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高地战斗,老山前线最大失利,越军司令评价:是战争的转折点

南疆历史奇谈 2024-01-21 14:21:04

原越军第二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阮德辉少将回忆:

1984年4月28日,中国军队出动5万多人、400多门大炮和上千辆卡车,对越南发动了第二次进攻,主要方向是河宣省(后来分置为河江省与宣光省)渭川县边境。

渭川前线的战况极为激烈,急需一批有战斗经验的指挥员,以增强一线部队与第二军区河江前指的指挥力量。国防部副部长黄文泰大将指派我担任第二军区副参谋长兼河江前指参谋长,协助第二军区副司令员兼河江前指司令员阮友安中将工作。那个时候,渭川前线的战局对于我们来说很不乐观,我和阮友安中将就如何扭转局面进行了多次研究。

当时前线的形势极为困难,士兵们普遍存在着悲观消极情绪,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实力占了上风,又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态势,我们很难组织有效的反击,即便反击得手,也很难保住占领的阵地。

在此之前,也就是1984年7月12日,我们组织了一次加强步兵师规模的反攻,试图夺回1509高地(老山主峰)、772高地(662.6高地)、685高地(634高地)、233高地(169号高地)、1030高地(八里河东山),但是都失败了。反攻发起之初,我们虽然攻占了一部分高地,可很快又被中国军队反击夺回,部队遭受重大损失。仅7月12日一天,就有数千名干部战士伤亡。

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阮友安中将提出,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组织反击并坚决守住,以此恢复弟兄们的士气和信心。经过仔细研究,我们认为位于清水乡北侧、400高程东侧的A6B高地(211高地)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攻击目标。这个地方是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距离我们的阵地很近,只有200米,便于我们机动兵力、补充粮食弹药、运送工程材料……这些有利条件将有助于我们坚守阵地。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挑选了第982团(这是越军的战时番号,真实番号是第567团)的一个连,选择了与A6B高地相似的地形,进行了认真的临战训练:从攀登岩石、向洞穴投掷手榴弹,到如何使用冲锋枪和机枪最有效地射击……所有这些针对性训练持续了20天,使得连队官兵都熟练地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和战术。受阮友安中将的委托,我亲自领导了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不泄露秘密。在进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我们组织了3次抵近侦察,切实掌握了中国军队的兵力部署情况。

1985年5月31日凌晨5时,天还没有亮,进攻开始了。凭借突然袭击的优势,又有周密细致的精心准备,步兵在火炮、火箭筒的猛烈火力支援下,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战斗,就占领了A6B高地,俘虏1人(第67军第199师第595团第2营第5连第1排第1班战士王念顺),这是一场彻底的胜利,我们的伤亡人数很少。

然而,夺取目标之后坚守阵地,击退中国军队的反击,要比进攻困难得多。但由于我们在兵力和火力支援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尽管连续11天遭到中国军队的攻击,哪怕有一天他们组织了3至5次进攻,弟兄们还是牢牢守住了阵地。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达到数百人,我们彻底挫败了他们夺回A6B高地的计划。这场战斗的胜利,一扫过去的阴霾,极大地振奋了军心士气,成为了渭川前线的转折点。

中国军队之所以选择渭川县作为战场,是因为河宣省是一个西北边境的偏远省份,只有一条道路通往河内,很少与国际交流,不会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如果在谅山省作战,将很难避免引发国际关注。从战场环境来看,中国一侧的地形是辽阔的高原山脉,有利于部署大部队实施进攻;而越南一侧的地形是高山连绵,很难部署大部队进行防御,从后方到前线的后勤保障工作也很开展。

在渭川前线5年多的战斗中,我们有近5000名干部战士阵亡,但是仅仅收殓了1700具遗骸,还有3000具遗骸散落在昔日的战场上。30多年来,我们一直无法组织一支专门的队伍在渭川边境扫除地雷,也无法对烈士遗骸进行搜寻。直到2018年,河江省军事指挥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烈士遗骸搜寻队,开始寻找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在北部边境战争中阵亡的干部战士。

点评:1985年5月31日,211高地(即574号阵地西高地)的两个哨位失守,被俘1人;6月4日,2名军工在送给养途中遭越军炮击迷失方向被俘;6月7日,又有1名战士在偷袭战斗中负伤被俘。在丢人丢哨位的压力下,从第67军层面来说,处置上有急躁情绪,在敌情不明、地形不熟、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指挥部队于6月10日夜仓促发起发起,结果未能奏效。直到9月8日,第67军第199师侦察连以奇袭战法,仅用16分钟战斗,就收复了两个哨位。

的确,从5月31日两个哨位失守,到6月11日反击不成,我军先后伤亡数百人,6月上旬的211高地争夺战成为了老山前线最大的一次失利。但是阮德辉说此战对于越军来说,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就是属于典型的夸大其词了。诚然,越军在211高地一度取得的胜利的确起到了振奋其军心、激励其士气的作用,但是整个战场态势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越军仍然在兵力火力方面处于绝对下风,仍然不能从我军手中夺回并坚守任何阵地。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4 阅读: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