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世(四),没有两强并立,只有赶尽杀绝

小龙评历史 2023-05-29 07:43:00

公元前203年,一度在荥阳成皋一带打的刘邦抬不起头的西楚霸王项羽终于感受到了威胁,这威胁来自于韩信。

3年的楚汉战争,虽然到目前为止项羽在表面上仍保持着攻势,但是随着齐地被韩信拿下,刘邦集团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项羽的反包围,若韩信大军南下,短时间内就能威胁项羽集团的大本营:彭城。

而彭城基本无险可守,若项羽不回援,一旦韩信挥师南下,彭城危在旦夕。

再看看刘邦方面,项羽之所以在荥阳与刘邦苦战2年有余,是因为刘邦的根据地关中有函谷关天险,项羽想干掉刘邦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大的军事根据地,并做好长期进攻函谷关的准备,于是项羽要攻下荥阳作为他进攻关中的军事根据地,而刘邦在荥阳靠着关中之地源源不断的粮草兵源坚持和项羽死磕,直到韩信那边完成的项羽的反包围。

刘邦与项羽在大后方方面差距巨大,项羽的后方彭城无险可守,一旦被反包围则危在旦夕,而刘邦的大后方关中稳如泰山,纵然战事不利,也可退回函谷关据守。

即便项羽是千百年来难遇的军事天才,他的军事天赋也弥补不了在后方根据地方面的巨大劣势。

而几乎在同一时期,亚欧大陆的另一边,另一个军事天才也开始了他的远征,他试图以自己军事上的成功去挽回自己的国家在上一次战争中的损失,但可惜,他的国家也面临着与项羽类似的问题,他的那次奇幻远征也注定要以一种悲剧色彩收场,而他的国家,那个喜欢做生意的海上强国,那个幻想着地中海足够大可以两强并立的国家,也即将以一种最悲壮的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山雨欲来

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之间,地中海沿岸的两个强国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最后以旧霸主迦太基向新霸主罗马服软而告终,这场持续23年的战争史称为第一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向罗马移交了西西里岛的控制权,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标志着地中海的霸权易主。

但此时的罗马仍无一口吃下迦太基的实力,罗马磨拳擦掌,扩大实力,迦太基也不得不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有趣的是,罗马与迦太基在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的过程中,都遇上了不小的麻烦。

罗马的麻烦来自北方的高卢人,第一次布匿战争后,高卢人想趁着罗马尚未在战争中恢复过来而大肆入侵罗马,但此时罗马已经与意大利同盟者之间建立起了稳固的盟友关系,高卢人入侵罗马的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大量高卢人的土地反被罗马征服。

地中海的另一边,迦太基人的处境更为凶险,由于迦太基的权贵阶层处置失当,北非的雇佣兵发动叛乱,叛军进展神速,迅速席卷北非,一度打的迦太基人失去了除迦太基城外所有土地。

危难时刻,最高军事指挥官阿米尔卡力挽狂澜,不但稳住阵脚还平定了叛乱。

各自稳定后方后,迦太基与罗马又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争夺地中海霸权。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通过跨海作战,直接登陆北非,打得迦太基不得不服软,而这次迦太基人准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战火烧到罗马家门口。

剑走偏锋

西西里岛落入罗马人手中后,迦太基人直接跨过地中海进攻罗马人的腹地亚平宁半岛(意大利半岛)就变得十分麻烦而危险,所以迦太基人这次选择“曲线救国”,不直接从海上攻击亚平宁半岛,而是绕道伊比利亚半岛。

公元前237年,在平定雇佣军叛乱中立下大功的阿米尔卡带领一支2万人的队伍来到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地区,准备为迦太基开拓新的势力范围,与阿米尔卡一同前往伊比利亚半岛的还有他的女婿哈兹德鲁巴以及少年汉尼拔。

此时的西班牙地区小国林立,阿米尔卡率领的迦太基军队很快站稳脚跟,控制了大量土地。

但对于一个征服者来说,西班牙地区的小国林立的状态是一种双刃剑,这样的地区征服起来容易,但是实现真正意义的统治却难如登天。‘

公元前228年,阿米尔卡死于一次地方武装叛乱,继任者是其女婿哈兹德鲁巴,哈兹德鲁巴对当地的各部落采取怀柔政策,得到了当地部落的拥护,迦太基人得以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起新迦太基城,又经过8年经营,新迦太基城已经兵强马壮。

公元前221年,哈兹德鲁巴死于一次刺杀,新迦太基的权柄交到了26岁的汉尼拔手中,迦太基人多年的仇恨与怒火化成的力量即将在他手中迸发,而罗马将以一种他们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去承受这股怒火。

