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初三杰助力下,刘邦打败项羽,创建汉朝。可成功之后,这三位功臣的归宿大不一样。韩信遭猜忌被杀,张良功成身退,萧何虽历经波折但终得善终。
张良在功成名就后,选择退隐山林。萧何则入朝担任丞相,位高权重。韩信就惨了,先是从楚王被降为淮阴侯,最后吕后随便找个由头,就把他给杀了。
这里面,萧何的行径最遭人非议。韩信经他举荐获刘邦重用,本应关系匪浅。可他却背信弃义,致使韩信丧命。这事儿还衍生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么个成语。
韩信离世后,萧何只吐出四字。这短短四字,不光展现出萧何的冷淡,更透露出他内心深深的无奈。
【从韩信被封为楚王那一刻起,他的结局早已注定】
自打韩信被封为楚王,稍有洞察力的人都明白,韩信若想保命,唯有一途,即在刘邦下手前起兵造反。
这并非关乎他对刘邦是否忠诚,关键在于当时情形下,他实在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形势所迫,已容不得他有其他抉择,并非忠诚与否的简单考量。
楚汉争霸快结束那会,刘邦就封韩信做齐王了。可让人不解的是,汉朝建立后,刘邦为啥又把韩信的封号改成楚王呢?
起初,韩信对齐国的把控程度,比起楚国那可强太多了。韩信在齐国能施加的影响力,楚国根本没法比,齐国在韩信的掌控下,各方面都被他拿捏得稳稳当当。
韩信攻下了齐国,齐国不少官吏也都是他封的。如此一来,这些官员心里只承认韩信,对于刘邦这个皇帝,压根就不放在眼里。
和别处不同,楚国曾是项羽封地。在楚人眼中,韩信身为刘邦的心腹,着实不讨喜。虽说楚人无力造反,但韩信在楚国的掌控程度,比起在齐国,明显要弱上不少。
再者,从刘邦角度看,韩信若为齐王,对他造成的威胁程度,比韩信身为楚王时更大。
不少人或许不清楚,在战国七雄里,齐国的商业发展最为突出。其一,齐国商人数量多,商业氛围浓郁。其二,齐国的渔业和盐业作为关键产业,极大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在齐国,有些老百姓不靠种地,光靠渔业就能吃饱饭。另外,盐业的发展让齐国变得极为富裕,在周边地区富得很突出。
韩信素有“兵仙”之称,实力相当难敌。要是他留在齐国,兵马钱粮皆备。一旦韩信举兵反叛,刘邦毫无获胜的可能。
之前那位楚王,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勇猛无比,世间罕有敌手。他曾凭借三万精锐骑兵,把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打得落花流水,这般辉煌战绩,实在令人惊叹。
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被联合各路熟悉情况诸侯,又获汉初三杰助力的刘邦打败。末了,只能在乌江畔自行了断,结束一生。
在项羽之前的楚王,是项燕拥立的楚怀王熊心,这人后来又称义帝 。当初项燕扶立熊心为楚怀王,之后他又有了义帝这个称呼 。
这熊心结局那叫一个凄惨。秦亡之后,项羽一心想当诸侯中的头把交椅,这时候,熊心这个所谓的义帝,就成了他眼中特别碍事的存在。
项羽逼熊心迁都,安排亲信九江王英布在其途中下手。英布瞅准熊心乘船渡河时机,把船弄沉,熊心稀里糊涂就这么丧了命,就这么被英布在半路给除掉了。
听闻后来朱元璋除去小明王韩林儿所用手段,便是从这当中获取灵感的。
两位楚王都接连遭遇不测,韩信这情形,多半也难有好结果。他最后的下场,在这时其实就已基本定了,形势对他极为不利。
【陈平献计,从楚王到阶下囚】
虽说韩信被改封为楚王,可刘邦压根不敢跟韩信直接对抗。想那韩信,以前一口气拿下魏、燕、赵、代、齐五个国家,杀敌众多。单看这赫赫战功,就叫刘邦觉得自己远比不上。
实际上,韩信曾讲,刘邦带兵最多也就十万,这是他能力上限。而韩信自己带兵,数量越多越能发挥优势,兵力越充足,他指挥起来越得心应手。
于是,刘邦琢磨着用智谋拿下韩信。他唤来头号谋士陈平,将自己心中所想如实相告。
陈平这人,就爱耍些阴招。他给刘邦出主意,让对外放话要去云梦泽巡游,巡游路线会经过韩信封地。韩信身为刘邦臣子,肯定得过来拜见,等他一来,直接把韩信拿下就行。
刘邦心里犯嘀咕,觉着这法子不太稳当,便开口问:“要是韩信没来,那该咋办?”
