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德军全面崩溃,垂死挣扎的希特勒开始占星算命了

战争史札记 2024-11-07 18:17:16

1945年初,德军在华沙至柏林的战线遭遇连续挫败,被迫撤退至奥得河—尼斯河防线。鉴于苏军即将对柏林发起攻势,德军统帅部自2月起即着手准备坚守柏林的战略部署。

德军的主要防御策略是:首要任务是坚守奥得河—尼斯河西岸区域,在宽达数百公里、纵深数十公里的战线上阻止苏军推进。若沿河防线被突破,德军将依托柏林及其周边地形,继续抵抗苏军,以争取时间,延缓战争进程。

因此,苏军需在一片广阔的地域内与德军展开激战,这片区域东接奥得河—尼斯河,西达易北河,南起苏台德山,北抵波罗的海沿岸,中心为柏林。奥得河,源自捷克斯洛伐克,全长约700多公里,自南向北蜿蜒流淌,具备全线通航能力,是关键的交通要道。其中,中游河段从奥博莱市至科斯钦,河面宽度在100至225米之间,水深超过2米;下游因诺特奇河和瓦尔塔河的汇入,河面拓宽至300米,平均水深达3米,春汛时更可深达8米。历史上,奥得河一直是东方通往柏林的重要通道,而今,它已成为德军抵御苏军进攻的坚固防线。德军统帅部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地形,强制当地居民、战俘及外国工人参与工事建设,构建了一个纵深梯次配置的强大防御体系,涵盖奥得河—尼斯河防御区域及柏林城区。奥得河—尼斯河防御区域位于两河以西,正面宽度达400公里,纵深约20至40公里。德军将领认为,柏林会战的胜负将取决于奥得河的战斗,因此,该区域设置了三道梯次配置的防御地带,工事极为坚固。其中,主要防御地带(即第一防御地带)沿沃林湖东岸及奥得河、尼斯河西岸一线展开,纵深5至10公里,设有23道阵地,每道阵地又由12条连续的堑壕组成,形成了严密的防御网络。在防御体系的前沿区域,部署了密集的地雷场、铁丝网及各类障碍物,其中主要防御地带的布雷密度高达每公里正面2000枚。紧接着,第二防御带位于前沿之后10至20公里处,纵深范围为1至5公里,由1至3条堑壕及众多支撑点构成。泽劳弗城及其高地,作为防御工事最为坚固的部分,构成了第二防御带的核心抵抗节点,该节点内集中部署了强大的炮兵火力,并在高地前沿设置了深3米、宽3.5米的反坦克壕及其他工程障碍,对整个柏林城的防御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防御带则位于主要防御地带及柏林市区之外20至40公里处,主要由大量居民区及1至2条堑壕组成。值得注意的是,战役启动时,该防御带的工事尚未完全构筑完毕。柏林筑垒地域的构建始于1945年初,充分利用了柏林市周边的河流、湖泊、森林等自然地形,以及城市内外的铁路与建筑物。该地域由三道环形防御围廓组成,分别为远郊、近郊及市区防御围廓。远郊防御围廓距离市中心25至40公里,以居民区为基础,结合运河、湖泊等天然屏障,部分防线与奥得河防御地区的第三防御带相重叠。主要地段已挖掘堑壕,通往市区的主要道路设置了路障,多数桥梁被炸毁以阻碍敌方进攻。近郊防御围廓环绕柏林城郊,距离市中心10至15公里,纵深达6公里,是柏林筑垒地域中最为关键的防御围廓。该围廓以郊区市镇为坚固的抵抗节点,每个节点均构筑有三道堑壕,并挖掘了大量防坦克崖壁与壕沟。工厂区则修建了众多永久火力点,工事极为坚固,成为德军保卫柏林的主要依托。市区防御围廓则沿环城铁路构建,城内以街区及大型建筑群为抵抗节点,并利用坚固建筑物设立连、排级支撑点。通往市中心的街道设置了路障,十字路口及广场则配置了火炮并埋伏了坦克,以形成严密的防御网络。市区范围内构建了超过400个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德军统帅部不仅在柏林防线上设置了多层防御区域,还部署了重兵集团进行固守。具体而言,防御柏林的德军包括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坦克师及其他部队,总兵力接近100万人,配备有火炮和迫击炮共计10,400门,坦克及强击火炮1,500辆,作战飞机3,300架。

