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影响中国人获得数学诺贝尔奖的原因吗?

三不一无课程 2024-04-14 02:26:29



才看到邱成桐教授的同门师弟的一个视频,他转述邱成桐先生的话,说中国人要获得诺贝尔奖,一定要避开中国的高考制度。并强调邱成桐是在香港接受的基础教育,不是在大陆。还说中国的中学生获得了百分之八十的奥数冠军,却没有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而多数菲尔兹奖都被美国获得了。这个归因貌似非常有道理,无可辩驳。

我不知道这话是不是邱成桐先生的原话,但至少是他师弟的意思,因为他同意这一观点。

好在很多人还是清醒的,下面的评论不乏理性之人,当然也有赞同他的,说明任何话都会有人信,不管对不对。

很多人评论诺贝尔奖被西方控制,也有人说美国获奖的有多少外国人?还有人说中国的精英很多去了美国等。

很多专家被骂,都是因为看问题片面,甚至非常主观武断,连普通人都不如,有的甚至还反智。

这种把创新能力归咎中国高考制度和基础教育的声音以前很多,现在比较少了,因为人们已经不那么好忽悠了,崇洋媚外这一百试百灵的招术,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各方面的发展,随着中国人更加自信,不再盲目迷信美国,已经失灵了。

前苏联和俄罗斯都是实行高考制度,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如果排除外国人,俄罗斯人获得的菲尔兹奖不少于美国。

而美国的各行各业的精英多数都是私立学校教育出来的。私立学校的严格程度并不亚于中国的公立学校。因此,很多公知诟病中国的学校限制过多,压抑了人的创造力是典型的凭想当然。美国比较自由的没有压抑学生个性的公立学校却很少有尖端人才和精英。我们不学它的私立学校教育,却在学它的公立学校教育,那不是学人之短弃人之长吗?

封建社会对人的限制更多,规矩更严,但中国的数学和天文学在世界都是领先很多。

人不是死物,不是一块儿泥巴,压抑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人在一些方面的压抑不一定就能把全部压抑住,《伊索寓言》据说是奴隶创作的。他无论在行为还是在思想上,都不如自由民,但他的创造力超出了大多数平民。

出不出顶尖人才与是否获得诺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诚如一些网友说的,诺贝尔奖有一定的偏见,和平奖的颁发最显著,大家不知道中国人其实早就被西方人颁发过和平奖,只是中国一直不承认,因为那是政治操弄,他们把和平奖颁给了还在中国监狱中的人。他们甚至还把和平奖颁给发动多次战争的美国总统。文学奖次之,自然科学的奖项相对来说比较客观一些,但也受国家软实力的影响。评委都是西方人,他们对东方文明或多或少有偏见——世上没有一个纯粹客观理性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立场,因为立场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因此,那些公知说爱国人士只有立场没有是非是句屁话。立场是参照物,是出发点。立场确定之后才有是非。他们所谓的是非其实也是在亲美的立场下的抉择。

菲尔兹奖也是西方的奖项,它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国家偏见。二战期间,英法反对德国的数学家参加全世界数学大会,把政治引入了纯粹的数学研究问题。即使是后来刻意解决这个问题,仍然不可能完全解决,西方人还是会有一定的偏见。学阀也是人,评委也有自己的好恶。数学问题、物理问题并不是真的1+1=2,.也有观念问题,也有帮派问题,因为有的理论并非马上就可以验证的。

需要不需要顶尖人才也是与生产力水平、社会需要相适应的。

中国建国以来,根本的需要是解决温饱问题,解决安全问题,解决百废待兴问题,解决生产力的提高问题。底子薄,最急迫的需要不是高精尖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数学主要追求应用,而不是理论。比如大数学家华罗庚,他就下工厂搞统筹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建国之后,长时期以来我们需要的都是应用数学研究,而不是高精尖的理论数学研究。

菲尔兹奖,是理论数学的奖项,应用研究再有创新也得不到提名。华为的数学家搞出了新的算法,发明了新的技术,比起数学基础研究的突破、数理的突破贡献并不小,但却不可能获奖。因此,中国长期没有得到菲尔兹奖,与中国的国情相关。与中国薄弱的国力和落后的工农业生产正相关。当然,落后的生产力也会影响教育水平,从表面上看就是教育影响了创新,这是典型的表象,是幸存者偏差。

因此,我一直强调创新是与生产力水平、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发达程度与国家发达程度也正相关。我很早就发现,文学最发达的国家是当时各方面都发达的国家。比如历史上的中国和后来的法国、英国、苏联、美国等。

把中国中学生获得百分之八十的奥数冠军却没有一人获得菲尔兹奖归咎为高考制度更是可笑。

中学生获得了世界百分之八十的奥数冠军,那不正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好吗?不正说明中国的高考制度优越吗?至于这些学生后来没有获得菲尔兹奖,是高考把这些人涮下去了吗?不是。中国保送制度和特招制度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相当于高考制度的一部分。这些人才仍然进了高校。因此,高考并没有影响人才的选拔。

邱成桐及其师弟无非要说中国的中学生获得奥数靠的是刷题,潜力提前透支了,所以上了高校就没有创新能力了,像方仲永童年时是神童,长大后“泯然众人矣”。

不知邱氏师兄弟研究没研究美国获得菲尔兹奖的人是否与奥数获奖正相关,研究没研究美国中学生获得奥数靠的是什么,难道他们不刷题?日后获得莫尔兹的就是这些奥数选拔的苗子?他们的苗子上了大学就能获得莫尔兹奖?

