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人,把这家伙拖走,用龙头铡处置他。
有个穿戴奢华的人,大声吵着要面见皇上,话音刚落就被人强行拉走。没过多久,原本嘈杂的声音便彻底消失,周围归于平静。
这场景看着是不是很面熟?这可是电视剧《包青天》的经典画面。据说开封府摆着三口铡刀,无论皇亲国戚还是普通老百姓,在这铡刀面前,待遇都一样,没有差别。
要说刚正不阿的名臣,史书里能和包拯媲美的,大概也就海瑞了。不过海瑞生活穷困,包拯可不一样,他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在生活条件上,两人差别蛮大。
单说俸禄,他一年就能拿到18000贯,海瑞根本比不上。那包拯这俸禄要是换算到当下,处于啥水平?又等同于多少人民币呢?
【越是得罪人,越是升迁快】
在整个宋朝,包拯可谓与众不同。他当官一辈子,没少得罪权贵和同事。可奇怪的是,他不仅没遭贬职,反而一路升迁。最后竟当上枢密副使,跻身宰辅大臣行列。
1041年时,包拯被调去当端州知府。从这时候起,他开启了容易得罪人的生涯。此后,包拯行事刚正,坚守原则,也因此在不少事上与人产生矛盾冲突。
宋朝众多知府里,端州知府与众不同。为啥呢?就因为端州这地儿,盛产优质砚台。那会儿,好多有名的砚台都来自端州,这独特之处让端州知府在知府群体中别具一格。
得清楚,古代历史里,宋朝是个独特的朝代。宋朝是文臣当道,文臣权势即便没超过皇帝,起码也和皇帝能有得一拼,势力上不分上下。
过去,每一任端州知州每年都绞尽脑汁搞来几百方砚台,拿去送给朝廷里的高官。要知道,这些高官多是文臣,文人哪有不爱砚台的。如此一来,端州知州往往没过几年就能得到提拔。
所以在大宋,端州知州这职位,那可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美差。谁要是当上了这知州,就好比在朝廷里提前占了个位置。
但包拯出任端州知州后,端州再也没有多余砚台流入朝中权贵之手。他这做法,可把不少“大人物”给得罪了。那段时间,好多人都一门心思挑他毛病,就想找他差错。
但包拯行得正坐得端,那些人根本找不出他一丝错处。包拯办事一向秉持公正,绝不行偏袒违法之事。况且宋朝是文臣主政,文臣行事极重规矩,就算想整治人,也得依规而行。
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没辙了,想把包拯贬官,却找不到借口,只能给他升官。毕竟只要包拯还当着端州知州,他们就甭想拿到优质的砚台,没别的办法啊。
或许出于报复目的,那帮人让包拯担任监察御史。这监察御史的活儿可容易招人恨,整天就负责弹劾大臣。很明显,他们就盼着包拯因得罪太多大臣,被大伙从朝堂上排挤出去。
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时,弹劾了好多朝廷高官。可别以为能轻易把他挤出朝堂,那根本不可能。为啥呢?包拯行事严谨周全,几乎找不出他一点差错,想动他可不是件简单事儿。
这帮人也是够头疼的。末了,为了避开包拯,就把他支去出使辽国。等他从辽国回来,又推荐他去当陕西转运使。
不过这些都只是临时差事,事儿一完就得回朝堂。包拯回来后,因表现优异,先升为三司户部副使。随后又获加龙图阁学士衔,“包龙图”的叫法便源于此。
在这时间段,包拯大力推举贤能之士,数量众多。然而,举荐人数一多,难免会出现状况,被举荐的人中,总有个别会犯错惹事。
有些看不惯包拯的权贵,觉着可算逮着机会了。既然没法从包拯身上挑出错处,那就想法子把他牵连进来,以此达到目的。
包拯之所以遭贬官外放,原因在于其缺乏识别人才的眼光,最终举荐了不恰当的人选。
包拯遭贬后,起初以兵部员外郎之职掌管池州。没过多长时间,因其工作表现优异,获提拔为右司郎中,还暂代开封府事务,这便是众人熟知、被称为“包青天”的开封府尹。
包拯做开封府尹时,就跟电视剧演的似的,秉持公正处理事务,狠狠整治了好多有权有势的人,连皇亲国戚都没放过,那叫一个铁面无私。
好在那时候是宋朝,皇帝还是出了名脾气好的宋仁宗。他这一闹,得罪不少人,连皇帝好几个亲戚都被处决了。可不管是旁人还是皇帝,对此都无可奈何。
他竟然上奏恳请宋仁宗确立太子。在各个朝代,臣子这么做可是犯大忌,会被视为妄图干预皇权。可包拯毫无顾忌地讲:“我都六十了,又没孩子,说这话不为自己和后人,只为大宋江山。”
事已至此,宋仁宗没啥办法。不但没因这话降罪,反倒还夸赞了他。毕竟都说到这份上,宋仁宗没惩处,而是给了一番表扬。
包拯面对各方权贵的打压,仕途却愈发顺遂。离世前,他先担任三司使,后升为枢密副使,成功跻身朝堂“大人物”之列,打破困境,走出了一条宽广的仕途之路。
【包拯的俸禄放到现在是个什么水平?】
宋朝那时候,军事力量在各朝代里算不上强,处于靠后的位置。可要是说经济有多发达、多昌盛,那在古代绝对是首屈一指,没有哪个朝代能比得上。
