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战打响以后,大豆坐不住了,成为了农产品市场中波动最剧烈的品种。
原因很简单,因为全球最重要的大豆出口国和进口国都受到了关税战的影响,所以震荡也就更为剧烈。
大豆这个品种比起小麦、玉米等比较特殊,其进口和出口都相对比较集中,比如全球大豆出口主要就集中在3个国家:巴西、美国和阿根廷。
这3个国家的大豆产量占到了全球大豆产量的80%,而出口量更是占到全球大豆出口量的90%以上。
而我国作为全球大豆最大的进口国,每年进口的大豆量级占到全球的60%,所以中美贸易一摩擦,大豆市场肯定淡定不了。
显然,这次的动荡并非只是波动这么简单,随着关税战再次打响,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正在被重塑。

第一,南美大豆市场份额显著增加。
经过两轮的互加关税之后,中国对美豆的关税累计加征44%,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市场拒绝了美豆。
但中国对大豆的依赖实在太大,自给严重不足,所以美豆缺失的部分很大概率就要通过南美大豆来补足。
但长期来看,南美大豆并不能完全替代美豆。
一是量级提升空间有限。
比如去年,中国累计进口大豆1.05亿吨,其中美豆占比约21%,巴西大豆占比约71%。
尽管巴西大豆再次创纪录丰产,但从出口来看,预计最多也就1亿吨,即便全出口到中国也很难覆盖中国的全部需求。
再加上巴西相较于美豆来说,不易储存,因此随着巴西大豆结束出口季以后,国内大豆格局将呈偏紧局面。

二是南美大豆运输状况频出。
大豆出口除了受产量影响以外,还受运输影响较大。
比如,巴西港口由于设施较陈旧,所以经常出现运力拥堵现象,从而影响了大豆的出口。
而阿根廷呢,国内动荡较大,频繁出现大规模罢工活动。
比如根据最近的消息,阿根廷最大工会联合会CGT宣布将于4月9日至10日举行全国性大罢工,预计将会对全国所有港口的运营造成严重影响。
而当前正值阿根廷大豆集中收获的时节,罢工很可能会导致港口粮食运输停滞,有分析显示,如果罢工时间超过两天,那么预计将有50万粮食出口受阻,价值约达2亿美元。
第二,美豆在全球市场上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减弱。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需求量是全球任何一个或多个国家加在一起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美国失去中国这个庞大市场后,这部分缺口很难补足。

从上一次的贸易战来看,中国拒绝美豆以后,美国开始努力增加对墨西哥以及欧盟等国的出口,以期弥补中国需求的下滑,但差距仍然较大。
所以,美豆就会出现供应过剩而价格下跌,美国农民利益受损,而美国农民只能通过降低大豆种植来减少这一损失。
那么,也就意味着,美豆的出口量级必然要缩水,美豆在全球大豆市场的话语权将进一步被削弱。
综上可以看出,4个与大豆息息相关的国家,中国承受的是需求强劲以及关税战带来的成本增加,从而加快国内大豆产业的新一轮革命;而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如运作得当可坐享大豆出口量增加从而获得更多贸易额,而美国尽管也在四处找寻能够替代中国的新市场,但不可避免地要进一步丧失在全球大豆市场的地位。
本文完,欢迎关注并点赞,给个支持。
贸易战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