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初,日军从泰安、肥城、东平、汶上、宁阳等17个城镇,调集日伪军8000余人,坦克、汽车百余辆,火炮百余门,由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指挥,分9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
2日至8日,日伪军先后“扫荡”东平、汶上地区。9日,开始向肥城、宁阳间山区地带进攻。10日,各路日伪军继续实施向心推进,紧缩合围圈。
同日,第115师令第686团主力掩护机关、部队分路突围。
当夜,除山东纵队第 6支队顺利突围外, 师部、津浦支队和地方党政机关共3000余人与日军5000余人遭遇,未能突出包围圈,被迫在东陆房周围纵横各约10公里的山区,凭险据守,待机突围。
11日拂晓,日伪军在炮火掩护下全线发起进攻,八路军被围部队沉着应战,以突然、猛烈的火力,打退日伪军数次冲击,坚守了阵地。
午后,日伪军又集中兵力猛攻陆房地区西面和西南面由第686团坚守的主阵地鸡冠山、岈山等制高点,八路军官兵英勇奋战,全天打退日伪军9次冲击;
在陆房以北、以东,津浦支队和师特务营也打垮了日伪军多次冲击;师骑兵连还奇袭了陆房东北安临站的日伪军。
在西北部,日伪军200余人突破阵地,进抵陆房附近。津浦支队与第686团密切协同,以迅猛的反冲击,击退突入之敌;
东南部的日伪军,突入孟家村附近受阻。
黄昏时分,日伪军畏怯夜战,停止攻击,收缩兵力,包围监视,企图次日再度进攻。
夜22时许,八路军被围部队利用夜暗,分路实施突围,至12日拂晓,顺利地突出了日伪军包围圈。
第686团掩护第115师师部转移到东平县无盐村;津浦支队掩护中共鲁西区委、泰西地委转移到汶河南岸。
陆房突围鸡冠山旧址 图片来自网络
此次战斗,日伪军伤亡大佐联队长以下1300余人,围歼八路军的企图完全失败;八路军伤亡200余人,胜利地突出重围,为坚持泰西根据地,打开山东抗战局面保存了骨干力量。
早在泰西陆房突围前,第115师师部曾派两批人员越津浦铁路进入鲁南。
一批是由胡大荣、黄玉昆率领的集训班、排干部的军政干校和由王贵生、刘放、邱国光带领的师后方医院及供给部部分人员。他们先到中共山东分局驻地沂水,然后,进入费县北部。
另一批是由冀鲁边调到泰西整训的挺进支队第7团,后来改为路东支队,支队长为彭雄,政委为周贯五(后为彭嘉庆)。他们先后在泗水、新泰、蒙阴、费县一带活动。
在蒙山前费县北部马家峪一带,第7团先后打退日军对仲村、马家峪的两次进攻,这一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
陆房突围后,第115师政委罗荣桓、代理师长陈光又派司令部参谋处长王秉璋和政治部副主任黄励,率领师司政机关和直属大队人员,以东进支队名义,于5月20日从无盐村出发,越过津浦铁路进入蒙山山脉西北部的马家峪一带,统一指挥路东的第115师各单位。
师后方留守处和李梓斌、刘兴元率领的师教导大队,也一起跟随直属部队,转移到津浦铁路以东。
193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与第18集团军总部指示山东部队:
鲁南在日军“扫荡”后,局势混乱,国民党军损失很大,我应趁此机会将第115师师部、第686团和肖华纵队一部开赴鲁南,以巩固鲁南根据地,并派得力的党政机关干部任专员、县长、区长,建立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根据这一指示,第115师主力陆续向鲁南挺进。由彭雄、彭嘉庆率领的路东支队,从费县北部南进鲁南;由张仁初、刘西元率领的第686团,东越南阳湖,从邹县、滕县一带进入鲁南;
8月,师参谋处长王秉璋、政治部副主任黄励率领师直属大队,从马家峪出发,于9月1日进入抱犊崮山区的大炉。
陆房突围后,第115师师部部分人员合影 图片来自网络
9月4日,第18集团军总部给第115师发出指令:
肥城山区甚小,我115师主力应转移到泗水、费县、临沂地区;肖华所部驻区粮食困难,敌之封锁严密,应转入鲁西。
9月下旬,肖华奉命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机关和主力一部由冀鲁边区转移到鲁西。
清河区第3支队接到山东分局指示后,也将主力移至淄河流域的池上地区。同时,八路军第115师苏鲁豫皖支队第7大队调回湖西,进行恢复工作。
第7大队改番号为第3大队,第4大队改番号为第2大队。