宋朝经济繁荣,从官员俸禄便能看出一二。在各朝代里,宋朝给官员的俸禄最为丰厚。像一个小小县令,每年俸禄约1000两白银,那些能上朝的普通朝臣,一年俸禄更是可达5000两白银左右。
包拯身为宰辅,俸禄相当丰厚。一年能拿到18000两白银,要知道,在当时一两白银等同于一贯铜钱,如此算来,包拯一年俸禄就是18000贯铜钱。
为啥得换算成铜钱?古代银子产量太少啦。大臣们领俸禄,多数时候还是拿铜钱。要是都发银子,朝廷根本凑不出那么多,所以才会换算成铜钱。
而且,古时候人们日常花钱,通常用不着银子,用铜钱就够了。毕竟在那时,铜钱就能满足大部分日常开销,银子并非常用支付货币。
包拯那1.8亿贯放到如今是啥概念呢?得找个媒介来换算换算。得通过一种类似中间物的东西,来看看这1.8亿贯在当下处于怎样的水准。
最适宜的介质非大米莫属。从古到今,大米都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粮。并且,在各个时代,大米在众多商品中价格都算低廉,如此一来,换算的时候,误差也就没那么大。
宋朝时,一贯钱能买约一石米,合120斤。不过得清楚,古时的米没加工,连壳都有。不像咱现在吃的是精细加工过的大米,古代米和现代大米,区别可不小。
按精米折算这120斤大米,把加工费用与损耗都算进去,得出30斤。这意味着,在宋朝,一贯钱能买到相当于现在30斤的大米。
按每斤大米3块钱来算,一贯钱差不多等于如今的90元。如此一来,18000贯折合成现在的钱,就是162万元。
【其实,包拯的俸禄放在宋朝真不算多】
这162万,瞅着数目不小。可别忘了,在宋朝包拯的俸禄已然近乎最高水平。这么一琢磨,其实他拿的这些俸禄,真不能算多。
那时候,他那点俸禄,也就刚够一家人日常花销。要知道,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物资相对匮乏,东西可比现在贵多了,所以仅靠那点俸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从史书中可知,南宋那会儿,有个姓仇的太守和他手底下的小吏有过一番交谈。通过这段对话,咱们能了解到宋朝物价大致处于怎样的水准。
太守询问小吏:“为啥你总是到月底就没钱了?平日里的花销都用在哪些地方?”
小吏面露无奈之色,叹着气说:“我家里总共十口人,就一天吃饭买菜这些花销,就得花一贯钱呢。”
太守面露惊讶之色,问道:“咋用了这么些钱呢?”
小吏回应说,就是希望家里人生活能改善些,能每天有肉吃,日子过得更好点,没别的想法。
太守一下子明白过来,说道:“你这家伙还挺会找乐子。我作为太守,都没法天天吃肉,怪不得你每个月钱都花光光。”
从这能看出两方面。一方面,那时物价挺高,十个人一天光吃肉的伙食费用就达一贯钱,换算下来,一家人一年仅伙食开销就得365贯,还没算上别的花费呢。
据《史学研究》所记,在宋朝,普通百姓一天花销大概100文。不过这只是平均水平,像小吏这类舍得花钱的,每月收入都花光,到月底就没钱了。
其次,在宋朝当官花费不小。就像那太守,按说俸禄挺多,但为节省开支,都难得吃上几回肉,从中能看出在宋朝为官开销着实不小。
按说呢,以太守的俸禄,没必要这么干。可实际情况是,各方面的花销实在太大,多得没办法,导致不得不如此,哪怕以太守俸禄也难以轻松应对。
雇仆人得花钱,应酬往来也得花钱。家里几十口子人要养,买田地、置家产,女儿嫁妆、儿子聘礼,桩桩件件,哪个不是如花钱没尽头的深坑,钱就跟流水似的往外淌。
当时,子女教育成本可不低。一般人要识字念书,只能去私塾。私塾采用小班教学,教书先生日常开销得有着落,这么一算,私塾收的学费自然不会便宜。
像太守这样管理一方的大官,子女不能去普通私塾念书,得专门请有名望的人来教导。这请人的花费可相当高,绝不是个小数目。
要是生场病,那花销可就没个底儿了,根本没法估算要花多少钱,完全像掉进了填不满的坑,这种状况真让人头疼。
太守拿的那点俸禄,实在是少得可怜,根本就没办法满足日常开销,这点钱,在生活里,实在是不经花。
太守级别不算高,像包拯这样的,花费更多。包拯作为能参与早朝且住京师的朝官,得租房。要知道,京城房租可不便宜,他一年光租房子就得花掉数千贯钱。
他那阶层,府上仆人数量少不了,百来个实属平常。京城物价又比别处贵好几倍。虽说一年有18000贯俸禄,可也就勉强够花。毕竟包拯不像别人,没有那些额外捞钱的门道。
有时,衡量钱多少,不能只瞧数字,得看购买力。像18000贯或者162万,对普通人是大钱,可对包拯这类人,也就勉强够花。毕竟所处层次不同,花销有别,同样的事儿,花费能差几十倍呢。
好在宋朝福利优渥,经济繁荣。要是换成别的朝代,像明朝,单靠俸禄,官吏们日子可就艰难了。宋朝这条件,让官吏生活有保障,换个朝代,情况就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