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叫孩子把作业拿出来给我检查,没想到,他一开口就抱怨,“都怪你,害我被老师批评了!昨晚为什么没把数学作业本放进去?”
当时听到这句话,我真想抽自己几个耳光。昨晚见孩子做完作业时间不早了,一时心软,帮他整理学习资料,放到书包里,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
家长好心帮孩子做事,孩子非但不感激,反而把责任全推给他。就像你借钱给朋友,最后人家还嫌你给得太少一样憋屈!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受助者恶意”——
接受帮助的人内心会产生一种微妙的羞耻感,为了维护自尊,就会把这种不舒服转嫁到帮助者身上。说人话就是,“像我这么优秀的人,怎么会犯错?一定是你帮得不够好!”
妈妈都爱孩子,也会为孩子做很多事情,可是当妈的在某些方面越“不作为”,越能养出开挂的娃!也许短时间看不出来,但时间拉长到5年,10年,20年,你会发现那些懂得“战略性失败”的妈妈,其孩子成年后,事业更容易获得成功,生活更幸福。
1.家务活越“糊弄”,娃越聪明
现在的父母,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一点家务活也不给孩子干。上周去莉莉家聚餐,她那1岁的儿子居然问我,“阿姨,水煮蛋要怎么剥壳呀?”
我听得一愣一愣的,原来莉莉都是“洁癖式育儿”,每天追在儿子屁股后头擦桌子收玩具,结果孩子9岁了还不会系鞋带,读四年级了还不会不主动收拾自己的书包。
研究发现,孩子每周做家务3次以上,其执行功能得分比同龄人高19%。
此外,科学家让儿童做持续6个月的家务训练,结果fMRI显示,前额叶皮层葡萄糖代谢率提升14.3%,这相当于额外接受半年围棋训练的效果。
大脑就像肌肉,需要不断锻炼,才会越来越发达的,而家务就是大脑最好的“健身”方式。比如:
每次娃规划"先擦桌子还是先扫地"的时候,前额叶(大脑CEO,执行功能核心区)都在噼里啪啦地放电。
煎蛋煎糊了,前额叶紧急启动Plan B,杏仁核控制住想哭的冲动,海马体默默记下“下次少煎30秒",妥妥的现实版生存游戏实战训练。
孩子的大脑CEO发育好了,执行力、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也会水涨船高,学习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这样看来,与其给娃报数千上万的早教班、兴趣班,还真不如让他多点干点家务来得实际呢。
不过前提是,允许孩子搞砸!
①每周选3天当"甩手掌柜日",就算娃把鞋子丢进洗衣机也别炸毛。
②制定“家务红黑榜”:红色区必须达标(如叠被子),黑色区随便造(如书桌整理)。
③准备个“翻车相册”,把娃煎糊的鸡蛋拍下来,当成长纪念。
开始让儿子浇花的时候,虽然水洒得满地都是,心血来潮里还化身东海龙王,但现在已经能控制好水量,知道哪种花要每天浇,哪种在隔几天浇了。
2.辅导作业越“佛系”,学习越好
孩子的大脑,就像个“成就感应器”,每次独立搞定一件事,前额叶就会释放多巴胺,让你感到愉悦,动力满满。
辅导作业时,如果管得太多,这“快乐按钮”就生锈了,甚至直接摆烂,“反正我妈会做,我费啥劲儿啊!"
研究表明,父母适度“不作为”,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反而提升了27%。同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也提到,过度干预会削弱30%-40%内在动机。
总被扶着走路的人,是永远学不会自己奔跑的。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们要抓大放小,别管得太细!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我总忍不住想管他,不催不吼,孩子就不做怎么办?”
你都说到这份上了,我就不得不祭出我的“佛系辅导法”了!
①买个小猪存钱罐,每次没吼成就投50块钱
自从有了这个存钱罐,每次想吼娃写作业,只要最后没吼成,我就往里投50块钱,年底直接给自己买个微单——现在我一看到作业本就想:忍住!这可是买微单的钱啊!
②跟娃签“免责条款”
作业忘带?自己跟老师解释去!上周孩子忘带数学作业,我愣是忍住没送,结果人家自己跟老师保证第二天补交,还主动写了检讨书。这波操作我给满分!
③把“快去写作业”换成“需要妈妈当人形字典吗?”
这招效果简直不要太明显!现在儿子写作业前会先自己查资料,虽然查得慢,但至少不是“妈宝式”学习了。最搞笑的是我朋友,用这招后,她家熊孩子居然自己搞定了科学展的火山模型。虽然喷发时烧焦了窗帘,但人家可是全程独立完成的。
所以啊,当妈的真得学会“战略性摆烂”。毕竟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独当一面的大人,而不是永远需要投喂的“巨婴”。
3.社交纠纷越“装瞎”,娃越闯得开
前不久,美妈在小区的游乐场,我就亲眼目睹了一场“抢滑梯大战”,两位妈妈差点打起来,结果俩孩子转头就和好了,两人尴尬得脚趾头都抠出一个客厅来了。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太正常,如果一遇到问题,家长就替他出头,反而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处理矛盾就像学游泳,光听别人说没用,得亲自下水扑腾。每次独立解决冲突,都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社交能力的好时机。
事实上,孩子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他的小脑瓜里可比宫斗剧还精彩。
“我们轮流玩吧。”当孩子说出这句话时,他的前额叶既要控制抢玩具,又要设计谈判计策。假如小伙伴突然哭起来,他的杏仁核还要通过调节各种神经递质,防止自己也跟着崩掉。
如果家长总是出面解决,孩子就会形成“我搞不定”的固定思维模式。等他们长大进入职场,遇到同事矛盾就只会躲,看见甲方掀桌就害怕,这哪行啊!
不过,孩子的前额叶还没发育成熟,适当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充当他的前额叶,给予他支持和帮助。
①在家玩“角色扮演”:用玩偶模拟抢玩具现场,教孩子说"我们可以轮流玩吗?"
②情绪急救便签:“你要不要试试这样说...…”、“如果对方不同意怎么办”、“需要找老师帮忙吗”……
③事后复盘:等孩子冷静后,用轻松的语气复盘,“刚才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呢?”、“如果对方不同意怎么办?”、“需要妈妈帮忙吗?”……
④设立安全底线:明确告诉孩子,如果对方动手打人,或者事情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一定要告诉爸妈妈妈或老师。
好妈妈,不是永远满分的神仙教母,而是懂得适时“掉线”的智慧女人。愿你我都把握“管”的尺度,让孩子遇到最璀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