汉尼拔用了17年的时间,将新迦太基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埃布罗河一带,与罗马的势力范围接壤,在新迦太基与罗马的势力交界处,有一座名为萨贡托的城市,该城未被划入罗马或迦太基的势力范围,是一座自治城,罗马与迦太基都默认,这座城市就是罗马与迦太基的势力分割点,承认萨贡托的自治现状就等于承认罗马与迦太基的势力范围不变。

公元前219年,汉尼拔围困萨贡托,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不满现状,要向罗马要更多势力范围,罗马要求迦太基方面审判汉尼拔,迦太基人拒绝,于是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

汉尼拔为何要在此时向罗马发难,还是让我们简单看一下当时罗马与迦太基的局势,罗马在征服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后开始以西西里岛为依托,继续扩大自己在地中海的势力范围,由于罗马在与迦太基的竞争中处于强势方,一些原本依附于迦太基的国家已经表现出脱离迦太基投奔的冲动,简单说,罗马正在稳步蚕食迦太基的基本盘。

当然,罗马的基本盘也不是毫无破绽的,这破绽主要来自于新征服的高卢人聚集地,高卢人被征服的时间过短,还未完成罗马化,且当地的高卢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无比憎恨罗马人。

基于以上两点,汉尼拔必须要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动手,晚了自己的基本盘不断被消耗,敌人的基本盘则会得到巩固。

罗马的弱点在新征服的高卢地区,汉尼拔的行动也由此展开,他的总的行动纲领是穿过伊比利亚半岛,翻越阿尔比斯山,从罗马势力范围的北部入手,逐一瓦解罗马同盟,将罗马变为一个单一城邦国家,并最终消灭罗马。

神兵天降

从汉尼拔围困萨贡托的那一刻起,罗马就做好了与之开战的准备,元老院任命执政官普布利乌斯为主帅,率领罗马军团迎战汉尼拔。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正式开始行动,他率领军队从新迦太基出发,沿着海岸线向东北方向行军,一路上兼并当地部落武装,并将这些武装中的一部分编入自己的部队,完成对比利牛斯山和埃布罗河之间各个部落的整合后,汉尼拔凑出了一支由50000步兵和9000骑兵组成的部队。

普布利乌斯在得知汉尼拔开始行动后也没闲着,他立刻亲率罗马军团(10000步兵,7000骑兵)截击汉尼拔,但汉尼拔巧妙地避开了普布利乌斯率领的罗马军团,顺利抵达了阿尔比斯山脚下。

汉尼拔率军开路架桥,用了5个半月的时间成功翻越了阿尔比斯山,来到了罗马的后方。

获悉了汉尼拔行军路线的普布利乌斯也迅速率罗马军团赶来,双方在提契诺河畔爆发激战,罗马军团不敌败走,另一位执政官隆加斯得知普布利乌斯战败后立刻派兵增援,罗马军队再次被迦太基军队击败。

翻越阿尔卑斯山后的两场胜仗让汉尼拔的军队在罗马后方站稳了脚跟,罗马元老院任命盖乌斯·塞尔维利乌斯·格米努斯和盖约·弗拉米尼乌斯为执政官,盖约·弗拉米尼乌斯率领3万军队保卫意大利地区,盖乌斯·塞尔维利乌斯·格米努斯则率领4万军队前往伊比利亚半岛。

进入意大利地区的汉尼拔利用罗马人急于求战的心理,在隘口设伏,几乎全歼了罗马军队,执政官盖约·弗拉米尼乌斯在战斗中阵亡。

战场上的大败立刻让罗马人感受到了巨大威胁,罗马开始动员大量公民加入军队,并选举出独裁官费边,希望他能够指挥罗马军队力挽狂澜。

费边头脑十分清楚,罗马军团的数次惨败证明汉尼拔军队战斗力相当强悍,但汉尼拔军队劳师远征,后勤补给是其弱点,此时的罗马军团不应该与汉尼拔军队硬拼,而是应该设法与其周旋并断其后勤。

制定战术后,费边一边带着罗马军团尾随汉尼拔,并不与其正面对抗,一边派出小股部队袭击汉尼拔的补给线。

费边的拖延战术令罗马人感到不满,6个月任期结束后,费边没能获得连任,罗马人组建了4个军团,准备与汉尼拔展开决战,但令罗马人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败。

惨败

公元前216年,罗马集结起一支8万7千人的大军,准备在坎尼与汉尼拔一较高下,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仗完全是汉尼拔的表演,罗马人作为陪练,让汉尼拔完成了其军事生涯中最漂亮的一仗。

费边独裁官任满后,罗马又回到了执政官模式,由保卢斯和瓦罗共同担任执政官,保卢斯命令罗马军团的前线指挥官继续尾随汉尼拔,以小股部队袭扰汉尼拔军队。

汉尼拔见没有与罗马军团决战的机会,索性让迦太基军队在军营里休整,在休整了一个春天后,汉尼拔主动出击,拿下了坎尼城,坎尼城是罗马军团的后勤补给站,失去该城会令罗马的后勤面临重大压力,于是罗马人不得不集中兵力在与迦太基军队决战。

