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钱穆先生指出,“耳顺”是孔子进学的第四阶段。“顺”与“逆”相对,到此阶段,已是孟子所说“无我而有容天下之量”的层次了。
圣人至此阶段,其心已无所不包,因为他已遍知世间一切人情世故,知道事情背后的“所以然”,了解人们之所以那样做的苦衷。
“圣”者,多知通达的意思。要知道世间万象,主要在于人们的眼睛和耳朵。眼睛所见偏于外形,耳朵所听则深入心意,且目见近,耳闻远。
印光大师说,念佛时有“都摄六根”之法,就是要让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集中于“南无阿弥陀佛”上,而关键在于“耳根”,惟有耳根听取佛号后,可以送达心意中。
这与平常学习类似,读书、看文件要“走心”,也是口念耳听的意思;不重要的事自然可当作“耳边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