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年10月的时候,刘秀在宛城附近举兵而起,至此,东汉政权那波澜壮阔的开国大戏,也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几乎就在刘秀举兵起义的同一时间,其兄长刘縯已然在他们的故乡舂陵拉起了起义队伍。并且,刘秀的二姐夫邓晨也没闲着,在新野那一带同样起兵举事了。
有趣的是,自刘秀举兵起始,一直到那场对整个天下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昆阳之战爆发,细细算来,这中间所历经的时间,实际上还不足七个月呢。
在这七个月的时间里,刘秀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呢?为何仅仅过了短短几个月,刘秀就摇身一变,成为了起义军内部最为重要的将领?而且还成为了昆阳之战当中至关重要的关键人物呢?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这件事情,实际上得从刘秀刚开始起兵的时候讲起才行呢。
后世对于刘秀起兵一事曾存在一定争议。就正史记载而言,彼时舂陵、新野还有宛城这三个地方,实际上是各自分别起兵的。
在起兵之前,这三股力量相互间或许并没有太多关联。就拿刘秀来说,他当时会在宛城起兵,关键原因在于他有个叫李通的朋友。要知道,李家在宛城可是声名远扬的富商,凭借这一条件,刘秀便能够在当地顺利起兵了。
然而与此同时,在舂陵那个地方,刘家的大哥刘縯发起起兵行动,其过程是较为独立的。换而言之,依据正史所记载的内容来讲,刘秀在舂陵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当中,是并没有参与其中的。
当然,不少人持有这样的看法,即这实际上是后来东汉政府出于美化刘秀的目的,刻意把起义功劳中的一部分,安到了刘秀头上。很多人觉得,在当时,真实的状况是刘家的大哥刘縯才是在背后主导这场起义的人。整个南阳郡内的那几个起义势力,背后全都是由刘縯在进行联络的。
刘秀在当时不过是刘縯的手下罢了。其前往宛城所肩负的任务,实际上就是以刘縯代表的身份,去和李通家族取得联系,进而在宛城此地发起起兵之事。
无论实际情况怎样,反正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差不多同一时间,舂陵、新野以及宛城等几个地方,一同爆发了起义之事。从地图上看的话,这几处地点刚好连成了一条线。要知道整个南阳郡是下辖着三十多个县的,而在这三个地方举兵起义之后,大半的南阳郡差不多都处在它们的影响范围之内了。
这一结果绝非偶然巧合,其背后定然有人精心谋划。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形来分析,能做出这般谋划的人,非刘秀的大哥刘縯莫属。
随后,在三个地方同时起兵取得成功之后,下一步该如何发展,便成了极为关键的问题。自刘秀兄弟成功举兵起,直至昆阳之战正式拉开帷幕,期间仅仅相隔了不到七个月的时间。在这七个月里,刘家兄弟所经历的故事,大体上能够划分为五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集中全部可调配的力量,全力以赴地去巩固自身所占据的老巢,将其打造得更加稳固,以确保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开展后续的相关行动等,从而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众人成功发起起兵行动之后,刘秀立刻率领着宛城这边的主力部队,赶忙回去投靠其大哥刘縯。毕竟,舂陵乃是刘家兄弟的根基所在。要是日后期望能有更大的发展,那么稳固好这个老巢,无疑是最为关键且重要的事情呢。
当刘秀率领着所带领的起义部队返回舂陵之际,时间已然来到了十一月份。彼时,在舂陵当地,刘縯已然聚集起了七八千人之众。需注意的是,这七八千人可绝非是乌合之众,他们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底层农民军,而是一支有着正规组织且纪律严明的军队。
