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去宣抚河北?更始内部再次分为两派:
1、以刘赐为首支持刘秀的。
刘赐之前介绍过,他对刘玄是有大恩的!为了给他家报仇,刘赐的哥被官府捉拿,被弄死在狱中。刘与刘信(刘显的儿子)一起变卖田产、屋宅,收买了一批江湖宾客,连同仇人、官吏全都干掉(赐少孤。兄显报怨杀 人,吏捕显杀之。赐与显子信卖田宅,同抛财产,结客报吏,皆亡命逃伏,遭赦日)
亡命江湖的叔侄二人后来得知刘縯起义,也参加了舂陵兵。
刘赐和刘玄、刘秀两边都是能说上话的,他本人又属于那种乱世中极会做人的那种,两头他都不得罪,最后也得以平稳着陆。
现在朝廷中稳坐大司徒之位,了,位高权重。作为刘玄心腹的他根本不影响何不两头下注,刘赐深知刘秀的能力,万一将来飞鸟化凤了呢?
再说了往上数本就是一家人嘛。

刘赐斩钉截铁说到:赐言诸家子独有文叔可用。
2、反对刘秀的这部分人以朱鲔(新市军大佬)和李轶(宛城豪族)为首。
虽然刘玄放了刘秀一马,但是将来如果刘秀坐大,即便他不敢找刘玄复仇,来搞其手下的两个马仔总没有问题。
朱鲔代表新市军大佬、李轶代表宛城豪族,这两股力量几乎可以左右更始政权大部分政策。他们一表态,事情就变得微妙起来(更始数欲遣光武徇河北,诸将皆以为不可)
关键时刻,有人提醒刘秀,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诩任尚书之职,现在说话挺管用,赶紧去巴结他。
这人是谁呢?云台第七将:冯异。
冯异,颍川父城人。
昆阳大战前,冯异担任的是颍川郡郡掾一职。
这里简单介绍下两汉的郡级行政体系。

郡守(后改称太守)为最高长官,下设“丞”“尉”等佐官,郡掾是郡守辟除(自主任命)的属官,属于“吏”而非“官”,因此拿不到朝廷的俸禄,但日常事务郡守多依赖掾吏处理。
没钱拿却要干事,这活一般老百姓自然干不了,出任郡掾的自然多为当地豪族,当然他们也不会白干,权力寻租也是常有的事。更狠的甚至可以联手功曹架空郡守,成为地方隐形权力操盘手。
昆阳大战后,即便新莽兵败如山倒,冯异依旧尽心尽责,协助县长苗萌据城抵抗更始军。刘秀率军由南阳北上攻略颍川,进攻父城未果(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
后因冯异外出巡视,方被更始军捕获。

