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从毫无海防到亚洲第一,日本海军是如何弯道超车的?

战争史札记 2024-11-11 19:09:23

在海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航母与飞机的出现标志着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与战略思维的转变。

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两位原本从事自行车修理的工匠,驾驶他们自主研发的飞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飞行演示,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飞行器诞生了。其首次飞行不仅震撼了美国,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十年后,即1910年11月14日,于汉普顿锚地,一场别开生面的试验正在平静的海面上紧张筹备。主力战舰“伯明翰”号上,一条临时搭建的木质飞行跑道尤为显眼,它的一端停靠着一架仅配备44瓦引擎的单座双翼民用飞机。岸边,众多观众聚集,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尝试。随着指挥官的一声枪响,飞机迅速启动并加速滑行。在完成了25.3米长的跑道滑行后,飞机尝试离舰升空。由于滑跑距离不足导致速度未能达标,机翼产生的升力不足以维持飞行高度,飞机离舰后迅速下坠。同时,驾驶员与指挥台的通信突然中断,局势危急。就在飞机即将坠入海面的千钧一发之际,驾驶员凭借冷静的判断与精湛的技术,成功操纵尾水平舵,将飞机拉起,化险为夷。这一壮举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欢呼,标志着海军航空力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作为首个成功实现轮式飞机在军舰上起降试验的国家,虽开创了先河,但后续发展却被其他国家超越。1914年8月,日本海军将商船“若宫”号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该舰排水量5,180吨,航速10节,可搭载四架水上飞机。而后,在1919年12月16日,日本海军正式开工建造专门设计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并于1922年12月27日完工交付,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的诞生。此后,日本海军相继完成了对“赤城”号、“加贺”号、“龙骧”号等舰艇的航空化改造,进一步推动了海军航空力量的快速发展。在二战前夕的1936年,日本海军实施了一系列重要舰艇的改装与建造项目,其中包括“苍龙”号与“飞龙”号战列舰加载飞机的技术改造,以及“翔鹤”号与“瑞鹤”号航空母舰的设计与建造。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日本在航空母舰的数量上取得了显著优势,当时日本已拥有10艘航空母舰,相比之下,美国、英国分别持有7艘,而法国则仅有2艘。这一态势极大地增强了日本海军的自信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军对其战列舰的实力尤为自豪。早在1921年7月,日本海军便启动了“八八舰队”计划,该计划由时任海相加藤友三郎等海军高层针对潜在对手美国提出,旨在构建强大的海上力量。依据该计划,日本将打造两支舰队,分别由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组成。至1928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海军主力舰只的总吨位数已达到美国海军的70%,尽管这一力量尚不足以与美国海军全面抗衡,但足以应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可能发起的对日进攻,作为防御美国在该区域海上力量的战略部署。同时,该计划所设定的主力舰只总吨位数被视为保障此战略目的所需舰只吨位数的最低标准。回溯至1921年1月6日,华盛顿会议召开之际,日本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提前抵达会场。他是一位典型的东方人士,面容黝黑,朝天鼻,下巴形似鸭嘴,讲话时习惯性地偏向一侧,语速不快但言辞清晰。尽管其外貌特征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他的英语表达能力却十分流利,远胜于他的日语。讲话时,他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双腿会不自觉地晃动,使得他的声音也随之均匀抖动。在此次会议中,加藤友三郎已做好充分准备。他对美国和欧洲代表的情况了如指掌,并深知他们的策略。这些代表试图通过联合行动来限制日本的军备扩张,迫使日本放弃原定的7/10军备目标,转而接受“日本军备舰只总吨位数不得超过英国或美国的6/10”的提议。日本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着与大国竞争的严峻挑战。加藤面临困境,但他仍保留着一项策略。会议伊始,他便请求首先发言。

