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知今:1、侵略者是最好的老师

喜欢侯历史 2024-12-30 04:10:50

最近,鄙视、鄙薄、抹黑伊朗的言论甚嚣尘上!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究竟是谁,害怕伊朗和俄罗斯?和东大走得近了呢?

不用问,一定是美国,是以色列,是中东和平的敌人。

一、正确的看待伊朗国内的不同意见

毛教员曾经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叫做“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一亿人的伊朗怎么会没有不同的思想呢?

政治,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用一个脑袋思想, 而是通过不断的斗争,不断地教育,不断的交流,最后互相妥协,求取最大的共同之处。

公知的鼻祖----臭名昭著的胡适,是一丁点也不愿意抗日的。

1931年9月18日之前,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日的,所以东北才会一枪不放地丢给日本人。

一直到1933年1月日军占领热河,3月日军占领承德,“华北之大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蒋介石政府不是密谋出台了《何梅协定》吗?汉奸殷汝耕不是策动了伪冀东自治政府吗?

一直到1937年7月7日之前,宋哲元也不愿意和日军发生正面冲突,张自忠不是还顶了个汉奸的骂名吗?

毛教员在陕北红军大学讲过陕北小毛驴有时不听话”的事例,风趣地说:陕北毛驴很多,赶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抗战的,我们就用赶毛驴上山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走就打他。这就是我们“逼蒋抗战”的方针。

伊朗国内,肯定有一部分人对美国、对以色列是不感冒的,是要和阿拉伯民族一起抵抗的。也有一部分人觉得可以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希望和美国、以色列发生正面冲突。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二、美国和以色列奴役和掠夺中东人民的目标不会变

1、美国的全球政策没有变化,中东驻军没有减少

美国在中东有驻军的国家包括伊拉克、沙特、叙利亚、卡塔尔、巴林、阿联酋、科威特、埃及、约旦等。这些国家都有美军的军事基地,驻扎人数高达7万人,每个角落都有美军的身影。

现在,美国减少在中东的驻军了吗?没有。美国并没有放弃石油美元战略啊!

只要美国一天不放弃石油美元战略,石油就是石油资源国家的诅咒,就会遭到美国的奴役和掠夺,不管你是约旦、沙特那样的中东王爷国家,还是伊拉克,或者埃及之类的世俗国家;甚至,不管你是什么逊尼派,还是什么什叶派,不以美国的利益为利益,不听美国的话是不行的。

一言以蔽之,什叶派的抵抗之弧不是什么纯粹的宗教见解不同,而是有深刻的经济利益在里面的。逊尼派不可能一家独大,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说了算,什叶派国家的存在给有不同宗教派别信仰的国家的什叶派穆斯林增加了底气,有了和 逊尼派对话的权力。

2、以色列侵略的野心变了吗?

2024年6月17日,人们偶然发现,有以军士兵正在佩戴的“大以色列”臂章,其实是一幅缩小版的地图,揭示了所谓“大以色列”未来可能包括的领土范围,包括西奈半岛、埃及、约旦、沙特、伊拉克等地区,显示了以色列对未来国家版图的设想。

以色列未来的愿景包括一个国土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亿的国家,涵盖埃及尼罗河以东的地区,不仅包括西奈半岛,还涉及北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

当前的巴以冲突被认为是为了争夺巴勒斯坦,但实际上只是其扩张计划的起步阶段,未来的目标将扩展至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沙特、科威特等国家。

现在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倒台,以色列军队已经完全占领了戈兰高地,内塔尼亚胡的脚步已经踏上了叙利亚的土地。你凭什么认为以色列就不会觊觎伊朗的土地?

何况,以色列占领阿拉伯人的土地之后,会让阿拉伯人继续留在那里吗?那么,被赶出家园的阿拉伯人会去哪里?不可能是暂时安定的伊朗吗?

在这种情况下,我说“侵略者是最好的老师”,血淋淋的事实会教育那些软弱的,心存侥幸的人,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

三、拿出抵抗的勇气才会获得正义的援助

1、蒋介石面对918的不抵抗得到国联的支持了吗?

蒋介石自己都不抵抗,国联的声明不过就是一张废纸。

2、七七事变奋起抵抗的中国立刻得到了苏联人民的支持

自1937年11月开始,苏联政府陆续派遣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来华。仅武汉抗战期间,援华苏联军事专家达3665人,军事顾问200多人,在中国服务的苏联总人数约5000人(含志愿飞行人员)。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等15名空中勇士,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根据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苏联以贷款的方式援助了国民政府9批物资,包含44架教练机、562架战斗机、318架轰炸机共计924架飞机,汽车1516辆,牵引车602辆、轻重机枪近万挺、步枪5万支、大量炮弹炸弹和其它军用物资,以及第一批援助的82辆轻型坦克。

3、东大的目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只要伊朗是真心为了自己的独立自由富强,和侵略者战斗,就会得到我们的支持,但是如果和我们耍心眼,那是不行的。

我们完全可以慢慢的沟通,慢慢的交流,慢慢滴等着伊朗人民受到侵略者的“教育”之后,在有需求的时候,真诚的指导他们,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越厨代庖是不成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