此时,他的堂兄冯孝及同郡人丁綝、吕晏当时都在刘秀军中(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綝、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
豪族两头下注,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几人力荐冯异,说这是个大才,一定不能错过!
刘秀当即召见。
冯异表示: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
放我回去,你将有巨大的收获!
一般人自然会怀疑他在说大话,刘秀却毫无迟疑,当即放他回去。
此举彻底折服冯异,回城后就说服苗萌投降: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看看人家的军纪,为什么光武能脱颖而出,是有一定原因的。
结果刘縯遇害后,冯异马上带着五城又反了。
为啥,我们颍川豪族只认刘縯、刘秀兄弟,刘玄是谁?不认识。
这也是刘玄及绿林大佬为什么急切干掉刘縯的原因,再不动手,随着各地豪族的不断加盟,哪还有他们的位置!
冯异之后一直守着父城,多次击败更始诸将的围攻(更始诸将攻父城者前后十余辈,异坚守不下)
冯异已经初露将星之才,虽然他的的排名(云台第七将)虽然没有吴汉(云台第二将)高,但以稳著称的他,擅长持久战,和长于战略进攻,善于水陆协同作战的岑彭都是能独当一面的统帅级将领。
在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唯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焉。
吴汉以 猛”著称,常身先士卒,擅长打攻坚战,但相比谋略,似乎稍逊一筹,后面会通过详细战役来分析对比。
等刘秀在刘玄那艰难过关后,冯异立刻开城门,表示降服。
这脸打的,你要是刘玄、绿林大佬,能爽嘛!
刘秀随后不顾朝廷的猜忌,任命冯异为主簿。冯异随后又推荐了一大批颍川老乡铫期(云台第12将)、叔寿、段建、左隆等。刘縯遇害后,一直追随在刘秀身侧的少数几个人里就有冯异(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
这是心腹中的心腹了。
刘秀内心深处也是想去河北的,河北豪族林立,光凭他一人要想拿下难度可想而知,但留在洛阳风险更大,别忘了此时镇守洛阳的正是老仇人:朱鲔、李轶。
不走的话,不定哪天就像老哥那样被阴了。
现在诸将反对,怎么破解呢?
刘秀很郁闷,他本人还不能多说话,否则一旦引起刘玄的警惕,就真走不了了。
作为心腹的冯异自然看得一清二楚,他给刘秀指了一条明路:找尚书曹诩。
尚书作为皇帝身边的亲随,掌管文书政令,在东汉将掀翻三公,成为政务的决策者。
曹诩能担任尚书和皇帝的关系自然不一般,其父曹竟当时也是位高权重,担任左丞相。更关键的是,曹竟曾任刘秀之父刘钦的属吏,两家早有交情。
在刘秀的感情牌和冯异为首颍川派的极力运作下,曹诩终于帮刘秀解决了这道难题。刘玄同意派刘秀前往河北代表玄汉收揽各郡。
条件是,这次河北之行不允许带刘秀的南阳直属嫡系,朝廷给他的仅有两样东西:大司马官职,一根象征身份的节杖。
这NM到底是安抚河北,还是去河北送人头?
这趟河北之行几乎是光武开国最难的阶段,他多次险象环生眼瞅要死,最后时刻却又峰回路转的被人拽了回来。这些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云台28将,每当刘秀遇到难题,就会出现一个将星,替他排忧解难,最终群策群力下,助其攻下河北。
正所谓:名臣云集,骁将雨聚。君臣同心,始艰危,终克定。
刘秀渡河后,第一站来到邺县,在这里他迎来了28将之首:邓禹。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人。
和刘秀的姐夫邓晨是同宗,同刘秀一起在长安读过书。
同乡、同学,亲戚,三重身份,云台二十八将有几人能比得上!关键人还在领导最低潮的时期入伙,即便后来河北幽州系帮刘秀摆平了各路割据势力,前五将包揽了三位,依然撼动不了邓禹的地位,云台第三将贾复更是邓禹大力推荐的人才。
邓禹打小就聪明,年十三,能诵诗,关键识人能力超强,在长安遇见刘秀后,认定了这不是一般人,将来成就一定了不得(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回乡后,邓禹并没有和他的同族邓晨一道参与造反,枪打出头鸟,天下大势尚未明朗,邓禹觉得尚需观察。
直到昆阳大战后,邓禹判断,新莽必败。正巧周围人鼓动他投奔已经称帝的刘玄,他再次拒绝(数年归家。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
直至听闻刘秀要去河北了,邓禹终于动了,马不停蹄的来追他心目中早已认定的明主(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业)
刘秀见到邓禹内心很欣喜,但作为老乡且同学,知道此时才来投奔,他还是略有疑虑,于是问邓禹:我有任免官吏的特权,你远道而来,难道是想做官吗?
邓禹回:不愿也。
刘秀好奇了,即如是,欲何为?
邓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册。
我这次来,就是辅佐明公的!
接下来,邓禹即将说出自己的“隆中对”。
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
刘玄那小子虽然在函谷关以西建都,但崤山以东地区还没有安定下来,尤其像赤眉军、青犊军这类流民集团,动不动就有数以万计的人马,就连三辅地区,也不安稳,那些假冒名号(自立为王或称帝)的人,遍地都是。
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刘玄既没能对这些割据势力进行打击,降服,自己又不经常处理政事,他手下的将领们都是些平庸之人,突然发迹的他们,其志向只在于钱财。朝廷里没有一个是忠诚贤良、明智且能深谋远虑、想要尊崇君主、安抚百姓的人。
邓禹的判断是: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

面对即将再次大乱的天下,刘秀该如何应对呢?
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如今应该大力招揽英雄豪杰,安抚百姓,像汉高祖那样建立大业,拯救万民。
最后一句马屁拍的恰到好处:以您的能力,天下是不难平定的(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光武大悦。
脱离更始、招揽人才、争取民心,自起兵以来,这是刘秀第一次听到如此振聋发聩的话语。
刘秀入河北后,真切感受到当地形势之乱:多如牛毛的义军、横行当地的豪族、居心叵测的宗室,与光杆的自己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秀内心是忧虑的,更烦忧的是身边没有人给他出谋划策。
直到邓禹的一席邺中对,说得刘秀愁云尽扫,在昆阳城下横挑强敌的位面之子至此王者归来。
这就是定策之功的能量!
刘秀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一席话就让自己成为刘秀左膀右臂的顶级谋士的邓禹,此后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秀,在推荐人才和后勤大管家两方面做的尤其出色:
吴汉 “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知其有才能,多次向光武推荐。
刘秀拿下河内这个关键要地后,邓禹又向他推荐寇恂,说他文武兼备,非他莫属。
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乱世,粮草是关键。即便强如赤眉,一旦断粮,也只能束手就擒。
刘秀的军队就极少遇到后勤保障不利的局面,这自然要归功于邓禹在后方的统筹运作。
督促地方官征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稳定社会秩序,这些事情很琐碎,但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前线士兵的口粮、士气。
时人将其喻为西汉之萧何,昔日汉武帝被命更始,安集河北,始于邓禹于徒步之中。恃之以为萧何者,以其言足以就大计,其智足以定大业,且非群臣之等夷也。遂以西方之事委之,而禹亦能胜所属任,所向就功。
那为何邓禹后来的名气没有萧何、诸葛亮大呢?
他的短板太过明显,萧何自知自己的能力范畴,领兵打仗的事他就从不掺和。
相反邓禹很早就开始领兵打仗,在河北、并州他用兵如神,屡次以少胜多,要是能保持这样的战绩,其威望自然可以超越萧何、直追武侯。
只可惜入关中后,邓禹就频频犯错,多次大败,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要不是革命元勋、三重身份、定策之功,能不能坐稳第一的位置还真难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