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灭诸葛诞后,司马昭凭此巨大军功,加速了篡位的步伐。
这篇文章咱们介绍过篡位的基本流程:在古代,篡位称帝要走哪些流程?
平叛前的256年,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之后晋封高都公,封七百里,带剑穿履上殿。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加九锡。
258年,曹髦迫于压力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照惯例推辞,之前王莽、曹丕都是这么干的,作作秀而已。
260年,群臣再提晋公、九锡之事,司马昭再次推辞,只是接受增邑万户,食三县。
同时,司马昭大幅提高门阀士族的待遇,收买人心(奏录先世名臣元功大勋之子了,随才叙用)
为了防止地方再次出现反叛,对于主要战区司马昭做了更细微的调整。
荆州战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王基任荆州北部都督,州泰任荆州南部都督;
淮扬战区也一拆为二:石苞任扬州都督;钟毓任徐州都督;
雍凉战区:司马孚的次子司马望担任雍凉都督,邓艾任陇右都督。
其他战区:宋钧监青州诸军事,陈骞任豫州都督。

地方上再也不会出现之前像诸葛诞这样可以出动二十万大军的庞然大物,魏国的所有军区,就此紧密的团结在了以司马昭为核心的大将军周围。
司马氏建晋代魏的步伐貌似已经势不可挡,就在这紧要关头,曹家终于有人迸发出了先祖的血性,给司马昭篡位路上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很多人可能觉得曹髦后来的举动很鲁莽,真的是这样嘛?
举几个事例
1、入继大宗
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后,拥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入京前到达京都洛阳北郊邙山的玄武馆,群臣奏请以天子之礼迎他入京,曹髦断然拒绝,我是公侯,不能僭越天子之礼(齐王废,公卿议迎立公。十月己丑,公至于玄武馆,群臣奏请舍前殿,公以先帝旧处,避止西厢;群臣又请以法驾迎,公不听。)
曹髦正式进入京都洛阳,文武百官都到西掖门南拜迎,曹髦见状也赶紧下车答拜百官(公入于洛阳,群臣迎拜西掖门南,公下舆将答拜)
司礼官奏说:按礼仪您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曹髦回答:眼下我也是别人的臣子啊!遂对群臣答拜还礼(傧者请曰:“仪不拜。”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
到止车门,曹髦也要和群臣一样下车步行。左右再次劝阻:按惯例您可以一直乘车进去。曹髦道:我被皇太后征召而来,至于安排我做什么现在还说不准呢!还是下车和群臣一样步行到太极东堂(至止车门下舆。左右曰:“旧乘舆入。”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遂步至太极东堂,见于太后)
曹髦的谦逊赢得了在场臣子的一致好感,效果怎样呢?
参与典礼的百官都很高兴(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2、分化瓦解
曹髦经常与司马望、王沈、裴秀、钟会等大臣在太极东堂讲经宴筵并作文论,因为司马望在宫外任职,就特地赐给他一辆追锋车和勇士五人,每当有集会,就奔驰而至(秀等在内职,到得及时,以望在外,特给追锋车,虎贲卒五人,每有集会,望辄奔驰而至)
司马望因为被曹髦宠待,迫于无奈居然请求外出任职(望虽见宠待,每不自安,由是求出,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
不仅仅是司马望,后来的王经、满长武等原先司马氏安排在宫内的心腹,在曹髦杀出皇宫后,都采取了中立态度,既没有通风报信,也没有阻拦!
连心腹也能影响,咱们可以理解为啥曹髦能在水泼不进的禁军系统中安排了肯为自己卖命的死士,人性的确本利,但是历史上还有一句更有名的话:士为知己者死!
3、谋夺权力
曹髦继位不到半年,司马师死于许昌,司马昭去接班,曹髦迅速下令司马昭镇守许昌,命尚书傅嘏带六军回洛阳(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详见这篇:淮南二叛:司马师走后影响政局的关键人物是谁?(司马家之后的大乱和哪两人有密切关系?)
如果当时司马昭怂一点,又或者傅嘏、钟会两人临阵倒戈,很有可能这支大军就重回皇帝手里了。
之后在傅嘏、钟会的协助下,司马昭没有就范,曹髦很快就接受既定事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给予了他一系列顶级权力。
谦逊、果断、隐忍,你能想象是一个15岁的孩子做出来的嘛。
再看看司马昭的两位心腹是怎么评价曹髦的
钟会: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石苞:武帝更生也。
这样一位聪慧的少年英主,他会愚蠢到带几百人去和司马昭拼命?除非背后有更深的意义!
曹髦虽然在宫内动作不断,但是司马昭的威望实在太高了,群臣又不断胁迫曹髦再提晋公九锡之事,况且司马昭的政治作秀也差不多了,也许下次他就会接受九锡!一旦封邦建国,曹氏江山随时会被司马氏取代。
曹髦等不了了,他决定殊死一搏!
260年,曹髦让冗从仆射(宫中侍卫主官)李昭等部署甲士,准备趁第二天朝会干掉司马昭(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
宫中侍卫主官,这种级别的禁军高级官员都被他争取过去了!看看曹髦的手腕。
结果下起了大雨,有司奏事被改日了(会雨,有司奏卻日)
如这位朋友所说:
该下雨时不下,困死诸葛诞;不该下雨下了一夜,无可奈何曹髦。司马家简直是雨神附体
曹髦此时有三个选择
1、再等时机,但是宫内都是司马昭的人,难保没人泄密啊。

