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昌智 华略智库CEO、首席媒体官、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 HUALUETT)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隆重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聘任仪式暨行业导师论坛。华略智库CEO、首席媒体官、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昌智应邀以“新科技新产业突变的历史条件和机遇”为题作主旨分享。陈昌智院长结合丰富的区域发展案例和新兴企业案例,围绕新时代下产业发展的突围机遇与产业升级的条件要素开展深度解读。文章极具前瞻性与启发性,一起来看!
全文4565字,阅读约12分钟
各位下午好,很荣幸今天能在此给大家分享这个主题:新科技新产业突变的历史条件和机遇。
作为此次讲话的开场,我想结合自身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三个关键维度,这些维度对于进行决策咨询研究以及产业城市研究至关重要。
其一是历史感。我们需要审视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规律的演变,理解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在为各地授课时,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人来到上海或苏州学习,他们看到这些城市的发展成就,感到非常钦佩。但我提醒他们,学习一个模式或经验时,必须深入考察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历史要素不一样,学习借鉴的内容和成效就不一样。
其二是对比感。我们需要观察并分析周边(这个周边指的是同类对手)的竞争格局,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对手在花精力做什么、怎么做。举例来说,当美国推出某项新技术或政策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紧张,并积极跟进;而如果非洲、拉美的国家有类似动作,我们可能就不会那么在意。因此,做现状分析、未来预测必须选好“竞品”并进行充分研究。
其三是未来感。我们必须关注未来的可能性,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需求。有一句话说得好:“规划,本质上是为未来而做。”然而,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完全难以想象未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是非常宝贵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都是年轻人创造的,他们的价值观变化、消费心理变化非常重要。
刚才红星美凯龙集团的谢总在演讲时提到,我们场下交流说嘉宾名单上的同行可能都身处在迷茫之中。我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为什么呢?因为我用的不是“迷茫”,而是“寒意”,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然而,谢总选择“迷茫”这个词,显然更容易引起在场各位的共鸣。这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叙事之所以能够获得认可,其本质在于能够与听众产生共鸣。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可能还谈不上“迷茫”,更多的是业务在因为历史条件、客户生态而改变。首先,这种改变,短期来看是很大的困难,但长期来看,所有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其次,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更高维度的思考上。我们应当从历史的实践和现实的情况来分析一下我们的机遇在哪里,或者说我们可以在不确定的时代下,做哪些确定性的努力。
进入今天的正题,我首先想提出一个观点: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道理服从大历史,因为大历史本质上它就是大规律。在讨论今天的新质生产力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历史背景。
在这个时代的大转折中,每一次变迁都关系到每个人的命运、每个国家的未来。我认为,每一次时代转折,其核心都是资源的重新分配,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势力的衰落和新生力量的崛起。
其中,以中美为首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的竞争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中的重点。世界的发展逻辑是多样的,美国和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存在差异,美国人认同特朗普的“美国优先”逻辑,而我们是“命运共同体”的美美与共逻辑。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双方实力相近的时候,相互关系迎来全面冲突和调整。
回顾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开始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海南参加一个专家座谈会。会上,所有专家都在讨论美国对我们的制裁问题。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拍摄了《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宣传片,过早地暴露了我们的野心和实力。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美国看到了我们国家持续崛起的科技产业力量,这种力量正在逐渐侵蚀他们传统的优势领域。而当时人家将我们纳入全球贸易体系时,他们期望我们用一直保持“8亿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贸易结构。然而,我们却一直在升级我们的产业体系,甚至能够在一些他们意想不到的方面超越他们,这才是关键。
任正非曾表示,“在美国一波又一波严厉的制裁下,使我们终于明白,美国某些政客不是为了纠正我们,而是要打死我们。”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核心背景,这场竞争注定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智慧和耐心。
我们可以简单参考1896年的情况,当时美国的GDP已经是全球第一,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欧洲人仍然不听从美国的意见。直到“二战”结束后,欧洲被打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美国才真正成为超级大国。从GDP世界第一到确立霸主地位,这个过程是50年的时间。
图源:新华社
为此,过去10多年来我们国家实施了一些具有长远价值的战略布局,现在看来效果很明显。比如,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利用海权和陆权同时发力来“弈和”海权压力,有利于实现亚洲一体化,然后是亚欧一体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推动者而非控制者的姿态让各方发挥作用,并不是要占据产业链的最高端,而是各展所长,所以我们欢迎欧盟国家评级高科技和制造业来中国拓展市场。
然而,一切稳中向好的同时,也有很多我们必须要直面的挑战。
科技创新方面,以ChatGPT为例,在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后,很多人在讨论为什么ChatGPT出现在美国而不是中国。实际上,社会环境、研发设施和资本都不是导致这个问题的核心因素,最大的核心是美国能够让全世界的人才都“近悦远来”,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现在正在利用全链生态供给优势来对抗美国的创新集群+品牌集群势能。虽然中国的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发展得很好,但美国在半导体、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依然有很强的实力,在品牌服装、食品饮料、日用化工和消费品方面也有优势。