这一部署使得防御兵力与武器的密度极高,每9公里正面战线即有一个师驻守,每公里正面则配备火炮和迫击炮17门。特别是在屈斯特林至柏林的方向上,防御密度更为密集,每3公里正面即有一个师,每公里正面更是拥有火炮和迫击炮66门,坦克17辆。可见,苏军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将面临德军的顽强阻击,突破其防御体系绝非易事。在战局胶着之际,国际局势却发生了重大变化。4月12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突然逝世。这一惊人消息是通过英国广播电台的路透社快讯被无线电监听获取的。当时正值深夜11点,尽管德军大本营内部有人提议庆祝,但英国皇家空军的猛烈轰炸却打断了这一念头。午夜时分,戈培尔从奥得河前线返回,刚至宣传部门口便得知了这一消息,他顿时精神焕发,满面红光。他兴奋地邀请自己的助手及几位记者进入书房,高声吩咐道:“快!把最好的香槟酒拿来,立刻给我接通元首的电话,让他知道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知道!”电话迅速接通,戈培尔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我的元首,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向您祝贺:罗斯福去世了。我的元首,您的星象图应验了。现在,不,是今天,我们的转折点已经到来。”戈培尔之所以如此兴奋,原因在于早在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之时,他就曾为希特勒占卜过星象。那张星象图曾预言:“1939年将爆发世界大战,1941年之前将获得惊人胜利,而1945年初则会遭遇一系列挫折。”面对当前的局势变化,戈培尔认为这预示着德军即将迎来新的转机。在1945年4月的下半月,预言中的决定性胜利正逐步显现,其精准性令人叹为观止。电话线的另一端,元首的眼眶盈满了泪水,手部的颤抖愈发剧烈。他沉痛地宣告:“随着这一重大转折的到来,美军与红军的火炮将很快跨越总理府的屋顶,形成交火之势。”电话总机旁的米施中士对此感到困惑,然而希特勒的真实意图是期望西方大国与斯大林之间的联盟能够因此瓦解。次日,戈培尔在广播电台公开了那张星象图的预言,但遗憾的是,这一天恰好是4月13日,一个在许多迷信者眼中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与此同时,在地下避弹室内,一场特别会议正在紧张进行。希特勒在会上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柏林拯救战略:德国部队向首都集结,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抵抗核心。他预计苏联部队会紧随其后,这样,其余德国部队便能借此机会摆脱苏联的压迫,并从后方对布尔什维克发起攻击。“苏联人的战线过长,这正是我们的机会,”希特勒以一种近乎神秘的口吻说道,“只要我们能够赢得这场决定性的柏林战役,就能将苏联人排除在未来的和平谈判之外。”至于他自己,他坚定地表示将留在柏林,以鼓舞守卫者的士气。尽管有几位与会者力劝他前往贝希特斯加登避难,但希特勒拒绝讨论此事。作为国防军总司令和国家元首,他深知自己必须坚守首都。面对苏军强大的火力攻击,德军仅进行了短暂的抵抗便陷入了困境。德军炮兵连甚至未能发射一发炮弹,其防御体系便已被彻底打乱。希特勒的军队在熊熊烈火中遭受重创,第一阵地的兵力损失高达30%至70%,已无力进行有效抵抗,只能匆忙撤退至第二阵地,依托泽劳弗高地进行坚守。

