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虎将张琼:曾两次救下赵匡胤,被诬陷谋反时赵匡胤只说2个字

2025-02-25 11:06:30

说起古代那些有卓越谋略和雄才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基本是必被提及的。他们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在谈论古代杰出帝王时,很难避开他们几位。

然而,不少人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没法跟其他三位皇帝放在一块比。原因在于,赵匡胤论功绩,比不上人家,而且论人品,同样也比不过那几位皇帝。

单说他救命恩人遭人污蔑谋反时,赵匡胤仅回应俩字。可别小看这俩字,不仅让赵匡胤遭世人指责,还显示出比起另外三位皇帝,他在格局上确实差了些。

当时究竟发生了啥?赵匡胤到底说了啥俩字?

【赵匡胤的救命恩人】

有个救了赵匡胤性命的人,叫张琼。此人在关键时刻帮了赵匡胤大忙,他的这一义举,于赵匡胤而言意义非凡,让赵匡胤铭记在心。

那会儿周世宗柴荣在位,赵匡胤仅是柴荣帐下一员大将。至于张琼,乃是赵匡胤身旁负责带领亲兵的头领。

能成为亲兵的,在禁军中那可是精挑细选,十个人里才能挑出一个。而要当上亲兵队长,更是严选,百里才能挑出一个。要是想当亲兵统领,起码得从五百甚至一千里人中选出一个。

张琼身上有俩突出之处。一是力气极大,几百斤的大锤不在话下,还曾举起马车。二是箭术高超,古代培养弓箭手不易,他在赵匡胤禁军里箭术顶尖,在后周众多箭手中也名列前茅。

张琼武艺高超,对赵匡胤那叫一个死心塌地。就凭这两点,他顺利当上了亲兵统领。

种种情况表明,赵匡胤做出的这个决策极为正确。为啥这么说呢?张琼曾两次出手,把赵匡胤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这足以证明赵匡胤决策的正确性。

头一回是周世宗往南方征伐南唐那阵儿。当时,周世宗带领军队南下,目标直指南唐,开启了这场军事行动,这次行动意义非凡,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印记。

在一场渡江作战里,柴荣让赵匡胤当先锋,带领手下禁军去攻打十八里滩砦,目的是给后周军队拿下个落脚地。

战事初起,形势一片大好。赵匡胤率领的部队没费多大劲儿就渡过了江,紧接着顺势拿下了十八里滩砦,一切进展得十分顺遂。

但这其实全是南唐设的局。十八里滩砦的驻防士兵就是个幌子,南唐真正想的是把后周先锋部队干掉,打压他们的气势。赵匡胤刚安下身,南唐战船立马就围过来,想把赵匡胤给团团围住。

刹那间,战船上如暴雨般射出密密麻麻的箭,后周军队伤亡不小。借着战船的遮挡,南唐步兵纷纷下船,发起突然袭击。

人群里,有个大块头特别引人注目。他全身披挂着战甲,一手举着大盾牌,一手握着大刀,在人群中横冲直撞,后周的士兵根本拦不住他。而这壮汉的目标很清晰,就是冲着赵匡胤去的。

紧急关头,赵匡胤高声呼喊:“张琼在哪?赶紧把这人收拾了!”

张琼听到指令,回了句“末将领命”,紧接着迅速抄起弓箭,流畅地拉弓射出。就听一声惨叫,那全身披挂的壮汉直接倒下。虽说他装备严实,可眼睛得露着,张琼恰好从个奇特角度射中其眼睛。

眼前危机解除,后周战船靠来。水陆一合围,南唐战船反被困。赵匡胤损了不少人马,才把南唐军队打败。要不是张琼,他可能都撑不到最后,就没法取胜了。

赵匡胤攻打寿春那会,张琼又一次救了他。头一回救完之后,这次在寿春的战斗中,张琼再次挺身而出,让赵匡胤化险为夷。

寿春位置关键,是军事上各方争抢的重要地方,且这寿春城在南唐算得上坚固城池。柴荣想快点攻克寿春,便又差遣赵匡胤前去。

寿春城迟迟攻不下来,赵匡胤索性亲临城下提振士气。城头上南唐的士兵瞧见赵匡胤的穿着打扮,判断出他身份非同一般,马上纷纷抄起弓箭,齐齐瞄准了赵匡胤。

刹那间,赵匡胤身旁利箭如雨点般密集飞来。张琼见状,没等赵匡胤出声,几步就蹿到他跟前,毫不犹豫用身躯护住赵匡胤。转瞬间,张琼的铠甲上便插满箭支,好似一只刺猬。

这时候,别的亲兵才匆匆赶到。只见他们一群人都举着盾牌,把赵匡胤护在中间,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往后退。

成功脱险后,赵匡胤赶忙打听张琼咋样了。手下回说,张琼正在军医那儿。听闻此言,赵匡胤一刻没耽搁,立刻快步赶过去看望张琼。

瞧,张琼早就把铠甲脱了,身上满是伤,密密麻麻的。其中两支箭深深扎进骨头里,怎么都拔不掉,看着就让人揪心。

别的伤口,做下包扎止血,安心调养大半年基本能恢复。可那两支箭太棘手,直接穿透骨头,极难拔出。就连军医面对这种情况,也毫无办法,不知该如何是好。

张琼这人可真猛!要了满满一大坛酒,仰头“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接着招呼军医把箭的一头剪断,他自己则用力去拔另一头,一下子就把箭给拔出来了,自始至终,他都没哼一声。