如果奥数冠军不说明什么,那么世界搞这个比赛有什么意义?如果奥数确实能体现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那么中国的高考制度及中小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的预先人才。成不成才那是高校的责任。只要高考没有遗落人才,就与高考无关。事实上,奥数人才都是特招进清华北大的,根本就没有走高考这条路,他们完全是照邱先生及其师弟的想法,成功避开了高考,成功进入了最好的高校,但他们没有获得王冠上的宝石肯定与高考制度无关,也与中小学教育无关。

任何技艺,任何学问都需要一万小时定律,数学也不例外,不刷题无法熟练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无法熟练掌握数学方法,无法熟练掌握数学思维方式。高级水平也需要低级做基础。

科学研究水平与生产力水平正相关,与生产关系也正相关(创新能力也一样)。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国生产力开始需要更精尖的人才,国家就开始重视留住人才,重视招引人才,我们的千百计划都是吸引人才的举措。

说中国教育埋没人才,压抑人才,那是扯淡。美国创新能力强,是因为它底子厚,起点高,是它善于吸引全世界的精英人才,是它激励创新,是它保护创新。形成了重视人才的氛围,因而就会形成更大的创新合力。硅谷有一半中国的人才,说明中国的教育并不落后。中国的高考制度也不埋没人才,更不压抑人才。现代的高考试题仅靠死记硬背、完全靠大量刷题是无法获得高分的。

华为就是现代中国的例子,它有钱,就能从全世界招揽最顶尖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包括数学家。所以,它的创新能力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

没有雄厚的财力,设备落后,研究条件落后,待遇落后,当然不可能留住好的人才,也当然不可能有好的创新。

影响中国人取得大的成绩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中国人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也是复杂的,也是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影响的。

核物理博士生考城管,博士生考卷烟生产线工人,这就是急功近利的观念的典型表现,也是国家分配制度、人才利用制度有问题的表现。

顶尖的人才没有去搞理论研究,而是搞应用研究,这既是国家需要,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因为应用研究能很快获得利益,有生之年能活得更舒服。而理论研究有可能终其一生一事无成,即使最终获得了菲利兹奖,奖金只有一万五千加元,如果没有其它经济支撑,一般人无法做下去。国家的重大的科研经费都投入到应用研究中去了,理论研究的课题经费比较少。为华为突破新算法的俄罗斯籍青年数学家,他的年薪可达几百万。一万五千加元才多少钱?因此,获得菲尔兹奖的多是美国的那几所高校,他们有很好的工资待遇,完全可以凭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去研究数学,摘取王冠上的宝石。

中国过了应用阶段,到达追求理论数学阶段,完全能凭借雄厚的财力,再加上合适的激励制度实现,因此就不要往基础教育和高考制度上扣屎盆子了。

高考制度符合中国国情,短时间不会改。只有国家整体水平和国民素质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时才会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否则底层人是没有上升渠道的。

诺奖也好,数学诺奖菲利兹奖也罢,都有一定的学阀控制。

而中国国内也有类似的现象。

学阀们对非正统的科学家鄙夷为“民科”。民科确实多数没有真正的实力,但极少数人有也符合人才规律。即使是正统的科班出身的,真正的人才也是少数,越是高精尖,越是极少数,大多数也都是充数的。

内蒙古二十四中的陆家羲是典型被人为埋没了的人才,也是时代的悲剧。他在“平衡不完全区组与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的构造方法”方面的研究至少比世界领先了六七年,可是因为国家那个混乱时代,要么因为缺少真正的伯乐,他的研究成果被忽略了,我认为忽略他的成果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身份地位。

后来他又在数字“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交集”方面取得了突破,只可惜国内并不知道,某大学邀请国外数学家讲学,国外的数学家很惊讶,觉得舍近求远,中国在这方面有最好的数学家。在洋人的推荐下才被该校重视。他没有研究经费,连参加这一活动的路费都是借的。

可惜,在会后,他回到家后不久病发身亡了。国家给了他荣誉,可惜他已经去世了。

获得菲利兹奖的从设奖以来才只有六七十位,因此,每一个都是顶尖的。多少年不出一个也是正常的,但像陆家羲这样的人才,若是早被重视,极有可能获得。这种人才都是天赋异禀,与教育有关系,但天赋是硬件。中国的高考教育制度及基础教育形成并没有压抑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是人才利用出了问题。

前面讲了,人不是死物,一些压抑不可能全部压抑。如果有些人还不明白,那就看看马克斯等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吧。人工智能完全是人设置的程序,按照理论上来讲,它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即使能自学,也是有程序的。但人类仍然担心它们超过人类。它们受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有多大?用过电脑的都知道,小小的一个错误的指令都会被拒绝。但它们仍然能创新。难道人类比死的机器更死板?

我认为,幸存者偏差是人类最悲哀的认知错误和思维方式。如何能看问题全面,看到表象后面的本质,这是很多专家都无法解决的难题。看来学会辩证思维真的很难,学会联系、全面、运动、客观地看问题真的很难。

0 阅读:0

三不一无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