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堡战役:打日军的美军被叫来打德军,二战日军德军区别在哪?

战争史札记 2024-10-24 19:24:53

在登陆行动启动的次日,即6月7日,尽管天朗气清,海面上依旧维持着5至6级强劲风力,诺曼底海域波涛翻涌,受损舰船随浪起伏。

当日午后,随着风力减弱,“桑树”人工港建设计划得以正式执行。美军团队迅速在纷乱的海滩上展开勘测,精确标定海中结构物沉放坐标,并随即启动首批“醋栗树”防波堤船只的部署工作。在德军炮火持续威胁下,三艘船只成功于当日安放于预定位置。次日,专为“桑树A”项目设计的巨型混凝土沉箱——“凤凰”,按计划运抵“奥马哈”滩头,并立即沉放入海,加固港区基础。至6月10日,美军负责的防波堤工程圆满告成,构建出一个占地约2平方海里的安全港区。

6月16日16时30分,一艘坦克登陆舰顺利对接至新近落成的罗布尼兹-“鲸鱼”型浮桥通道,高效运转之下,至少78部装备在38分钟内成功登陆。标志着“桑树A”项目正式投入运营。随后,第二、第三条浮桥码头及外海“低音大号”防波堤相继完工,昔日荒凉、仅供渔舟停靠的“奥马哈”海滩,转瞬成为法国北部最为繁忙、吞吐量巨大的战略港口。与此同时,英军“金”滩登陆区域的“桑树B”项目亦同步竣工并启用,人员与物资流动不息,高效支援前线。截至6月18日,通过该人工港共计输送了314,514名人员、41,000部车辆及116,000吨补给品,战果斐然。至6月19日,盟军实力显著增强,跨海运输体系高效运作,已顺利将约20个师的兵力送抵陆地,集结速度远超德军,诺曼底地区盟军兵力已逼近50万之众。反观德军,因盟军持续不断的空中打击及交通网络的前期破坏,德军元帅隆美尔面临严峻挑战,难以获得成建制且即战力强的增援,部分增援部队不得不采取分散渗透的方式行动。在军事行动的高强度推进中,后勤人员频繁于夜间徒步或骑行,穿越至前线,其间遭遇重大挑战,大量重型装备不幸在途中受损。6月19日清晨,一场史无前例的强烈风暴横扫英吉利海峡,风力达到8级,巨浪高达18米,猛烈冲击盟军构建的人造港口系统,导致跨海运输与物资卸载作业瞬间瘫痪,原本高效流畅的物流体系骤然缩减至涓涓细流。风暴迅速加剧了海上混乱,小型两栖运输车辆失控,在船舰与海岸线间无序穿梭,碰撞频发。部分舰艇遭受重创,锚链断裂,失控互撞,重型装备如“低音大号”战车随波逐流,朝不利方向漂移。长达4公里的“鲸鱼”式浮动通道不幸沉没,“桑树A”港区遭遇毁灭性打击,功能尽失。次日,恶劣天气持续,盟军滩头机场因强风无法接纳飞行补给,海上航线全面中断,局势雪上加霜。这场极端天气持续长达80余小时,直至22日黄昏方见缓和。风暴过后,海滩上满目疮痍,损毁舰船与装备散落各处,统计显示,共计800余艘舰船被推向岸边,多数受损搁浅,其破坏力远超敌军两周的攻势。尤为严峻的是,补给链的断裂直接导致了盟军物资极度匮乏,原定横渡奥登河的军事行动被迫延期,三个师级部队滞留海上,进攻态势受到严重制约,德军则趁机调整战略,增派预备队至登陆区域。为逆转战局,紧急修复“桑树”人工港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桑树A”已失去修复意义,海军指挥官拉姆齐迅速部署,全力聚焦于“桑树B”的恢复工作。经过不懈努力,6月29日,“桑树B”重启接收来自英国的补给船只;至7月8日,日吞吐量攀升至6000吨;7月19日,随着坦克登陆舰码头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吞吐量进一步增至7000吨;至7月29日,物资补给达到历史性的11000吨,有效缓解了前线的补给压力,为后续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诺曼底战役的宏大叙事中,盟军通过精心构建的人工港口,实现了部队与补给物资的高效输送,与“桑树”行动并行的“普拉托”项目,即输油管道的铺设工程,亦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若7月初气象条件有利,该管道将实现每日8000吨燃油的跨海输送,极大地增强了盟军的后勤保障能力。随着盟军如潮水般涌向欧洲大陆,为确保这股攻势的不可逆转性,战略焦点迅速转向对瑟堡港的夺取。特别是“桑树A”行动因恶劣天气受挫后,瑟堡港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成为摆脱天气制约、确保稳定补给线的关键。瑟堡港,作为盟军生命线上的咽喉要地,其夺取难度不言而喻。该港不仅自然防御条件优越,且德军在此部署了重兵,包括四万余守军及多个重炮连,加之希特勒的严令死守,使得瑟堡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