事实上,这件事的功劳主要得算在刘縯头上。早在举兵起义之前,刘縯就已精心筹备了好几年。要知道,刘縯他们一家在舂陵地区可是典型的地方豪强呢。他们兄弟的父亲与叔叔,都曾出任过县令,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再者,刘秀的姥爷家同样是当地闻名的大财主,据说在当地拥有多达七百多顷的土地。
在过去那几年间,刘縯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一些资本,毅然决然地选择变卖家产,全力以赴地去招揽人手,而且丝毫不在意投入的成本。就这样,他在当地成功招揽到几百个值得信赖的人,这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待起兵之后,让这几百个靠谱的人,每人负责管理十几个人,进而快速完成整编训练,这做起来也并非难事。
这般情形,大体上跟两百年前项梁、项羽叔侄举兵起义时的状况别无二致。
随后,刘秀带兵返回。彼时,当地诸多处于观望状态的势力,一下子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觉得,原先刘縯所能掌控的力量,并非仅仅局限于舂陵本地,其在外面同样拥有极为庞大的势力啊。
于是在此之后,舂陵当地诸多地主纷纷对刘縯予以响应。就拿刘縯和刘秀的叔叔刘良来说,此前他可是一直极力反对起兵之事的。但等刘秀领着外边的军队归来后,刘良这才猛然发觉,起义这件事是可行的,随后便带着自己身旁的人手,正式投身到起义队伍当中了。
如此这般,历经一个多月的整合,刘縯与刘秀成功稳住了舂陵一带的局势,拥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差不多在同一时刻,刘縯察觉到一个状况:虽说当时他们的发展态势良好,可毕竟力量单薄,势单力孤,唯有联合其他势力,方可切实抵御住王莽集团的攻势。
就这样,到了第二个回合的时候,刘縯便安排人手去和旁边的绿林军取得了联系。
在第二个回合里,刘縯一方面于舂陵地区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他还特地派遣了自己的族兄刘嘉,前去与南阳周边的绿林军取得联系,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和可能的合作契机。
实际上,早在刘縯起兵的好几年前,不少地方就已然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陆续涌现了。只是在那之前的数年当中,这些农民军所产生的影响力大体上都颇为有限。并且,参与到这些农民军中的人员,基本都是地地道道的底层百姓,并无什么出众厉害的人物,故而其发展的速度向来都比较迟缓。
就拿当时的绿林军来说吧,情况便是这样的。
绿林军起义这事,实则颇具讽刺意味。约在刘縯起兵的四年多前,荆州一带遭遇天灾,致使众多百姓没了饭食来源,无奈只能外出挖野菜充饥。可挖野菜时,因野菜数量稀少,而挖野菜的人又极多,于是众人竟为争抢野菜,彼此大打出手起来。
在那群挖野菜的人当中,有王凤、王匡二人颇具威望。他俩主动站出来调解众人之事,随后便被推举成这群人的首领。接着,他们就领着这些挖野菜的穷苦百姓占据山头,自立为王了。因他们所占的山名为绿林山,故而后来人们就把他们称作绿林军了。
因此,在历史真实的情况当中,那些被称作绿林好汉的群体,一开始实际上是由于去挖野菜这样的缘由才聚集到一块儿的。
在此前的数年当中,这支起义军的发展速度着实是较为缓慢的。要知道,身为起义军首领的王凤与王匡,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罢了,他们并没有什么长远的目光。就这样一直过了好几年,直至公元21年的时候,这支起义军才仅仅发展到了万余人的规模呢。
在此之后,由于他们的规模已然极为庞大,当地官府再也无法对此视而不见、坐视不管了。紧接着,官府派出了足足两万人的兵力,意图去剿灭他们。可谁知,带队的州牧压根就不擅长打仗,最终不但没剿灭成功,反倒被绿林军打得节节败退,局势完全反转了过来。