数据显示,美国高端制造业实力依然排名全球第一,在品牌、品质和关键技术层面拥有绝对控制权。而品牌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我们目前在全球还无法与之比肩,中国品牌出海依然任重道远。
图源:上海美国研究(澎湃新闻发)
接下来,想从几例产业突变的历史实践,谈一谈今天主题中的这个关键词“突变”,是怎么来的——后来居上,它的本质实际是生态引领。
很多城市想学“深圳模式”,但深圳之崛起,有一点是肯定学不了的,就是深圳改革开放、通过香港来链接全球市场的时候,正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崛起,而那时正是电子信息产业爆发的时代,而这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产业领域,即便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的1/6,上海、苏州、东莞等很多大城市把它作为第一或第二大产业。深圳现在领先全国的产业,不管是无人机也好,医疗器械也好,都跟其深厚的电子制造业基础有脱不开的关系。这种产业链供应链的历史机遇是很难抓住的。
再和各位分享两家家庭智能企业品牌的案例。第一家企业叫科沃斯,很多人都买过它们家的扫地机器人;第二家叫追觅,同样以扫地机器人为主,但几年前大家不一定知道,现在也很火。两家企业都在苏州吴中区,相隔5公里左右。我开玩笑说有点类似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关系。
科沃斯的成长历程可能有点类似于华为,从做外贸代工做起,然后逐步开始自主研发,一步步建立自己的渠道和供应链,以及形成自己的品牌,到目前已过26年,2023年营收155亿元左右。这是一种典型的后发追赶发展模式。
追觅科技是从顶层技术的突破开始的,它起源于清华大学校内规模最大的科技平台“天空工场”,后来创始团队跟小米的生态链、互联网营销模式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成立至今才7年,但从2019年到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023年营收或已近100亿。代表了当下新科技新产业的发展逻辑。
图源:科沃斯官网截图(上)/财富中文网截图(下)
目前,两家企业都是国际上家用机器人的著名品牌,都行销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种模式,都是我们需要的,未来两条路可能都会走。
类似的,我国的光伏产业、高铁产业,以及后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它们之所以能够从落后到引领,发展逻辑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一开始可能别人技术领先,但是通过对该产业的全链式投入,从政府到社会资源开放,再到商业化落地,就能逐步实现引领。
这里有个概念,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们多年前的“山寨机”是个很好的例子,它看起来很落后,但是我们可以快速销售、快速回拢资金、快速迭代升级。所以,其中有些手机还是能生存下来并成为世界头部品牌。
当前,很多新兴产业,不是自己“卷”,而是已经“卷”向海外,发展得非常迅速。比如,刚刚提到新能源汽车,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车企已经将销售地区扩大至欧美撤离后的俄罗斯、作为进驻北美跳板的墨西哥、不断转向纯电动汽车(EV)的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全球范围,中国2030年的出口量或将比2023年翻一番,超过1000万辆。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我认为现在“卷”不是一个问题,如何“卷”得更有效,才是我们要思考的关键。
那么,在产业突变的全球竞赛中,中国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谈谈我们现在频提的新质生产力。从“四链融合”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再到新质生产力,核心是什么?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际上也是组织创新、品牌创造和制度创新的结果,这些才是创新的起点。
在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新型举国体制,即如何真正激发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整合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力量。无论是美国硅谷,还是日本、韩国的产业发展,最初都是由政府组织推动的,后来再由民营企业实现突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SpaceX的合作,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新型举国体制案例。NASA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为SpaceX提供全方位支持,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其成为如今商业航天第一巨头。
根据Bloomberg,SpaceX的最新估值为1800亿美元,在全球独角兽中仅次于字节跳动。2023年,全球有10个国家进行航天发射活动,航天发射次数总计223次,入轨质量共计1481吨。从发射次数看,美国116次,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国67次,占比超30%。其中,SpaceX一家公司在2023年就完成98次火箭发射,占全球总发射数量的43.95%,超过中国31次,这也是近年来,中国航天年度发射数量首次被SpaceX公司超过。
无论是科技研究还是商业化方面,我们需要激活人的动能,去探索、去尝试,这是最重要的。
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这些未来产业的突破皆是如此,核心不在于技术的难度,而在于人类对它的梦想渴望程度。各地大量投入,竞相布局,甚至连三四线城市都在争夺。
近期,武汉“萝卜快跑”的事件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当前,武汉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并已实现跨区通行、跨江通行、机场高速通行等多个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场景的全国创新突破。当诸如无人驾驶这种新兴技术逐步走入现实,可能确实对部分劳动力来说是残酷的。但正如点灯人被电灯替代,马夫被火车替代,女洗衣工人被洗衣机替代……历史的进程无法阻挡。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道理又要服从大历史,大历史服从大规律,大规律就是这个社会竞争和成长的动态力量的组合结构和模式。
历史上每一次产业变革、每一次全球实力洗牌,都是源于技术革新。从短期来看,技术的进步会引发旧产业体系的问题,包括大量劳动者失业。但它最终会创造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进而产生新业态、新就业。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更快地让技术进步、各领域的技术进步,而不是排斥甚至摒弃新技术。
最后与各位分享两句话。
第一句是“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最大障碍,傲慢才是”,第二句话是“链接更高的能量体是让自己变得丰满的最好办法”。不论是经济、科技的发展还是我们的人生,都是一场接一场的突围,我们要接受时代的变化,不断学习外部更优秀的东西,不能固步自封。
感谢今天华师大经管学院的邀请,此次活动不只是华师大来链接我们,也是我们链接华师大的好机会。希望未来华略智库与华师大在人才培育方面能有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用的新模式、新可能。
谢谢大家。
*题图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