学习。
可昊昊他们呢,每天只负责学习,什么也不用干,人还焉焉的,没有一点精气神,整天被老师投诉好动坐不住。真不知什么时候才开窍……”
听她这么一说,作为一个喜欢研究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的发烧友,我想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了。现在的父母,把孩子“养得太好”了,自以为对孩子好,却不知道悄悄偷走了孩子的智力和精神气。
为了让孩子变得聪明一点,学习好一点,家长都绞尽脑汁让孩子吃好一点,多读课外书,可是你是否想过,除了营养和阅读,还有两样东西,能给孩子打造高效专注的大脑?
莫急,下面美妈就来揭晓答案。
一、运动,是大脑发育最好的“健脑丸”
上学期,孩子不时回来反映,说老师会因为课时不够而占用体育课,我听了有些心疼孩子。
本来体育课就不多,这个老师占一下,那个老师占一下,遇上下雨天还不能上,那一学期下来,还能有多少节呢?
在远古时代,过着狩猎生活的原始人,每天会奔跑50-100公里追逐猎物,直至体力耗尽。而且无论跑多远,他们都能回到家人的身边。
因为奔跑时,大脑通过分泌多巴胺奖励运动行为,启动了脑内的警报系统,促进了能量供给,让他们记住回家的路和危险所在。
也就是说,祖先追捕猎物时的神经模式,早已经写进了我们的基因里,对运动的需求是天生的,而不在于你想与不想。
相信你有过这样的体验——运动过后身体明明很疲惫,却感觉特别的神清气爽。这是因为运动能让大脑大量释放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而这些神经化学物质能激活精力系统,焕发活力。
运动不但能让你精神倍儿爽,还能在海马体这个记忆脑区,生成更多的“脑肥料”BDNF。BDNF主要负责神经回路的建立和保养,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的生成。
BDNF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瑞迪在他所写的《运动改造大脑》就有提到:运动后学习词汇的速度,比运动前提高20%。
可见,适当的运动是能促进大脑发育,有助于学习和身心发展的。不然新规也不会要求学校给孩子们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
神经回路发达,临界点比较低,更易启动,所以运动应该从娃娃抓起,下面美妈就按年龄分享几个“鸡运动”的思路。
0-3岁:大脑黄金塑造期
此时大脑发展的重点是,整合原始反射,建立基础运动模式。我们可通过翻身、坐、爬、走、跑、跳、踢等动作锻炼孩子的粗大运动。
孩子不会走之前,每天坚持给他做被动操、婴儿抚触和飞机抱。8-18个月龄时是爬行期,可以用纸箱和软垫搭建一个“隧道迷宫”,激活全身大肌肉群。会走会跑后,让多带他去公园跑跳,上下台阶,接抛球、在沙滩上追泡泡。
3-6岁,运动技能爆发期
这3年,是“运动脑”顶叶的发育高峰期,孩子的运动体验越多,神经回路越发达,信号传导就越顺畅。
所以从3岁开始,我们就可以让娃儿有计划地运动啦,而攀爬、跳动、跑步、游泳、拍篮球、踢足球(4岁后)、跳绳和快走(5岁后),最适合这个时期的孩子了。
6-12岁,运动神经-肌肉精密化
此时孩子身体的各种脏器,包括肌肉、骨骼都发育成熟了,在前两个阶段体验过的运动,大脑也写进了小脑和基底神经节里,形成了程序记忆。
运动贵在坚持,这时家长要花一些心思,让他体验不同的体育运动,帮他找到一项可以长期坚持下去的运动。9岁左右,竞技能力开始萌芽,若孩子运动表现超常,可以试着“鸡”体育这条路。
二、家务劳动,是天然的“全脑训练场”
家务活,大多数时候,就像双手朝上的全职妈妈,都是一个被嫌弃的主儿。也许大家都被植入了这样的潜意识吧,家长也觉得做家务没什么用,加上现在都是一大家子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少之又少。
杨霞老师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心理学专家,从业30年间,接诊过超10多问题儿童,结果发现:不少孩子做事拖拉,专注力差,厌恶学习,主要是因为家务做得太少、运动不够所导致的。
研究发现,每周做3次家务的学龄前儿童,大脑皮层褶皱(产生高阶思维的地方)密度比同龄人高15%;连续整理书桌8周后,孩子在持续性注意力测试当中,错误率下降37%。
也是说,干家务一样能让大脑“树枝繁叶茂”。
就拿扫地来举例吧,孩子第一次扫的时候非常吃力,眼睛死死盯着扫把,尽管前额叶不断地向庞大的神经连接网络发出指令,努力让动作变得协调,但手还是不受控,纰漏不断。
到了第5次,能把垃圾扫进簸箕了,但还不是很熟练,垃圾扫不全,总是漏那么一点。可是到了第十次,第二十次,慢慢地,孩子就能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扫,一点也不费劲了。
因为在反复学的过程中,小脑会不断地收集并优化肌肉控制参数,将其封装存储在基底神经节。当程序记忆形成的那一刻,孩子就解锁了扫地这项技能,下次再扫地,就像自动驾驶一样轻松!
为什么学龄前经常帮妈妈干家务活,比如撕菜叶、剥毛豆、摆餐具、套被套,到孩子学写字的时候很快就上手了呢?
因为每一次笨拙的家务尝试,大脑都在不断升级,久而久之,孩子就获得了技能迁移能力,自然学什么新东西都比较快。
就如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孩子的大脑,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我们不妨参考这份”家务处方单”的思路,帮娃打造“聪明脑”。
例如,让2-4岁的孩子,把一家人的袜子收回来,玩配对游戏。配对玩得差不多了,可以换一种玩法,每周选1天让孩子担任“家务总监”,让他分配任务,检查成果,总结改进。
越爱动的孩子,脑子越聪明,体魄越强健,专注力越高!从现在开始,带娃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