这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云杜之战。它在岁月长河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作为曾经发生过的一场重要战事,云杜之战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其具体情形也一直为后人所探究,它就那样存在于历史的画卷之中。
云杜之战落幕之后,绿林军于荆州境内的威望瞬间飙升。一时间,众多底层百姓纷纷慕名前来投靠。就在此后短短数月间,那绿林山上便汇聚起了超五万人之众,绿林军的规模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然而此后,绿林军的高层着实缺乏管理能力。没过多长时间,瘟疫便在山上肆虐开来,一下子就致使两万多人丧生。经此一疫,剩余的那些绿林好汉们一分为二,纷纷离开绿林山,准备到外面去攻夺属于自己的地盘。
有两部分起义军,其中一支名为下江兵,另一支则是新市兵。与此同时,在当时的平林地区,有个叫陈牧的人也以绿林军的名义举兵起义了,而这支由他所带领的军队便被叫做平林军。
在刘秀起兵之前,绿林军已然分成了三部分,它们活动于荆州边缘的多处区域。正是这三支起义军的出现,对荆州地区的官军主力起到了极大牵制作用,使得大部分官军力量被分散。也正因如此,在这之后,刘家兄弟才能够毫无顾忌地真正发起起兵之举。
在那样的形势之下,刘縯发起起兵行动后,与绿林军携手联合便成了必然之举。毕竟在当时的荆州区域附近,似乎压根就不存在其他的势力,可以供刘縯去与之达成联合了。
需注意的是,彼时刘縯去与绿林军取得联系,并非是去投靠对方,而是要与之联合。从整体实力层面来看,双方实际处于同一层次。虽说绿林军在人数方面或许更具优势,可要是论起精锐程度的话,还是老刘家这边更胜一筹呢。
因此,在刘縯派人前来与绿林军这边进行联络之时,绿林军一方同样满心欢喜,当即就明确表态,十分乐意与之展开合作。
随着绿林军同老刘家达成结盟,南阳郡周边区域基本上都被起义军所掌控了。此后,起义军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向着南阳郡内那些重点城镇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那么接下来,要进入第三个回合啦,这个回合可以称作攻略南阳郡,当然啦,也能够叫做小长安之战哟。
刘秀一生征战无数,其中攻略南阳郡的那段经历,堪称是他最为痛苦的回忆。要知道,就在这一过程里,刘秀的直系亲属差不多有一半都离世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怎能不让这段经历成为他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呢。
在与绿林军主力达成合作的事宜完成后,刘縯便着手率领其所属的那支军队,一步步朝着外部拓展势力范围。在这一整个过程当中,刘秀所扮演的角色,更近似于刘縯手下的一名将领。
在后续展开的战争进程里,刘秀率先带领队伍朝着新野的方向进军,其目的是要去和身在新野的二姐夫邓晨会合。在此有一点值得说明一下,就是一直等到此次成功打下新野之后,刘秀才终于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匹战马。
在此之前,刘秀竟然连一匹马都未曾拥有过,每次出去打仗的时候,他都是骑着牛奔赴战场的呢。
并非是刘秀在起义军内部的地位有所欠缺,实则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要获取战马着实困难重重。要知道,依据汉朝的律法规定,战马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物资。哪怕是地方上有权有势的豪强,若不是生活在靠近北方的牧场一带,想要得到战马也绝非易事。
南阳这个地方,说来也巧,恰恰就不存在马场。
因此,在起兵刚刚开始的时候,无论是绿林军那边,还是刘家兄弟这一方,实际上都未曾拥有战马。至于武器装备的情况呢,虽说刘家兄弟为此筹备了好几年时间,可要是去比较武器的精良程度的话,那肯定是没法和王莽所统领的正规军相比拟的。
这样的一种情况,已然注定了接下来要打的这一仗,必定会打得格外艰难。
