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看到有家长对孩子无节制地玩手机和游戏,有各种担心与焦虑。
我曾经也是如此,也因此走过一段弯路。
好在现实教育了我,后来我慢慢学会了放下,孩子也一点点好转。
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点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01
孩子沉迷手机、无心学习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解决起来都挺难的。
孩子自制力不够,很容易在精彩的手机游戏面前败下阵来;
而我的心性也不够,没有足够的教育智慧去解决这个问题。
更多的时候只能诉诸于苦口婆心、斥责、甚至体罚。
当我尝试解决手机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来。
女儿今年13岁,刚上初一。
我发现,她越是进入青春期,越难沟通。
周末或者假期,她写作业就是拖拉磨蹭,没完成说完成了,完成情况也不让看。
经常是要收拾睡觉了或者马上开学了才开始补作业。
平时更是喜欢关着门在自己的屋里,抱着手机不放手。
一收手机就闹腾,还说我们不相信她,口口声声说自己能管理好,实际她完全抵御不了手机的诱惑。
我跟所有家长一样,控制不住的焦虑,止不住的担心:
担心她作息不规律影响健康;
担心她睁开眼就玩手机,惹上网瘾,前途未卜,从此荒废人生……
焦虑和困惑使我不由得对孩子唠叨、指责、说教。
但这些毫无作用,反而让我和孩子更处在焦虑和对立中……
学习心理养育以后,老师告诉我:
手机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亲子关系问题。
02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
经过反思,我认识到,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上了很多的规矩。
即使她做得很好,我也吝于赞美。
我时常有一种错觉:
“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做一个理性的人是应该的,并不值得表扬,但是如果犯了错,却一定要批评。”
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让她非常压抑,没有安全感,总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
而我觉得孩子根本不听自己的,就更加焦虑,会想出更多严厉的措施去管制她,比如到点收手机、断网。
默薇老师提到:父母对孩子手机管制的程度,其实和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是相关的。
彼此之间交流越顺畅,越信任,手机的管制也就越松;
交流越少,越是疑虑重重,手机的管制也就越严格。
03
到底该如何改变呢?追究态度不如思考方法。
1. 自我觉察,放下灾难性的想法卡内基的《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中说道:“你所担心的99%的事情,都不会发生的。”
学校开办了数科培优班,她没进去,表现得伤心和失落。
但是明显我比她还着急,虽然没有去责骂她,但是一直重复这件事情,担心影响她的学习——这就是灾难性想法。
过度的担忧百害无一利,只会耗费过多的心理能量,让我俩都感觉身心疲惫。
“心态变,则人生变。”
我通过不断地学习心理学,调整自己认知和行为。
我和老公可着劲疼她,并用言语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家庭气氛开始祥和起来。
当给孩子宽松的环境时,孩子大都是向上的、向好的。
看她玩游戏也不会有情绪,任她玩耍,只是我们睡前会叮嘱一句。
渐渐孩子从凌晨三四点睡觉,慢慢提前到了一二点。
不再只有手机游戏,有时也会跟同学外出游玩。
前段时间,她说想和同学一起去看演唱会。我说好呀,她负责抢票,我负责给她们订酒店,一路上都很愉快。
2.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我将手机的部分管理权交给了她,也如实告诉她因为担心她而选择限制她使用的时间和次数。
我说:爸爸妈妈仍然爱你,希望可以帮助你成长。
不要觉得这个道理孩子天然就知道,没有什么道理是人天生就应该知道的。
人天生只知道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而不会知道什么是道理。
而帮助他们战胜痛苦的,是父母的爱与关心,而不是苦口婆心。
我告诉她,我不是在帮助她“戒掉”手机,我只是在帮助她找到与手机“和平共处”的方式。
当她成功地学会如何适度使用手机之前,我会一直陪伴她,关注她,为她加油鼓劲。
这个社会不断地出现新的智能工具,一个比一个方便,一个比一个吸引人。
我们不可能永远做一个被动的防守者,约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
3. 尝试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给自己找一个支撑我们先稳定住了自身的人格状态,才有可能给到孩子适宜的陪伴;
为自己补充安全感、尊重和自由、快乐和美好、价值感、成就感的心理养分后,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提供温暖抱持的环境;
除此之外,我会通过与朋友吐槽、一对一心理咨询,找一个镜子照见不曾知道的自己,有能量来源,不会那么内耗和无力。
如今,我是真正方方面面都放下了,不管是学业还是手机。
给孩子全然的祝福,把担心丢掉,让她也明白我们的态度,知道爸妈永远无条件的爱的是她这个人,无任何附件条件。
今后路还长,任重而道远。总之,我觉得家长必须真正地放下,孩子才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