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炮兵回忆中越战争,炮弹打多少要军区批准,老街和柑塘成废墟

南疆历史奇谈 2024-01-29 17:36:12

黎明草,越南黄连山省坝洒县人,1979年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期间,任越军第二军区步兵第345师炮兵第190团第10营(105毫米榴弹炮)班长。下面,就是黎明草对当年参战经历的回忆。

第345师当时隶属于第二军区,也是组建时间不长的新部队。我们师属炮兵团一直到1978年8月才成立,干部战士来自于第316师和第一军。装备的火炮包括85毫米加农炮、105毫米榴弹炮、122毫米火箭炮……后来增加了160毫米迫击炮。当时的装备不齐全,而且相对落后,尤其是炮弹数量不足,牵引车和火炮都是陈旧的,备用零件缺乏。在平时机动和战时交火中感到非常吃力。因此,当战争发生时,面对许多情况也只能徒呼奈何。

1979年2月17日早上,保卫北部边境的战争爆发了,但是直到晚上,我们才从曾龙乡(黄连山省保胜县)机动到了南强(黄连山省柑塘市),因为沿途有很多障碍物,道路狭窄路况差,疏散的人员和车辆又数不胜数。

2月18日部队准备完毕,有了上级赋予的射击目标。但仅仅第一次齐射之后,就有8门105毫米榴弹炮出了故障(炮弹出膛后,炮管不能复位)。又得派人急匆匆地赶往安沛领取零配件,而那一天的行程又是多么困难。从2月20日起,弹药数量成为备受关注的首要问题,因为炮弹非常短缺,每天能发射多少发炮弹都要根据军区的指示。前线的战斗一天比一天激烈,中国军队的炮火支援强大而有力,为他们的步兵扫清了前进的道路。

在柑塘市的维金和同河地区坚持了4天之后,我们部队撤退到嘉符乡(保胜县)的班拜村。那里的扁殿是一个熟悉的地标,有一座横跨外波河的吊桥,连接着从老街市、柑塘市到保胜县、文盘县的道路。

2月22日晚上,当我们到达扁殿大桥之后,奉命摧毁大桥,以阻止中国军队过河南进。23日早上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中国军队的步兵已经追击到了大桥的北边。初春季节的河水很浅,可以徒涉,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河床又比较宽,目标太明显,中国军队也不敢冒险穿越。在大桥南边,我们由于缺乏武器弹药,而且担任掩护步兵部队太少,不得不奉命撤退到后方。但是撤退也是很困难的,因为中国军队就在河对岸,任何举动都被他们看得清清楚楚。

可以说,23日是我们炮兵与中国军队步兵对峙的艰难日子。当时的紧急情况迫使营部迅速研究并做出决定:在高地上使用85毫米加农炮射击,如果中国军队进攻,则执行支援步兵战斗的任务;如果被中国军队包围,则首先拆除火炮的炮闩,尔后沿着山间的小路向后撤退……

营部的指示精神立即传达到炮兵阵地,这可能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因为我们决心不让武器落入中国军队手中,部队中大多数经历过抗美救国战争和解放南方斗争的官兵,坚定地表达了这一决心和意志。

战斗从上午10时持续到下午5时,战斗地点是扁殿大桥的南北两端。尽管处于中国军队步机枪火力射程之内,但是我方没有人员伤亡。相反,我们炮兵的猛烈开火,迫使对方隐蔽在桥的另一边,不敢冒险进攻。可以说,这是地面炮兵历史上的一种创新方式,由于目标近在咫尺,作战条件极为恶劣。

直到傍晚,当战场形势变得平静时,我们部队才将大炮撤出战场,转移到黄金村(嘉符乡)。战斗又持续了两个星期,但在柑塘市-保胜县方向,中国军队不得不停在扁殿大桥的北边停下,没有越过外波河进一步南进。到1979年3月5日,中国军队开始从越南撤军,留下的是已经完全成为废墟的老街市和柑塘市。

点评:越军第345师于1977年5月15日在黄连山省柑塘地区成立,为经济建设部队,其任务是修筑从柑塘磷矿到老街市的公路,同时负责保卫矿区安全。1978年9月,处于对华作战的需要,第345师改编为步兵师,担任第二军区的战备值班部队,下辖步兵第118团、第121团、第124团,炮兵第190团。时任师长麻永兰大校、政委阮德风上校。

1979年2月,我军发起自卫还击作战之后,第345师在红河东西两岸地区遭到第13军和第14军的沉重打击,损失了大部分兵力,尤其是2月25日柑塘市失守之后,陷入了整体性崩溃,化作小股争先恐后向南溃逃。战后,师长麻永兰因为率残部逃过外波河,被撤职审查,但后来又咸鱼翻身,升任了第68军副军长。

至于我军为什么没有越过外波河继续向南推进,并不是进攻势头乏力或者越军抵抗顽强,而是出于边境惩罚性有限战争的指导思想,要严格控制作战区域。2月25日,第13军攻占柑塘之后,杨勇副总参谋长就指示:云南方向的基本任务完成了,现在的任务是打扫战场,外波河要控制起来。第二天,王尚荣副总参谋长又传达军委首长指示:第13军插到外波河就不再往前伸了。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4 阅读:2132
评论列表
  • 2024-02-25 22:53

    越南现在有能力生产155mm级别的炮弹吗?155mm级别的火炮我就不说了,越南是造不出来滴[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