在成功拿下新野之后,刘秀紧接着便率领军队朝着东边进发,进而顺利拿下了位于新野东北方向的棘阳县。到了这个时候,宛城南部的整片区域,基本上都已经处在刘家兄弟的掌控范围之内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刻,刘秀遭遇了其人生里最为惨痛的一回挫败。这一场战役,在后世的史籍当中,被称作小长安之战。
在成功拿下棘阳县以后,刘家兄弟所占据的地盘已然颇具规模了。也正因如此,发展到这个阶段,王莽政权的正规部队便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刘家兄弟。随后,有个名叫甄阜的人,率领着南阳郡的正规军,对刘家兄弟展开了突袭式的镇压行动。
当提及东汉时期的甄姓时,不少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便是东汉末年的那位美女甄宓。实际上,这两位都姓甄的人,彼此间确实存在关联,他们实实在在是来自同一个家族的。
其实,甄宓家族真正开始崛起腾飞,正是在王莽所处的那个时代。彼时,在王莽谋朝篡位的过程当中,甄家有甄丰、甄邯两兄弟,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王莽这一边,给予其大力支持。待王莽最终成功登基之后,这兄弟二人,一个当上了新朝的大司空,另一个则出任大司马之职。
由此不难想象,像甄家这般,在新朝所拥有的权势究竟有多大了。
在那时,带兵前来攻打刘秀的甄阜,其出身便是那个甄家。并且就其在甄家的情况来看,地位好像还颇高呢。当时由他所率领的军队,可全都是实打实的精锐力量。
于是乎,接下来便轮到刘縯刘秀兄弟走背运了,他们的境遇变得糟糕起来,种种倒霉之事纷纷找上了门,陷入了颇为艰难的境地。
彼时刘家才打完棘阳之战,紧接着便谋划着去攻打宛城。哪曾想在行军途中,当路过一处名为小长安村的地方时,遭到了甄阜率军设下的埋伏。经此一场激烈大战,刘家兄弟最终以惨败的结局铩羽而归。
关于这场战争究竟输得有多惨,正史上并未给出明确记载。不过,有几件事能从侧面印证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其一,在此次战役里,老刘家的同宗子弟竟战死了数十人,就连刘秀的亲二哥刘仲,都直接命丧于战场上。
并且,在往后撤退期间,刘秀骑着马,还带着小妹刘伯姬一同逃离。在这逃亡的路途之上,刘秀又碰到了二姐刘元。要知道,这刘元正是此前和刘家一同举兵起义的邓晨的妻子。
最终,为能使刘秀与小妹顺利逃脱,刘家二姐毅然决然地带着她的三个女儿留了下来,并未上马随逃。可叹的是,在那混乱的军阵之中,这位勇敢的二姐以及她的三个女儿,终究未能幸免于难,全都不幸丧生了。
连老刘家自己家里都折损了这么多的人啊,由此去推想,这场仗输得究竟有多惨烈,那自然是不难想象得到的,情况想必是极为糟糕的呢。
值得欣慰的一点在于,这场战斗结束后,刘縯与刘秀好歹带出了部分人马,并未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在此之后,他俩重振旗鼓,又返回到棘阳,再次在此地驻扎了下来。
刘家兄弟回到棘阳后,虽说暂时稳住了阵脚,可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小长安一战落幕,甄阜这边采取了乘胜追击的策略。彼时,甄阜竟将整个南阳及其周边的军队全数调遣而来,对外宣称凑了差不多十万人之众,而后气势汹汹地直压了过来。
甄阜实力强大,在其面前,刘家兄弟的命运仿佛已被注定,覆灭的结局看上去仅仅是个时间早晚的事儿罢了,似乎已没有什么能够改变他们即将走向覆灭的这一态势。
然而就在这当口,刘縯领着刘秀,径直奔赴绿林军三大分支之一的下江兵那儿去了。至于后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儿,在正史上的记载并不是十分详尽。双方当时具体谈了哪些条件,史书里也压根儿没提及。仿佛真的只是刘縯过去讲了一番大道理,便将下江兵的几位高层给说服了。
总而言之,在最后时刻,刘縯成功地对下江兵展开了说服工作,使得下江兵愿意与他携手,共同去抵御甄阜的进攻,为应对甄阜带来的威胁而并肩作战。