随后,他依照同样的方法,把另一支箭也给拔了出来。

后来,张琼调养了差不多一年,才彻底康复。在这期间,赵匡胤经常派人去看望他,送去的各种补品和珠宝多得数不清,从这些就能明显看出,赵匡胤很重视张琼。

张琼因两次救赵匡胤,成了他极为信赖之人。赵匡胤称帝后,任命张琼为内外马步军都军头,还让他兼任爱州刺史。那时候,张琼可谓风光无限,地位相当显赫。

【得罪小人,招来祸端】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怕军中将领像他当初那样,也来个“黄袍加身”夺皇位,就对这些将领时刻警惕,从各个方面小心防范着他们。

于是,他大力任用石汉卿、史珪这些人,安排他们密切留意军中的将校,把将校们的一言一行都汇报给自己。这情形跟明朝锦衣卫干的事儿差不多。

他俩就仗着背后势力,时常在外边儿威风八面,靠着虚假的威风到处显摆,恰似狐假虎威一般。

部分将领为保自身安稳,只能对他俩谄媚讨好,送上各类礼品。他俩每次都坦然收下,接着便在赵匡胤跟前帮这些人美言几句。

只有张琼对他俩态度很差,他认为这两人没啥战功,就是碰巧受皇帝重用。每次撞见他俩,张琼就有意刁难,话里话外还冷嘲热讽,常常搞得他俩尴尬,不知如何收场。

常言讲“君子好相处,小人不好防”,石汉卿和史珪这两人,心眼儿都小。开始看张琼是赵匡胤的救命恩人,不想轻易得罪就一退再退。可张琼不知节制,他俩忍不住了,就合计着怎么把张琼除掉。

然而,他们清楚张琼跟赵匡胤关系非同一般。若想整治张琼,绝不像整治其他武将那般轻松容易,这里面的门道和难度,远非对付一般武将可比。

为解决事儿,他们拉来个“帮手”,这人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早就觊觎赵匡胤的皇位,可军中对赵匡胤死心塌地的武将成了他的大麻烦。刚好双方想法一致,便联手去对付张琼。

【赵匡胤只说了两个字】

一开始,在他们指使下,有几个大臣出面参奏张琼,可赵匡胤压根就不相信大臣们说的这些事儿。

但这些人只是起铺垫作用,接着,轮到石汉卿和史珪上场。他俩抓住时机跟赵匡胤说坏话,称张琼家里养着几百不怕死的人,平日里出门张狂,还背地里讲赵匡胤吝啬,给的官职太小。

常言讲“众口铄金”,起初一两人举报张琼,赵匡胤压根儿不信。可如今连自己的心腹都这般讲,赵匡胤没办法,只能选择相信。

但张琼对赵匡胤有救命恩情,赵匡胤处理这事很慎重。他叫来弟弟赵光义,想听听赵光义对此事是怎么想的,毕竟不能辜负这份救命之情,得妥善处理。

赵光义跟皇帝讲:“哥,您从前不过是后周武将,如今贵为天子,难免有人不服。那些武将倚仗旧功,对您没啥敬畏。正好借这事儿给他们点颜色瞧瞧,杀一儆百,让他们清楚大宋究竟谁才是老大。”

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心思摸得那叫一个透,讲的一番话,正戳中赵匡胤忧虑之处。特别是 “杀鸡儆猴” 这四字,直接让赵匡胤果断拿定了主意,再没丝毫犹豫。

次日,又有大臣参奏张琼。这回赵匡胤没多废话,干脆利落地吐出俩字:“赐死。”

这位武将曾两度救赵匡胤性命,战功卓著,最终却被赐死。从这事能明显看出,赵匡胤这人够冷血,对曾有大功的人也毫不留情。

后来张琼家被抄,却发现他家没多少积蓄,连仆人也就几个。这和石汉卿他们讲的完全不一样。

赵匡胤觉着自己遭糊弄了,就去找石汉卿两人问个究竟。哪料石汉卿强行辩解:“张琼的手下一个能顶一百个,我可没说错。”

赵匡胤听了这话,一时没吭声。张琼都已经没了,要是当下就惩治石汉卿他们,没法达到“杀鸡给猴看”的目的,这样一来,张琼的死不就白费了嘛。

没办法,赵匡胤只好先放任石汉卿他们自在一段日子。但同时,赵匡胤也下命令好好对待张琼的家人,还封他兄长做龙捷副指挥使。

说来奇特,次年宋朝跟契丹打仗时,某人不知缘由就死了。而史珪呢,几年后的战事里,也突然死去。

明显能看出,他们的离世和赵匡胤关系密切。只是赵匡胤察觉得太晚,这时做什么都没用了,张琼已然逝去,再也无法复生。

要是秦始皇、汉武帝或唐太宗碰到这种事儿,绝不像赵匡胤这般被人随意摆弄。从这儿能瞧出,赵匡胤跟这三位皇帝比起来,确实存在差距。怪不得有人觉得他没资格和那三位放一块儿说。

资料参考:从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作为辅助参考的内容,能为相关研究、决策等提供依据与支撑,在工作和学习等场景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