执政官瓦罗此番首次出征,一心想要一举击溃迦太基军队好名垂青史,面对执政官瓦罗率领的罗马军团,汉尼拔先是派出一支小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

瓦罗命令罗马骑兵和轻步兵迎战,很快挫败了迦太基军队的进攻,瓦罗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于是出动了罗马军团的主力重步兵军团,经过短暂追击,瓦罗发现迦太基部队正在撤出营地,他认为这是迦太基部队溃败的表现,准备命令罗马军团全军出击追击迦太基部队,幸亏经验丰富的保卢斯及时出面制止,才让罗马军队免于落入汉尼拔的埋伏圈。

小挫迦太基军队后,保卢斯命令罗马军队分别列于奥非都斯河两岸结营,2日后罗马军团与汉尼的军团分别集结,总摊牌时间到了。

罗马军团以轻步兵在前,重步兵在后,左右两翼是罗马骑兵和同盟者派来的骑兵,迦太基则将八千西班牙老兵放在中军,辅助他们的是征召较晚的两万高卢新兵,骁勇善战的北非重步兵放在两边,两翼是西班牙骑兵和北非骑兵。

迦太基军团的优势来自于骑兵,罗马的优势则来自于总兵力。

汉尼拔布阵十分巧妙,他将迦太基军团的方阵布置在河岸边上,这样其部队左翼就会能受到河岸的天然保护,防御左翼的骑兵就可以拿出来冲击罗马军团,这样一来,迦太基部队的骑兵优势再次被扩大。

由于坎尼战役的战场选择在相对拥挤的河畔地带,罗马军团难以完全展开,罗马军团的人数优势开始被大幅削弱,双方接触后,步兵军团搅在一起,两翼的骑兵战斗中迦太基骑兵则成功压制了罗马骑兵。

取得优势的迦太基骑兵随即抽出部分部队利用自身机动性优势在罗马步兵军团两翼进行袭扰,罗马步兵军团虽然人数众多,但是难以发挥出优势,逐渐成为了迦太基军团猎场中的困兽。

随着罗马机动骑兵被消耗殆尽,其活动空间逐渐被迦太基军团所压制,战斗持续近一天,罗马军团开始崩溃,战斗逐渐演变为单方面的屠杀。

此役,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执政官保卢斯战死,瓦罗侥幸逃生,两名前执政官全部战死于军阵之中,在战役中死去的元老院成员达到80位,坎尼一战,罗马元气大伤,汉尼拔威胁罗马赶紧投降。

抉择时刻

第一次布匿战争时,罗马军团曾跨海来到迦太基城下,并威胁迦太基投降,迦太基人立刻表示愿意谈判,现在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罗马人面前,罗马必须做出抉择了。

表面上看,汉尼拔兵锋罗马无力抵抗,且罗马城内兵源不足,同盟者集团岌岌可危,罗马应该向汉尼拔服软。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罗马城池坚固,汉尼拔劳师远征,并不具备攻克坚城的能力,而远道而来的汉尼拔补给受限,只要罗马人拒城死守,汉尼拔也很难有大的作为。

关键时刻,罗马人选择孤注一掷,他们在包括17岁以下少年中招兵,并坚决不投降,汉尼拔孤军在外,也很难攻克罗马城。

汉尼拔于是准备瓦解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将罗马变成一座孤城,但是罗马重新组织起军队竟兵分两路,一路在意大利半岛继续与汉尼拔周旋,一路直接进攻伊比利亚半岛。

而正是那支远征伊比利亚半岛的罗马军团中,出现了罗马军团中真正能够对抗汉尼拔的将星:大西庇阿。

汉尼拔从伊比利亚半岛带来的军队规模有限,单靠这些军队几乎是不可能攻克罗马城的,虽然在坎尼战役后,部分罗马同盟者投奔到迦太基一方,但是汉尼拔也很难在这些原罗马同盟者中建立有效统治。

事实上,大部分罗马同盟者都在持一种观望态度,罗马与迦太基谁赢他们帮谁,坎尼战役后,汉尼拔给罗马同盟者们画了这样一张“饼”:只要我在使使劲,罗马城就会被攻克,罗马就得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赶快来投奔我来吧。

如果在接到汉尼拔的劝降信后,罗马人选择妥协,那么不好意思,汉尼拔给罗马同盟者们画的这张饼就会实现,但可惜的是,罗马人选择拒绝投降,那么汉尼拔的画的这张大饼就没能实现,罗马同盟者依旧观望,汉尼拔所希望的罗马同盟崩溃并未出现。

随着罗马军团稳住阵脚,先前在坎尼战役后投奔汉尼拔的城邦又投奔回罗马,罗马一步步收回了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上的绝大多数领土,重新拿回战场主动权后,罗马军队决定:反攻迦太基。