就这样,在在下江兵伸出援手的情况下,刘家得以重新稳住阵脚。与此同时,由于获得了下江兵的认同,绿林军的另外两支队伍,也就是新市兵和平林兵,也纷纷开始派人过来给予支援。
即便已经如此了,可对于刘家来说,所面临的状况依旧是让人难以乐观起来的,情况依旧是比较严峻的,并没有因为某些因素而有所改观,依然是处在一种较为不利的局面当中呢。
需明确的是,彼时整个下江兵仅有五千人罢了。即便算上另外两支绿林军,其全部人数也不过两万多人。要是再加上刘家这边留存的军队,总人数也就三四万人的样子。单从人数方面来看,和甄阜所率的十万人相比,依旧是远远不及的。
然而在接下来的情况中,刘縯与刘秀这一对兄弟,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硬是将双方在人数上存在的几万之众的差距给成功弥补上了。
公元23年新春伊始,正值正月初一这新年的头一日,刘家兄弟率领所部军队,趁着沉沉夜色,向甄阜一方展开了全面总攻。在刘縯与刘秀精心的部署安排之下,他们手下的主力部队径直扑向甄阜的后勤基地,一举截断了甄阜的后勤补给线路。
与此同时,此前甄阜为能更有效地对付起义军,效仿当年项羽来了一招“破釜沉舟”。那时他带着手下的十万大军渡过当地的黄淳水后,便直接把桥给拆掉了。结果,当刘家兄弟攻克他们的后勤基地时,甄阜所率的新朝军队一下子就陷入慌乱之中啦。
在这样的时刻,方才是真正能检验出一位将领能力高低的时候。要是名将的话,其统帅之力颇为强劲,即便遭遇此类状况,也依旧能稳得住局面。但像甄阜这般水准的将军呢,只要阵型一旦出现混乱,那紧随其后的便会是兵败如山倒的溃败局面了。
最终,靠着刘家兄弟那股猛打猛冲的劲头,甄阜丢了性命。十万新朝的精锐部队,也因此全面溃败。其中,光是被淹死的以及在正面交战中被消灭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两万人呐。
从一定意义来讲,这场仗所取得的胜利,其重要程度与之后的昆阳之战相比,可是毫不逊色的。要知道,一旦刘縯和刘秀在这场仗中落败,那么后续也就不会有东汉的存在啦。
既然这场仗已然获胜,那么接下来,在整个南阳区域以及其周边地带,便不会再有敌人存在了。而摆在他们面前的,便是可以毫无阻碍地去开展跑马圈地之类的行动了。
然而,在这场仗取得胜利过后没多久,起义军内部便冒出了若干问题。于是乎,接下来的发展便步入了第四个回合当中。
第四个回合的情况是拥立更始帝这一事件。当时经历了一系列状况后,迎来了这个特定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第四个回合,其主要内容便是众人进行拥立更始帝的相关事宜,这在整个过程当中属于重要的一个环节。
先前新朝军队崩溃得极为迅速,这使得其他几支绿林起义军压根就没能够来得及参与其中。如此状况下,待战争画上句号之后,他们理所当然地无法从中分得任何好处。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其余那几支起义军定然是无法接受的,他们肯定是不情愿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毕竟这结果与他们的预期或是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相悖之处,所以必然是持不愿意的态度。
那么在此之后呢,之前刘縯曾去联络过的那支平林兵,他们萌生出了一个念头,那便是打算拥立一位老刘家的人来当皇帝。如此这般的话,往后他们也就有了能够依靠的主心骨,便可以借着老刘家的名号,接着去反对王莽了。
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一心想要拥立的对象,并非是彼时实力最为强劲的刘縯。恰恰相反,乃是刘縯的族兄刘玄,当时刘玄正在下江兵内部承担着负责征兵相关工作的职责呢。
刘玄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实际上,这刘玄可绝非什么无足轻重的路人甲,在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他着实是个相当关键的人物呢。并且在此之前,刘玄原本和刘縯是同一类人哦,就在此前的那几年时间里,他同样也一直在筹备着起兵之事。