尽管大会主席休斯对这位东方代表的身材矮小持有偏见,且未立即给予回应,加藤仍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发言:“遵循五国条约的条款,我国主力舰的总吨位将远低于美国和英国的四成。为达至平衡,我们恳请美国,除阿留申附近海岸、阿拉斯加、巴拿马运河区及夏威夷外,其在太平洋的所有岛屿和属地均不得设立海军基地及新建要塞;而英国则应仅限于在新加坡部署防御。”休斯初时似乎未能完全理解,经他人补充说明后,他方才明白。他挑衅地注视着加藤,声称:“我们在菲律宾和关岛的基地是永久性的。”加藤则坚定地回应:“这是我们最后的底线。”经过长达87天的激烈争论,华盛顿会议终于在1922年2月6日达成了共识。加藤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美国撤离了菲律宾的全部军舰,英国也退出了西南太平洋地区。由此,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新的霸主。而菲律宾和新加坡被排除为海军基地,为日本日后实施突袭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华盛顿会议之后至1936年,日本参与了六次国际裁军会议。这些会议导致了日本海军内部的严重分裂,形成了“条约派”与“舰队派”两大派系。“舰队派”对“条约派”签订的条约表示强烈不满。他们狂热地宣称日本海军是“无敌的存在”,并强调:尽管主动进攻美国难以获胜,但若具备优势兵力的美国舰队发起攻击,为将其击退,日本海军至少需保持100:49的兵力优势,即至少需具备美国七成的海上力量。若无法达到这一最低标准,则国家防务将难以保障。因此,“舰队派”认为,裁军会议及条约严重制约了日本海军的发展。伦敦裁军会议上的海权较量1934年10月20日,伦敦——“舰队派”已明确将战略焦点对准即将召开的伦敦裁军会议,旨在废除总吨位主义,力求实现“平等海权”的国际格局。当日,位于伦敦的日本代表驻地——格罗纳饭店,太阳旗高高飘扬。作为此次谈判的首席代表,山本五十六步入谈判会场,其身影沉稳而坚定。山本五十六,出身于日本新潟县长冈市,自幼才智过人。尽管其身形略显瘦削,身高仅约1米59,体重未及50公斤,骨骼纤细,手指犹如女钢琴家般匀称,然而这些外在特征却难以掩盖其作为大和海军领袖的威严与智慧。山本五十六性格中蕴含着强烈的赌性,日本人对此评价甚高,认为他虽嗜赌,却从不拘泥于胜负,此等心境实属难能可贵。将棋、围棋、麻将、台球、扑克、轮盘等游戏,他皆有所涉猎。在宴会等正式场合,为免因不善饮酒而难以融入,他甚至自创纸上赛马游戏,与在座者同乐。若有年轻后辈或宴会中的美女参与,他更是乐于押上五十钱的小注,故意让之,展现其豁达胸襟。在军队中,山本五十六同样展现出卓越的才能,被誉为日本军队中独一无二的“杰出人物”。美、英等国的谈判代表均对他有所了解,深知其谈判桌上的厉害。

会议期间,一位美国代表突然质询:“在华盛顿会议时,贵国曾同意5:5:3的海军比例,为何如今却对此表示遗憾?”面对质疑,山本五十六有力回应:“时代变迁,海上距离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障碍。当前,若在日本近海沿用旧比例,已无法实现军事技术的平衡。”他进一步阐述道:“海军力量的均衡,并不等同于安全程度的等同。五对三的比例,同样不能视为对日本的威胁。若将比例调整为日本与美国各占‘5’,亦不能简单判定为对日本的潜在风险。”“日本对美国同样不构成威胁。”山本反驳道。当山本察觉到会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时,他在记录中这样分析:会议进程符合预期,由于我国国力有限,加之个人能力的局限,难以有效说服对方。当前局势严峻,前景堪忧……对海军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谨慎与自律,加倍努力,首要任务是加速海上航空兵力量的发展。英国代表对于总吨位的议题表现出中立态度,这源于英国海军内部的分歧:一派支持维持华盛顿条约,另一派则主张废除旧约,另起炉灶。英国代表私下向日本暗示,若日本单方面宣布废除华盛顿条约,英国将追随日本,导致条约失去约束力,进而放宽各国军舰建造的限制。山本指出:“华盛顿条约损害了日本的国际尊严。所谓国际尊严,是指在全球三大海军强国(美、英、日)中,唯独日本的海军力量被限制在六成以内,这严重削弱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面对会议成效不佳的现状,英国代表做出让步,提议:“若无法就限制各国海军舰艇总吨位达成协议,那么我们可以寻求在缓解潜在的造舰竞争方面达成一致,比如限制军舰吨位和舰炮口径等。”美国代表对这一建议却反应冷淡,会议以不和谐的氛围结束。最终,谈判破裂,各国纷纷投身于激烈的军备竞赛。日本的“舰队派”对此结果表示庆祝,因为他们终于能够自由发展海军力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