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至23日,是广州军区第55军执行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任务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第55军从友谊关和北山两个方向出击,以第163师和第165师歼灭了同登、班庄地区之敌,以第164师歼灭了坂然地区之敌。其中,第163师和第165师攻打同登和班庄的战斗是战役第一阶段的主要战斗。
在同登和班庄地区布防的越军,是第3师第12团。该团别号西山团,1947年5月15日成立于广平省宣化县同化乡,是第3师的主力团。1978年7月,为了执行黎笋集团的对华战备决策,第3师奉命由第三军区改隶第一军区,从河北省调至谅山省边境地区,布防于文朗县东南部、高禄县西部和谅山市。该部气焰极为嚣张,扬言“打到友谊关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
第12团担任第3师主要方向的作战任务,从友谊关至同登零公里处至同登镇南部,防御纵深约4公里;从811高地到文朗县庆溪大桥、平中乡,防御正面约15公里。其具体部署是第:4营位于高禄县同登镇南部的探某、法国炮台地域,第5营位于文朗县班庄地域,第6营位于同登镇南部的339高地地域。时任团长阮春庆、政委董思泰。
2月17日凌晨,自卫还击作战发起。第163师和第165师于当天傍晚攻占同登地域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对该地域的合围,越军第12团第4营、第6营固守法国炮台、探某和339高地等核心阵地负隅顽抗;从19日20时起,上述两个师组织第487团第2营、第489团第3营、第493团第3营和第2营一部,分别攻击上述越军核心阵地。
经过3天4夜的激烈战斗和反复争夺,于23日7时30分前先后攻占了以上要点,将越军第12团主力第4营和第6营大部歼灭。第165师第494团第3营和第495团第3营于22日21时10分攻占班庄地区,歼灭了其第5营主力(其第2连位于班庄西北那左以北地区,第165师未部署对该地的攻击)。
也就是说,战至2月23日上午,第55军胜利结束了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在同登、班庄担任防御任务的越军第12团遭到了歼灭性打击,几乎丢失了全部阵地。我军战史资料的记载也就到此为止,那么越军第12团的残部去了哪里?下落如何?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越军史料入手来探寻了。
越军第3师官方战史记载:
2月22日晚上,师党委常委和师司令部召开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是让第12团组织剩余力量后撤,到第二线开辟新的战场;还是继续组织力量实施反攻,夺回同登地区失去的阵地?一种意见认为,有必要集中全部力量恢复探某、炮台、和339高地,因为其军事价值对于保卫谅山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同登这个门户不能守住,那么中国军队就能长驱直入直取谅山市,因为他不再受到后方的威胁。
另一种意见认为,如果集中全师的力量进行反击,有可能恢复阵地,因为在探某和339高地,我们仍然占领着部分阵地,但实施反击必将消耗大量的兵力。面对源源不断的中国军队,我们的实力非常有限,必须照顾到全局,不能采取你来我往“踢足球”的打法,把兵力消耗在持续不断的拉锯战上。
会议进行期间,第一军区副司令员黎青来到了师部。在听取了战况简要汇报和两种不同意见之后,他同意师部的决定,将第12团撤离同登地区,部队转移到1号B公路组织新的防御阵地。黎青副司令员提醒,同登地区失守之后,探垄(位于同登镇和谅山市之间,同登至谅山的1号A公路、铁路从此经过,已经被第163师第488团控制)就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要进攻方向。因此,第3师必须迅速集中力量,坚决阻止对方从探垄向谅山市的攻击。
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和黎青副司令的意见,第3师司令部决定将第12团和北太省第197团第1营部署于1号B公路那皮至陇邦地段;同时在1号A公路上集中步兵和炮兵部队,随时准备阻击中国军队的进攻。
当天晚上,第3师紧急调整部署。第5营在班庄地区经过6天的激烈战斗之后,奉命南撤到陇郁地区;第4营和第6营撤离探某、339高地,南撤到左无、393高地;第1营和第7营从探某、昆朗返回探垄以南,作为师的机动力量;北太省第197团第1营在昆朗至那皮一线占领阵地。
为了配合部署调整,各级后勤机关迅速灵活地开展工作。战役的后勤工作做得很好,一方面得益于后方支援和上级指挥的及时有效,一方面得益于运输部门、医疗部门、仓库、车站、军械库等单位的不懈努力。师后勤主任阮春可和各部门负责人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及时检查、督促相关单位根据任务要求,及时为各个部队提供各个方面的补给。与此同时,政工人员和参谋人员也穿过丛林、涉过溪流,奔赴各个阵地参加战斗。
根据越军第3师师史记载可知:第12团在同登地区失守之后,残部后撤到弄供以南、庆溪大桥以北1号B公路两侧的高禄县平中乡山区,依托那里易守难攻的喀斯特地形(即我军所说的石砬子山)与我军周旋,一直到战争结束。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