英雄迟暮

伊比利亚战场上,随着大西庇阿担任罗马军团的指挥官,战场形势开始急速朝着有利于罗马的方向发展。

公元前209年,大西庇阿率领的罗马军团攻占汉尼拔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的最重要据点:新迦太基城。

公元前206年,迦太基部队几乎被整体赶出伊比利亚半岛。

公元前204年,大西庇阿率领罗马军队反攻迦太基本土,在汉尼拔远征期间,获得来自本土的支援少之又少,但当如今迦太基遇到危机,他们却第一时间就召回汉尼拔保卫迦太基。

公元前202年,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最璀璨的两颗将星汉尼拔与大西庇阿在迦太基城西南120公里的扎马展开决战。

吸取了坎尼战役教训的大西庇阿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此次战役中罗马的骑兵要多于迦太基骑兵,但迦太基人也出动了罗马军队没有的战象部队。

战象部队是迦太基的优势,但讽刺的是,这场战役中让迦太基部队战败的正是这支战象部队。

当迦太基的战象部队冲到罗马军团的前沿时,大西庇阿命令罗马士兵吹响号角,同时命令罗马的标枪部队开始投掷标枪,巨大的声响和密集的标枪攻击让迦太基的战象发狂,或向周围逃散,或转过身去攻击迦太基的军阵,见迦太基的军阵出现混乱,大西庇阿立刻命令罗马骑兵从两翼包抄迦太基军队,同时罗马步兵方阵也全线出击,迦太基方阵瞬间全线溃败,汉尼拔侥幸逃生,罗马大获全胜。

输掉扎马战役后,迦太基与罗马谈判,罗马制定了极为苛刻的要求:

迦太基撤出除北非外所有殖民地,解除武装,仅留下一支数量有限的自卫军,迦太基将所有海军舰船都送给罗马,只留下10艘来对抗海盗,同时,迦太基要向罗马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罗马人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到罗马受审,汉尼拔只能只身离开迦太基流亡,可能是汉尼拔给罗马人留下的心理阴影太大,即便汉尼拔已经流亡到小亚细亚,罗马人仍要将其引渡到罗马受审,一代名将汉尼拔不得不于公元前189年服毒自尽。

迦太基必须灭亡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已经彻底失去了成为一方霸主的实力,此后半个世纪,罗马在希腊和伊比利亚半岛不断扩充势力范围,但即便如此,他们对迦太基仍不放心。

元老加图在各类演讲后总是要加上一句:迦太基必须灭亡。

公元前149年,罗马人要求迦太基放弃北非的港口,搬到内陆定居,迦太基人拒绝后罗马随即向迦太基宣战。

此时的迦太基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罗马军团围城三年后攻入迦太基城后开始了残酷的屠城,所有迦太基的男人都被杀死,女人被卖为奴,小男孩在阉割后也变卖为奴,罗马人摧毁了迦太基的城墙和港口,将迦太基地区变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迦太基作为一个文明以一种最为悲壮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迦太基人喜欢经商,其海上霸权的建立也是依托于海上贸易,建立一支强大海军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海上贸易。

但是正是这种过分的重商主义埋下了迦太基灭亡的种子。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有太多商人,相比于对罗马的战争的胜负,他们更加关心的自己的海上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当战争开始走向长期化,这些人害怕海上利益长期受损,所以政见上倾向于与罗马妥协。

另外,三次布匿战争,只要罗马人攻入迦太基本土,迦太基人立刻惊慌失措,这主要是因为迦太基的军事组织形势造成的,不同于罗马公民普遍入伍参军,迦太基的军队的主要成份是雇佣军,他们大多来自外邦,在迦太基强大且愿意支付报酬时愿意为迦太基作战,但是当迦太基失势时,他们作战的忠诚度将大打折扣。

文章开头的迦太基雇佣兵战争,起因正是迦太基拖欠雇佣兵薪水。

三次布匿战争中的前两次,都是以迦太基向罗马妥协而告终,迦太基人之所以如此喜欢妥协,恐怕也是与他们过分的商业思维有关。

商业的本质是利益交换,所以他们总是将战争简单考虑为利益之争,第一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人简单认为只要放弃西西里岛,就能与罗马共享商道,地中海足够大,以后船照开,钱照赚。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人幻想只要彻底放弃与罗马争霸,就能安心做生意,正是迦太基的数次妥协,让罗马有了一步步蚕食迦太基的势力范围的可能,并最终达到了灭亡迦太基的目的。

大国之间的博弈并不适用于一般商业逻辑,在这里,只有赢家通吃,没有合作共赢,从迦太基人第一次做出妥协开始,就注定了其命运是被罗马彻底消灭。

大国没资格投降,自古便是如此。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