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汉中:感悟汉兴之地的文化厚重

诚畅华 2024-07-01 15:06:53

作者:任新建 华略智库创始合伙人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 HUALUETT)

汉中,一座承载着华夏文明厚重历史的城市,从古至今,它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崛起与落幕。这里,不仅是刘邦的兴业之地,更是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发源地。走进汉中,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与民族自豪。

全文2544字,阅读约7分钟

这个城市,要从一段著名的历史说起。

秦朝末年,由于始皇帝的暴政,天下反秦势力四起,先有陈胜、吴广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后有以楚怀王熊心为盟主的六国(楚国、汉国……)联军举起反秦大旗,秦帝国摇摇欲坠。

为激励各路义军,尽快消灭暴秦,公元前208年,楚怀王在彭城(今徐州)立下“一致对抗秦国,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即“怀王之约”),并先后派出两路大军,一路以宋义、项羽为首领,先北上攻击秦军主力,救援围赵王歇与张耳,然后经关中东部天险函谷关入秦;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将,一路向西经武关攻打秦朝大本营关中地区。

刘邦率领一帮散兵游勇,一路打打杀杀,先拿下昌邑,而后攻陷颍阳、南阳,并沿途收编被秦军击溃的义军,阵容不断壮大。攻至咸阳东南门户武关时,刘邦采用谋士张良妙计,以劝降为由,突然发起袭击,从而一举拿下这座数百年未曾攻破的雄关,并一鼓作气直捣咸阳,率先进入关中。仅存世15年的大秦帝国,宣告灭亡。

先入关中的刘邦,自知在势力上比不过项羽,即使有“怀王之约”,也不敢自立为王,而且项羽也不会答应。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等谏言,称自己先入关是为项羽打探军情,还封存秦库,还军霸上,做好秦国百姓官吏安抚工作,并“约法三章”,克制自己军队行为,等待项羽大军来接收。

随后进入咸阳的项羽,所作所为却与刘邦相反,不仅杀了秦王子婴,还将秦王宫的财产掠夺一空,而且一把火烧了秦国耗费无数金钱、万千能工巧匠建造的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

没有遵守“怀王之约”的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将关中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关中又称“三秦”的说法便由此而来。对于“先入关中者”刘邦,项羽思谋之下,封其为“汉王”,封地为秦岭以南的巴蜀地区,意图借助蜀道艰险,将刘邦困死于此。

郁闷不已的“汉王”刘邦,只好率领麾下军马,从咸阳南下,翻越秦岭,走栈道去“穷山恶水”的封地巴蜀。当沿褒斜道进入汉中后,刘邦惊喜发现,此地乃一大平原,扼富庶的四川盆地之咽喉,又是出巴蜀北上咸阳的要塞。于是,“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基,励精图治,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先平定三秦,后逐鹿中原,最终一统天下,成就了四百多年的汉室江山。

汉中,由此成为了刘邦的兴业地。刘邦特以其龙兴之地汉中的“汉”为其帝国国号。同时,“汉”也寓意天上的银河,“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从此,我们的主体民族称为汉族,我们说的语言叫做汉语,风华雅丽韵如诗、华裳翩跹美如画的中国传统服饰称为汉服。汉中,也成为了全球汉人的老家、汉族人的根。

图片来源:汉中市旅游局网站

如果说,秦王朝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汉王朝则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它让全球华人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日趋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体现的一定是文化的复兴。

这座城市,在三国时期,又成为了刘备的根据地。刘备在此自立为汉中王,虽最终未能像先帝刘邦一样一统天下,但仍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蜀国丞相诸葛亮,感动于刘皇叔三顾茅庐而出山,在汉中屯兵8年与魏抗衡,更是六出祁山北上伐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葬在了汉中的定军山下。

汉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和中化文化中的厚重感,由此可见一斑。

陕西,是个南北“散装”的省份。自北向南分别是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岭、汉中平原和大巴山脉。气候差异很大,秦岭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典型的干旱少雨、多风沙、少植被,而秦岭以南则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物郁郁葱葱。

汉中位于秦岭以南的湿润地区,属于长江水系的汉江,从城中穿流而过。因此,这座城市在承继了北方率真风格的同时,更有着一抹江南的灵秀温润:这座城市的人,性格上既有北方汉子的粗犷豁达,更透出一股南方人的精细睿智;这座城市的美食,既有体现西北面食特色的核桃馍、浆水面、梆梆面,也有着巴蜀川辣味道的热面皮、麻辣鸡。正是这种交通上处于南北要冲、人文上南北交融的特色,使汉中成为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辐射川陕甘鄂的西北商贸重镇。

图:汉中米皮,来源:汉中市旅游局网站

图:菜豆腐,来源:汉中市旅游局网站

图:浆水面,来源:汉中市旅游局网站

张骞,西汉时期汉中城固人。奉汉武帝之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欧洲的陆上交通,形成了中国链接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汉中商贸盛况,“张骞特以蒙险远,为孝武帝开缘边之地,宾沙越之国,致大宛之马,入南海之象,而车渠、玛瑙、珊瑚、琳碧、罽宝、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蒟酱,殊方奇巧,盈于市朝;振扬威灵,被于幽裔。”

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中国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陕甘茶马古道,也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第二条是陕康茶马古道;第三条是滇藏茶马古道。汉中,就位于陕甘茶马古道上,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城市和中西方货物贸易的重要商埠。到唐朝时,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相连并走向中亚、欧洲,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之一。

穿过汉中市区的汉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和连接西北、西南、东部和沿海的重要水运通道,也在商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清光绪17年(1981年)海关史料记载,每年在汉水航行的船只有2300多条、货运100万吨、乘客16万余人。汉江上仅位于汉中的渡口,就有八处之多。

而今的汉中,气候温润依旧,生态优势明显,辽阔的平原造就了西北地区的“鱼米之乡”。千百年流淌的汉中母亲河汉江水畔,已打造成为优美的生态湿地公园。

徜徉在兴汉胜境,漫步于汉中城市博物馆,品味着千年历史的厚重,感受着汉人老家的亲切。余秋雨先生曾经说:“我是汉人,我说汉语,我写汉字,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强大的王朝—汉朝。”是的,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题图来源:中国新闻社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0 阅读:1

诚畅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