德军甚至动员了全城居民参与防御,构建起一道由野战工事与坚固防御体系相结合的环形防线,东西南三面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美第7军在柯林斯少将的指挥下,稳步向科坦丁半岛推进,并于6月18日成功切断半岛,为后续进攻瑟堡创造了有利条件。至6月22日,第7军兵力已显著增强,包括四个步兵师、两个空降师及多个侦察与坦克营,展现出强大的进攻态势。但是,德军在退守瑟堡市郊后,并未继续撤退,而是就地转入防御,展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面对德军精心构建的环形防御体系,柯林斯少将不得不调整战术,请求舰炮火力支援,以应对这场硬仗。此时,盟军陆军已逼近瑟堡近郊,形成左翼第9师、中路第79师、右翼第4师的包围态势,为最终攻克瑟堡奠定了坚实基础。至6月21日夜间,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即将打响,瑟堡的命运悬于一线。第7军先遣部队已成功抵达距目标城市约两公里处的战略半圆地带,成功将德军两个驻守海角单位分割为两个孤立“包围圈”。为配合地面攻势,由美国海军少将戴约领衔的第129特混舰队,作为瑟堡战役的火力支援核心力量,下辖两大作战编队及一独立扫雷舰编队,展现出高度的战术协同与专业配置。

6月25日凌晨4时30分,戴约少将精确指挥下的火力支援编队自波特兰港启航,顺利穿越海峡障碍,展现出卓越的航行能力。其中,第1大队于上午9时40分精确抵达瑟堡以北15海里预定位置,第2大队则在其东侧数海里处严阵以待,全面做好火力支援准备。为确保友军安全,柯林斯少将严令各舰队在发起攻击前需抢占近距离火力支援阵地,并特别指示各舰舰长:除非遭受敌方直接射击,否则不得在正午前擅自开火,以确保火力使用的精准与高效。自中午12时起,舰队获准对“舰炮火力岸上控制组”指定的目标及主动挑衅的德军岸炮连实施打击。可是,等待中的平静在短暂延长后被德军岸炮打破。瑟堡港西侧奎尔村方向,德军一150毫米岸炮连率先发难,对靠近瑟堡港北侧的扫雷舰编队实施了猛烈炮击。面对突发战况,盟军舰炮迅速响应,随即展开反击。同时,四艘英国巡逻艇迅速施放烟幕掩护,为反击行动赢得宝贵时间。在德军第二轮齐射的硝烟尚未完全消散之际,戴约少将果断下令:“直接瞄准并摧毁攻击扫雷舰的敌方炮连。”瞬间,奎尔村区域被密集炮火覆盖,一场紧张激烈的岸舰炮战正式打响。在激烈交火中,美军军舰灵活规避敌方炮火,依托校射飞机的精准引导,向德军阵地倾泻出连串准确炮击,为第7军地面部队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火力支援。与此同时,第2大队在转移至近距离火力支援区域时遭遇德军猛烈阻击,原定与第1大队汇合的计划受阻,遂转而对莱维角的德军“汉堡”炮连发起攻击。该炮连以其远射程与宽射界,对瑟堡海域的盟军行动构成严重威胁,第2大队的英勇抗击,有效遏制了敌方的火力优势,确保了整体攻势的顺利推进。瑟堡战役纪实:岸炮歼灭与战略胜利在一场旨在彻底清除敌方岸炮连的精确行动中,瑟堡海域骤然间成为了炮火交织的战场。空海之间,炮弹如织,频繁交错的爆炸声伴随着火光冲天、巨浪翻滚及浓烟滚滚,构成了战场上一幅震撼人心的图景。随着战斗深入,尽管我方舰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但在精准校射飞机的紧密配合下,火力支援编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与战斗力,愈挫愈勇。当预定的90分钟炮火准备时段即将告罄,指挥官戴约鉴于战场形势,毅然决定延长作战时间,与第7军军长柯林斯少将紧密沟通后,额外延长了80分钟的炮击,为地面部队的突击赢得了宝贵时机。在此期间,得益于舰炮的强大支援,美军地面部队成功从侧翼突入,攻克了关键的鲁尔炮台,为后续攻势铺平了道路。至6月26日,第9师与第79师联合行动,强势突入瑟堡市区,经过一番激烈的巷战,迫使德军守备司令及海军司令宣布投降,标志着瑟堡战役的正式结束。可是,此役的胜利伴随着巨大的牺牲。战场上,弹坑密布,植被损毁严重,德军阵地内散落着弹药箱、废旧子弹及破碎衣物,见证了战斗的惨烈。

尤为触目的是,一顶带有前后贯通弹孔的美军第2营士兵钢盔,孤零零地躺在距战壕45米外的小径上,帽檐尚挂着水珠,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自登陆以来,已有超过4000名美国士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德军方面,遵循希特勒的“焦土政策”,瑟堡城几乎化为废墟。连接内陆与港口的火车站被一列满载炸药的货车摧毁,港区遍布沉船与水雷,关键港口设施遭受重创,破坏程度远超盟军预期。7月1日,随着拉阿格角及科坦丁半岛的全面沦陷,盟军彻底肃清了该地区的抵抗力量。随后,瑟堡港的清理与重建工作迅速启动,首批物资于7月16日抵达,而整个港口的全面恢复则直至9月21日方告完成,这一战略要地重新焕发生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