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亡比1:40,志愿军在上甘岭的这次反击,打出了怎样的战术水平

南疆历史奇谈 2024-10-22 10:18:54

1952年10月14日5时,在经过了2个小时的直接炮火准备之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动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共4个营的兵力,在300余门大炮、27辆坦克、4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分6路向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防守的,位于金化东北上甘岭突出部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约3.7平方公里),发起了猛烈进攻。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就此拉开了序幕。

“联合国军”来势很猛,战斗第一天就向我军阵地发射各种炮弹30万发,飞机投弹近500枚,将表面工事大部分摧毁,坚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第135团2个加强连,在缺少炮火支援的情况下,依托坑道工事,抗击敌人多次冲击,给予敌人以惨重杀伤。至17时,除597.9高地主峰及西北山脊(阵地编号为3、0、4、5、6号)仍然在我军顽强坚守之下外,其余表面阵地均被敌人占领,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也被敌人占领,我军退守坑道继续坚持战斗。

当天晚上,我军以第135团共4个连兵力,在炮火支援下分为4路展开反击,全部恢复阵地。随即抽调第134团1营、第133团1营,分别作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预备队,增强两个阵地的防御力量。

10月15日白天,敌人又占领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晚上,第133团1连发起反击夺回阵地。至16日凌晨,除了1、2、3号阵地之外。其余表面阵地再次被敌人2个连占领。我军为了全部恢复并巩固阵地,遂决定以第133团9连2个排(1排和3排)于16日傍晚再次实施反击。

9连接受任务之后,首先召集班以上战斗骨干,研究了敌情和地形,尔后确定了以小群兵力、翼侧迂回、依沟夺堡、顺沟发展的战术手段歼灭敌人,恢复阵地。

10月16日15时30分,连长刘作义率领3排,副指导员王乃友率领1排,由菊亭南山运动至537.7高地北山主峰(1号阵地)坑道待机。16时50分,我军炮兵实施5分钟火力急袭,反击部队跟随弹幕发起冲击。

3排以7、9班为突击队,9班从正面攻击,7班从侧后迂回,一举突破4号阵地,随即以后三角队形,迅速勇猛地向敌人纵深发展进攻。先头2个小组遇到敌人顽抗,随即交替前进,迂回敌后,以2人打1个地堡,10分钟之内连续炸毁地堡20余个,将地堡里面的敌人全部击毙,顺利地占领了4、5号阵地。这个时候,6号阵地的敌人还在顽抗,9连长在战斗中负伤,司务长与师工兵排长率领3人,由侧面迅速向6号阵地迂回攻击,歼敌20余名,占领了6号阵地。

1排以1、2班为突击队,1班从右翼,2班从左翼,向7、8号阵地攻击,以后三角队形跟随弹幕前进,并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以灵活的小群动作,2人担任掩护,1人攻打地堡。打下第一个地堡之后,采用依堡夺堡的办法,连续打下10余个地堡,守敌大部分被击毙在地堡里面。8号阵地的敌人依托工事顽抗,1排以第二梯队班(3班)迅速超越1班前进,与2班夹击8号阵地之敌,将其全歼。

至此,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又被我军全部恢复。紧接着,敌人以2个排的兵力实施的多次反冲击均被击退,9连牢牢地守住了阵地。此次反击,一共歼敌2个连,毙伤敌32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各种枪支30余支,9连仅伤亡8人,敌我伤亡比为40:1,以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体现了高超的战术水平。

9连在战前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反击训练,部队在战术、技术与作战思想上的准备较为充分。接受任务之后,根据敌情、地形,细致地研究了战斗队形、战术手段,干部战士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有着坚定的胜利信心。因此打得干脆利落,歼灭了敌人,恢复并守住了阵地。

指挥灵活,冲击时机掌握得好,动作迅速勇猛。在我军火力急袭的同时,连长即指挥部队迅速冲出坑道,紧随弹幕前进,抓住敌人炮火没有来得及还击的战机,果断发起冲击。因而避免了伤亡。在我军炮火延伸的时候,一举冲入敌阵,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多数敌人还躲在地堡里防炮的时候就被歼灭。

此次战斗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小兵群战斗动作。部队对小群战斗动作运用得熟练灵活,在攻击过程中,小组之间互相掩护,交替前进,2人掩护1人夺堡,迂回侧击,依堡夺堡,使敌人尚未发觉我军从何方攻击即被击毙在地堡里,而且大大减少了我军的伤亡。

步炮协同密切,远战炮火支援适时有力,步兵抓住炮火延伸之机,迅速突入敌阵。同时发挥了自身火器的威力,比如1排的轻机枪,边冲击边扫射,打得敌人不能抬头,掩护了小组攻击。打地堡时以手榴弹、冲锋枪近战歼敌,使敌人无法逃脱。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