在泽劳弗高地,德军利用炮兵和迫击炮对苏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同时,德军的轰炸机群也开始对进攻的苏军进行突击。随着苏军逐渐逼近泽劳弗高地,德军的抵抗愈发激烈。这片高地成为了德军的一道天然屏障,他们在这里展开了殊死搏斗。泽劳弗高地矗立于周边地势之上,其陡峭的坡面构成了柏林进攻路线上的显著障碍,宛如一道坚实的壁垒,横亘于苏军前进的道路上。对于德军而言,坚守此防线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乎柏林的安全。希特勒的宣传机构不遗余力地渲染泽劳弗高地的战略价值,将其描绘为不可动摇的“柏林之锁”与“坚不可摧的堡垒”。德军在泽劳弗高地脚下集结了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意图将其打造为苏军通往柏林的“死亡陷阱”。该高地不仅严重制约了苏军坦克的机动性,同时也对苏军炮兵构成了重大挑战,遮蔽了苏军的防御深度,使得苏军难以从自身阵地上观测德军纵深情况。以往,德军习惯于在第一防御区域部署主要防御力量,而在第二、第三防御地带仅构筑工事,不常驻兵。特别是坦克预备队和机械化师,通常仅配置在后方浅近区域以备反冲击,并不直接参与防御区域占领。鉴于以往防守的失败教训,德军此次调整了防御部署策略,采取了与前截然不同的方法。他们仅派遣少量部队占领第一防御地带,而将大量步兵、坦克和炮兵部署在第二、第三防御地带内,并保留了强大的预备队。下午1时,朱可夫元帅获悉了德军的这一新部署,并得知德军防御体系仍基本保持完整。若苏军继续沿用原有的冲击和进攻队形,攻克泽劳弗高地将难以实现。为增强冲击部队的突击力量,确保突破泽劳弗高地,朱可夫与各集团军司令员商议后,决定增派卡图可夫将军和鲍格丹诺夫将军指挥的两个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当天剩余时间内组织的多次进攻均未取得显著成效。两个坦克突击集团加入战斗后,苏军作战区域变得异常拥挤,步兵与坦克的战斗队形相互混杂。受地形条件限制,冲击时无法投入足够数量的兵力。在军事行动中,尽管苏军展现了强大的攻势,但其冲击力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所遭受的杀伤却异常惨重。德军在各个区域、每条战壕、每个散兵坑内均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迫使苏军不得不采取逐一争夺的策略。德军预判到高地正面将遭受猛烈的炮火攻击,因此,在高地的后方精心构建了众多火力点,并且隐蔽工作做得极为出色。当苏军历经艰辛登上高地,意图进一步推进战果时,这些隐蔽的火力点突然发起猛烈攻击,从背后对冲锋的苏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经过数次反复冲击,苏军均被迫撤回至出发阵地,整体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当夜,朱可夫向斯大林详细汇报了苏军在泽劳弗高地所面临的困境,并明确指出,在17日晚之前,攻克该堡垒的可能性极低。此次,斯大林对朱可夫的汇报反应不再如白日般冷静。

他严厉指出,朱可夫未能遵循最高统帅部的指示,将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部署在近卫第8集团军的地段上参战,此举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随后,斯大林询问朱可夫是否有信心在次日攻克泽劳弗防线。朱可夫努力保持镇定,回应道:“我坚信,在4月17日日落之前,我们定能突破泽劳弗高地的防御。我认为,敌军在此投入的兵力越多,我们攻克柏林的速度将越快,因为在开阔地带相较于城市环境,我们更容易消灭敌人。”斯大林随后透露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他打算命令科涅夫指挥雷巴尔科和列柳申科的两个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击柏林,同时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加速渡河,从北面对柏林实施迂回攻击。朱可夫对此表示,科涅夫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完全具备快速推进的能力,应被用于突击柏林。对于罗科索夫斯基,他却预计无法在4月23日之前发起进攻,因为其强渡奥得河还需一定时间。斯大林对此回应冷淡,仅以一句“再见”结束了通话,显然,他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进攻进展感到不满。面对进攻受挫的严峻形势,作为方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心急如焚。经过对战场局势的深入剖析,他决心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以扭转战局。朱可夫元帅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决定在关键突破区域每公里部署高达250至270门火炮,旨在利用压倒性的炮兵火力优势,有效遏制并削弱德军的防御体系。此次炮击行动所消耗的弹药量,与进攻首日炮火准备阶段的总量相当。

随着部队顺利进入冲击阶段,炮兵部队随即采取逐次集中射击的战术手段,为坦克与步兵部队提供持续而精准的火力支援,确保其在推进过程中的安全与效率。此外,朱可夫元帅还创新性地引入了“越点进攻”战术,该战术通过选择性地跳过部分德军防线上的坚固据点,集中力量攻击其薄弱环节,从而显著加速了向德军防御纵深的推进速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