要是这人不来,就想法子让他来。陛下您颁个旨意赏赐他,既能让他放松警惕,又能逼得他进宫谢恩。只要他一来,事情就容易解决了。陈平如此进言。
刘邦听后,咧嘴笑道:“你这家伙主意真多。都说韩信能耐大,依我看,他的智谋连你的十分之一都比不上。行,就照你说的做。事情办妥,肯定给你厚赏。”
韩信去见刘邦时,突然被一群力士制住。刘邦马上给他安了个谋反的罪名,就此把他治罪。
谋反按律当处死刑,可韩信功劳显著,天下尽知。刘邦顾虑被指容不下功臣,便没下死手,只是把韩信降为淮阴侯,收回其楚国封地,如此一来,韩信好歹保住了性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被贬成淮阴侯后,日子如同被半软禁。虽说行动未全受限,却不许出长安城。再者,刘邦的眼线在他身旁密布,他不管去到啥地方,一举一动都被人牢牢盯着。
即便韩信对刘邦已构不成啥威胁,可刘邦心里对他的戒惧一点儿没少。
照理讲,当时韩信已难有大作为。可刘邦亲自领军去平陈豨叛乱时,留在宫中的吕后得知:韩信暗中与陈豨勾结,计划在长安城里举兵造反。
吕后即刻把萧何唤来,一同琢磨应对的法子。
萧何跟吕后经过一阵秘密谋划,随后就离开了皇宫。
他跑到韩信府邸,骗韩信讲刘邦把陈豨之乱给平定了,得胜回朝了。这会儿宫里正办庆功宴,给刘邦道喜呢。萧何想着进宫赴宴,就顺道喊韩信一块进宫去。
韩信向来把萧何当作发现自己才能的贵人,对其所言毫不怀疑。可等他迈进皇宫,没见到热热闹闹的酒席,却只见一群手持冰冷兵器的士兵严阵以待。
直到这时,韩信才发觉自己遭算计了。直至生命尽头,他都难以置信,向来信赖的萧何,居然会对自己使诈。
韩信丧命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面无表情地挤出一句:“这是为国家除去奸贼。”
【韩信的天真,与萧何的无奈】
实际上,“为国除贼”这简单的四个字,把萧何的那种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寥寥数语,却将萧何内心的无奈以一种极为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萧何听吕后说完,瞬间就懂咋回事了。他还能不了解韩信嘛?就韩信当时那处境,哪有谋反的可能?韩信一直被刘邦盯着呢,真要谋反,刘邦早就把他收拾了。
换个角度看,就算韩信真有谋反念头,他哪能弄到兵呢?韩信家里也就百来个仆人,而且这里面好多还是刘邦安插的耳目,想谋反谈何容易。
韩信哪能和项羽一样,难道光凭他自己就能谋反?他又没那能耐,想单枪匹马搞谋反,根本就不现实嘛。
显而易见,这都是吕后和刘邦预先安排妥当的,目的就是要把韩信置于绝境,让他性命不保。
回顾往昔,萧何曾在月下追赶韩信,这事儿一直被人们传颂。萧何和韩信关系铁得很。韩信因刘邦的知遇之恩,果断拒绝项羽三分天下之邀。同理,他也会念着萧何旧情,跟萧何来往频繁。
这当口,吕后把萧何叫来,其实就想让他选:到底是顾兄弟,还是要仕途。要么为兄弟情义跟朝廷对着干,搭上全家?要么就站朝廷这边,不讲私情。
萧何实在没啥别的法子。韩信那局势,压根看不到获胜希望,选他就跟找死没两样。在这种状况下,他只能背弃韩信,借此在仕途上再进一步。
人哪能像草木般没感情,说萧何跟韩信没交情,那肯定假的。但韩信太单纯,哪是刘邦对手。就算萧何念着旧情给韩信通风报信,也起不了啥作用,韩信根本没法逃出长安城。
萧何那句“为国除贼”,与其讲是对韩信所言,倒不如说是冲吕后讲的。他语气冰冷,实则在向吕后发出质问:“这下你们可称心如意了?”
踏进官场如同掉进深渊,权力就像要命的毒。人一旦沾上,便难以自控。就拿萧何跟韩信来说,这俩原本惺惺相惜的人,就是因权力纠葛,成了典型例子。
话说回来,刘邦和吕后都没长久掌权。刘邦旧病突发没治好就死了,吕后还险些篡夺汉朝江山。吕后一死,她家族就被大臣们彻底铲除。两人一心争权,一番算计,最终下场狼狈,着实可悲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