2、老老实实地像献帝那样,平静地等待司马昭的篡位,然后做一个安乐公。
3、殊死一搏,杀出宫去,打乱司马昭的篡位步骤。
这位曹家最后的孤勇者,最终选择第三个,即将爆发出曹家最后的余烈与光辉!
曹髦找来尚书王经、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三人,说出了那句名言的: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曹髦表示,要带着他们三人去干司马昭!(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这三人都是司马昭的嫡系心腹,王沈、王业马上就跑出宫去,向诉司马昭通报,唯有寒门子弟出身的王经留了下来(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
他劝曹髦: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
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而您一旦这样做,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祸殆不测,宜见重详)
王经已经被这位年轻的天子所感怀,此时此刻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所在的司马氏阵营,真的是设身处地在为皇帝着想。
无奈曹髦决心已下: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
这句话表明了曹髦真实的意图,他已经无惧生死,要的就是皇帝大战权臣的影响,看你司马昭敢不敢杀皇帝,如果你敢动手,你就是不德!你就没有脸面走接下来的流程。
随后,曹髦拔剑誓师,率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的数百人去讨伐司马昭!(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苍头官僮击战鼓,出云龙门)
这数百人也是勇士!
他们难道不知道去讨伐司马昭根本就是以卵击石嘛?但是士为知己者死,纵然那些顶级豪门为了利益都和司马氏捆绑在一起,但是这些底层士兵为了他们的皇帝,九死无悔!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曹髦率军直奔出云龙门。
司马昭的同母弟司马干闻听皇宫兵变的消息,匆匆赶至,打算拦住曹髦,在掖门处却被满长武挡住了,说这不能进兵,没有先例(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干妃,伟妹也。长武谓干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
满长武是满宠的孙子,满家其实是司马氏的铁杆盟友,满宠长子满伟之妹还嫁于司马干为妻,都有这层亲戚关系了,满长武仍然选择中立,不帮司马昭。
曹髦牛不牛?

司马干和王羡无奈只能绕道,最终没有在宫内及时挡住曹髦,司马昭大怒!
事后将这位跟自家有亲戚的关系的将门之后活活打死了(收长武考死杖下,伟免为庶人,时人冤之)
第二波增援部队屯骑校尉司马伷,也被曹髦的气势所震慑,四散逃走(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

曹髦完成了他的既定目标:闯出了皇宫!
只要闯出了皇宫,各大家族、市井百姓就能亲眼目睹司马昭是如何处理这次事变的。
司马昭随后又派来第三批阻击部队,绝对心腹贾充(没人了,自己的亲戚,盟友都不靠谱,难道让他和皇帝真的兵戎相见嘛)
等到贾充赶到的时候,曹髦一行已经冲到南阙。
双方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亲自冲在前面用剑拼杀(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
贾充的部队也懵圈了,古代,谁敢杀皇帝?就算是傀儡,但皇帝依然在众人心目中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面对英武的曹髦,贾充的军队也挡不住,不断向后退却。
关键时刻,替死鬼出现了,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事急矣,当云何)
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这么大的事,司马昭必定事前交代了贾充处理底线,所以贾充才敢下达必杀令的!
但是处理手段实在太粗糙,单就这一点,就决定了司马昭和他哥的天差地别。
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弑杀于车下(济即抽戈前刺帝,殒于车下)
成济这一矛,彻底打乱了司马昭的篡位进程。
权臣干掉皇帝的也有,比如顶级跋扈外戚梁冀,他毒死过皇帝,但这事谁也没看见啊!
司马昭现在毕竟是曹髦的臣子,大庭广众下让人杀掉自己的皇帝,不忠不德!
连老百姓都看不下去,曹髦被安葬后,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
司马昭在得知消息后,也慌了: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
司马氏的上台本就不光彩,无非是以绝对的权力和利益分享方才控制了朝廷大权,但是当街杀掉皇帝这件事还是引起了众怒!
很多士族在这件事后,对司马氏都采取了不合作态度,比如颍川大佬陈泰就明确表态:腰斩贾充,才能交代!
没有群臣的支持,谁来帮你们司马家提晋公、九锡之事?司马昭相对司马懿、司马师来说,影响力已经弱了不少,如果他在的时候还无法封邦建国,等到了司马炎这一辈,他斗得过哪些顶级世家嘛?
司马昭随后赶紧打了几个补丁:
1、污名化曹髦
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
2、找替罪羔羊
司马昭诛杀了成济三族,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
咱们一般不在史料过多加入主观评论,但是成济这事再次说明那个定律:大部分时候,人性本利。
首先成济肯定不傻,他主动靠近贾充询问该怎么办,就是想为司马昭立功,杀曹髦前,成济一定是经过了利益计算,认定此举收益远大于风险。无论如何,司马昭也会保他。所以当司马昭把他拎出来当替罪羊后,他才会有那种激烈的反应,大骂司马昭。
如果真正忠于司马昭会怎么样,看看诸葛诞手下的死士:城破后,诸葛诞麾下数百死士被俘,坚决不降,大喊:“为诸葛公死,不恨。”行刑时排成一列,每斩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终无人投降(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
从这点来看,司马昭甚至还不如曹髦,人家一个无权无势的皇帝还能鼓舞数百人为他效力,你的手下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利益围绕在你周围,很快钟会还会再次验证这个定律。
3、建立更大的功勋
对皇帝不忠,杀掉皇帝更是不德,司马昭要想篡位,只能走最难的那条路:统一天下!
蜀汉、孙吴,挑哪一个呢?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