10月,罗荣桓在大炉师直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目前政治形势及任务》的报告。
12月26日,八路军第115师政委罗荣桓在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提出:
目前,师直属队的任务是建立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并使之成为我军单独的抗日根据地,以配合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
30日,第115师制定战略计划,主要内容如下:
(1)创建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以后再向东北发展,与山东纵队活动地区连成一片。
(2)留主力一部坚持冀鲁边区的斗争,由肖华统一指挥鲁西地区各部队,巩固鲁西、泰西根据地,使之成为我军独立坚持山东的辅助阵地(鲁西、泰西根据地已有11个县政权,部队1.7万人)。
(3)苏鲁豫支队率领第3大队仍留湖西地区,第2大队到鲁南,第1大队配合新四军开展苏皖边工作。
抱犊崮山区是第115师建立根据地的一个重点地区。“崮”是指四周陡峭而顶部平坦的山头。
在胶济路以南的大片山区,据说有72崮,抱犊崮就是其中之一。它的顶部很平,可以种庄稼,然而,要想爬上去却很困难。
据说,当地人把一头小牛犊抱到崮的顶部,喂大后用以耕地,抱犊崮因此而得名。
1939年底前后,第115师主力部队进入鲁南,师部驻扎抱犊崮下的大炉村,开始建立以抱犊崮为中心、东至海州湾、西迄临沂、北起莒县、南至郯城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村寨都控制在地主武装手中。他们的人数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成百上千,队伍大小不论,领头的都被称作司令。
据说,这一带的司令同崮的数目一样,也有72个之多,他们大多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任状,有的还明里暗里同日伪相互勾结。
对于八路军115师的到来,除少数真心抗日的开明人士之外,其他的人或是因不了解八路军而心怀敌意,或是因其立场反动而采取敌视态度。他们关门闭寨,不让八路军进村,不让老百姓同八路军来往。
为了在鲁南打开局面,在抱犊崮山区站稳脚跟,115师决定派部队作为东进支队向大炉东南的郯(城)码(头)平原进军,支援当地抗日武装,打通与华中地区的联系。
1939年11月18日,东进支队由115师参谋处长王秉璋和政治部副主任黄励带领,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打垮当地的反动武装,攻占了码头镇。
郯码平原是苏鲁边界上的富庶地区,控制着沂、沐两条河流的中段,直逼陇海铁路。
南下郯码对巩固以抱犊崮为中心的山区根据地,发展平原游击战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码头镇又是鲁南的一个商业和文化中心,当时比郯码县城还要繁华。
八路军打下码头镇后,不仅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补充了大量军需物资,还筹款20万元。这时已是寒冬,指战员们这才有条件穿上棉衣。
1940年1月1日,在码头镇成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郯码县人民政府。随后,罗荣桓将梁兴初率领的原苏鲁豫支队第4大队从湖西地区调到这里驻扎,并改称东进支队第2大队,以巩固抱犊崮山区东南的外围阵地。
与此同时,第115师攻占孔庄。孔庄位于大炉南面十来里的地方。反动武装的头领杜若堂是当地的大地主。
第115师师部进驻大炉后,曾争取其抗日,他不以为然,反而投靠日寇,从枣庄搬来100多名日军袭击八路军。
12月初,八路军攻克孔庄,击毙了在土围子里顽抗的杜若堂,此举极大地震动了大炉周围的反动地主武装,他们有的向八路军靠拢,有的转向中立。
随着我军不断的胜利,鲁南人民抗战热情高涨,民主政权、群众团体纷纷组织起来,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
不过,在抱犊崮山区,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东北军的于学忠部和八路军分地割据的状况依然存在,如何打开鲁南的局面呢?
罗荣桓经过深思之后,在桃峪会议上提出了影响山东格局的“插、争、挤、打、统、反”六字方针。
插——就是插入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空隙地带,隐蔽地由边缘伸入到腹地。
争——就是广泛发动群众,争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挤——就是挤掉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的顽固势力。
打——就是打击日军和汉奸武装。
统——就是同国民党军队,特别是驻在鲁南的东北军疏通关系,加强团结,保持统一战线。
反——就是反“扫荡”、反摩擦。
很显然,罗荣桓的六字方针同毛泽东关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完全一致。并且,在三打白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白彦镇地处鲁南与鲁中的交通要处,位于抱犊崮和天宝山之间,连接费县与滕县,周围群山环抱,是南北交通的战略要地。
当地地主孙鹤龄、孙益庚父子长期盘踞白彦,构筑高墙堡垒,协防日军控制鲁南山区。第115师曾派人联络孙氏父子合作抗日,但他们执迷不悟,继续充当汉奸,严重制约着根据地的发展。
出敌意料是用兵之要,春节前后正是白彦守军精神懈怠、防备废弛之时。
194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初六,115师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部离开大炉村,冒雪行军60里,抵达白彦西南的柴胡村。
14日,第115师686团、特务团及苏鲁支队以突袭动作包围白彦,占领外围的魏庄、苗庄。经过两昼夜战斗,攻下白彦和周围据点,消灭孙部伪军上千人,孙鹤龄逃到费县,达到了敲山震虎的目的。
1940年2月,首克白彦后的祝捷反汪大会,讲话者为第115师政治部组织部长梁必业。
白彦易手之际,附近的日军一时摸不清我军实力,暂时按兵不动。趁此作战间隙,我军操练演习,拆毁工事,开展防化训练,准备迎击日伪军的反扑。
随军干部抓紧组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农救会、妇救会组织,宣传减租减息及抗日救亡政策。
不过,一些战士认为,既已打下白彦,就不该拆除碉堡、鹿砦,而应加以利用就地坚守。也有群众认为,八路军马上就要撤走,不会留在白彦,如日伪军回来,群众就要遭殃了。
罗荣桓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3月4日,罗荣桓到部队讲话,称日军不会轻易放弃白彦,我们也不能在这里死缠硬磨,而是要机动灵活地撤出去打,只要军民同心,日军再凶也只能徒劳无功,白彦终归要回到人民手里。
这些话稳定了战士们的情绪,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三天后,日军从白彦西边的城后据点出动100多人,进行试探性攻击,第115师特务团提前设伏,英勇作战,日军受挫败退。
由于白彦是交通枢纽,我军占领白彦,拿下周围村庄,日军自然不会拱手相让。3月12日,日伪军在孙鹤龄残部配合下,从城后、平邑和梁邱三处出动700多人,合攻白彦。
我军依据前期部署,先掩护群众有序撤离,后在白彦外围与敌周旋。
在城后方向,日伪军到达柴山附近,被第115师686团伏击,折损大半后退回原处。
平邑方向,日伪军在白彦北边的山林地带也遭到阻击,只得停止前进,等待援军。
梁邱方向,日伪军进攻中途与平邑的日伪军合兵一路,于下午4时左右进入白彦。
而这恰恰中了我军以退为进、诱敌深入之计。
日军进驻白彦后发现,防御工事已被拆毁,如今只剩下尺椽片瓦,难以找到群众来修葺,遍寻粮草也毫无收获。
日伪军占领了一座空镇,还不知自己已成瓮中之鳖。午夜时分,第115师686团趁日伪军立足未稳之际,突然杀进白彦,凭借短促火力和白刃搏杀,歼敌200余人。
残敌无险可守,于13日凌晨向西北奔逃。我军乘势追击,敌人施放毒气后躲入南径村。
罗荣桓非常重视防化训练,因此,毒气攻击对我军影响不大。第115师特务团与686团默契配合,接连击溃南径的守敌及城后赶来支援的日伪军。
黄昏时分,残敌在平邑援军的掩护下,乘坐汽车才得以脱身。这一仗,不仅挫败了敌人,也教育了群众。
八路军阻敌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敌人连遭重创后仍不甘心失败。3月19日,又调集日伪2500人向白彦发动第三次进攻。
守卫在官庄山头的第686团一部官兵,发现了在一片树木稠密的凹地里慢慢行进的1000余名敌人。
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八路军4挺机枪吐出火舌,手榴弹瀑布似的落了下去,这股敌人号叫着爬进了山沟。
日军清醒过来以后,便在官庄的两个山头和一片起伏的山岭上,与我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与此同时,另一股敌人从官庄斜插向太皇崮,与我特务团展开了激战。不久,即被我军官兵打得丢盔卸甲,哇哇叫着四散逃命。
接下来,占据优势兵力的敌人不断发动攻击,当日下午,围攻白彦之敌四面攻打白彦,我军突围,白彦重落敌手。
21日清晨,日军又进占白彦镇附近的官庄。
上午9时许,两架敌机低空盘旋一阵后,向守卫在东山头上的我苏鲁支队狂轰滥炸,我主力部队则在白彦四周休整待命,敌人则抓民夫抢修工事。
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罗荣桓、陈光及时调整兵力,重新作了战斗部署:
第686团埋伏在白彦西北的林地里,特务团抢占白彦东南的高地,苏鲁支队一部迂回到白彦南面的山地,其余地方武装占据白彦北面的制高点,对白彦呈包围之势。
夜晚来临,按照师部部署,第686团开进了白彦西北的一片密林,特务团占领了白彦东北的一片高地,苏鲁支队占据了与白彦相对的青山。
凌晨2时,我强袭白彦的队伍出发,第686团1连直插原汉奸孙鹤龄的住宅,解救出被鬼子抓来抬炮弹的老百姓,运出300多发炮弹和几十箱子弹。
当时,1营朱营长带领战士摸到一个屋子跟前,见敌人正在熟睡,他便把所有的枪支递出门外。
当他拾起一把日本指挥刀时,被敌发觉,便迅速跑了出来,手持大刀贴在门旁,一连劈死了9个往外逃窜的鬼子。
这时,白彦的西北角和东北角的战斗也都打响,激烈的白刃巷战也开始了,愤怒地喊杀声在夜空中回响着。
发疯似的日军端着刺刀向我冲锋,切断我军各部联系,第686团的一个排被敌人团团围困,官兵们用刺刀和手榴弹消灭了3倍于己的日军后,全部壮烈牺牲。
残酷的白刃战达到了高潮,鬼子的指挥官森川受了重伤。此时,天将破晓,残敌急忙施放大量毒气,扔下30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旭日东升,朝霞满天,白彦又重新回到了我抗日军民手中。
是役,历时一个多月,进行了3次拉锯式的争夺战,累计战斗14天。共歼灭日伪800余人,击伤日军大队长田森,并缴获武器弹药一大批。
在白彦争夺战中,我军不计较一时得失,敌军若重兵来袭,便迎头痛击,然后主动撤离;敌军若想屯驻,便借夜色突袭,将其赶走;敌军被打得仓皇逃窜之时,就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这正是对毛泽东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的灵活运用。
这次战斗的胜利,解放了费县西部的广大区域,打通了鲁南与鲁中的联系,打开了鲁南抗战的新局面,有利于打破日伪军的合围“扫荡”。
对于罗荣桓和115师在山东歼敌的英勇表现,毛泽东作出评价:
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