他就是运气欠佳,此前家中出了诸多状况,结果被官府给留意上了。如此一来,他没办法像刘縯那样去招兵买马扩充势力。没办法,后来他只好选择去投靠下江兵,想着先投身到起义的队伍当中去。
并且,刘玄与刘縯、刘秀等人,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着实不算远。要知道,刘玄的太爷爷和刘秀的太爷爷可是如假包换的亲兄弟。如此一来,双方在亲戚关系层面,确实还未曾超出五服的范围呢。
其实在当时,平林兵一心想要拥立刘玄,说到底就是为了堵住刘縯的嘴。首先一点,刘玄同样出身老刘家,并且还是舂陵这一脉的后人呢。如此一来,拥立刘玄的话,舂陵地区的其他刘家人自然是不会站出来反对的。
其次,原先的刘玄不过是平林兵队伍里一名寻常的后勤官员罢了,压根没什么势力。在将刘玄拥立起来之后,平林兵这边的数位首领便能够挟持着刘玄去下达命令、指挥行事,而且完全不必担忧自身会被他人架空权力。
可要是拥立刘縯的话,对他们而言是毫无益处可言的。要知道,刘縯一旦掌握了大权,为了能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那肯定是会在内部展开一番清洗行动的。
公元23年二月初一这一天,在平林兵予以支持的情况下,刘玄得以正式登基称帝,在后世的史书中,他被称作更始帝。值得一提的是,从之前刘縯、刘秀大败新朝主力之时算起,到刘玄登基之际,其间所间隔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呢。
面对这样的结果,刘縯和刘秀也只得暂且忍下,无奈认了。毕竟要是他俩此刻提出反对意见,舂陵兵与其余绿林军必然会产生分裂,搞不好还会引发内战。而一旦双方真的分崩离析,王莽再派军来攻,那所有人可就都难逃一死了。
最终,刘縯与刘秀兄弟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了。刘縯获封大司徒一职,而平林兵内的其他几位首领呢,全都被封了高官,且和刘縯的级别相同。反观刘秀,仅仅得到了一个太常偏将军的职务罢了。
当然了,刘縯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也并非毫无考量。虽说在当时,刘縯这一脉的人并未获取太多显赫的官职。不过,由于此前是他们击溃了王莽的主力部队,所以王莽那十万人所遗留的后勤补给物资,还有各式各样的武器装备,基本上绝大部分都被刘縯和刘秀接手掌管了。
凭借这些武器装备,刘縯顺利地为麾下的军队完成了换装事宜。从这往后,其麾下的军队已然不再属于杂牌军的范畴了。即便仅仅从武器装备这一方面来讲,刘縯、刘秀所率领的军队,也完全具备了和王莽一方进行正面较量的实力。
实际上,这一点恰恰是后来那场昆阳之战的关键所在。
倘若未获取这批装备,即便刘秀具备召唤陨石的神奇能力,在之后的昆阳之战中也绝无获胜的可能。然而在得到这批装备后,他们便有条件组建起属于自身的精锐骑兵了。要知道在古代战争里,精锐骑兵所发挥的作用,那可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降维打击。
于是乎,当更始帝刘玄被众人拥立起来后,便开启了第五个回合的进程。
宛城被围攻,这便是第五个回合所发生的事情,其名曰围攻宛城回合。在这一回合当中,围绕着宛城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的情况呢,总之,此回合关键就在于对宛城所进行的围攻之举啦。
在古代,宛城可是南阳郡的治所呢,要是类比到现代,差不多就等同于省会城市啦。之前那些起义军呢,作战范围一直都围绕在南阳郡周边。他们虽说也攻克了一些县城,可遗憾的是,始终都没能把像宛城这般比较大的城市给成功拿下。
当下,甄阜已然被打败,如此一来,南阳郡周边已然不存在新朝的主力部队了。既然是这样的情况,那后续起义军肯定是要朝着宛城发起进攻的,进而将整个南阳郡完全占领下来。
然而,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身处遥远长安城的王莽却是拒不接受的。在他看来,这一结果似乎并不符合他内心的预期,所以无论如何,他都不愿去认可这个已然呈现出来的结果。
先前南阳郡那里战事看似热闹非凡,可要是置于整个中原的大环境当中来看,实际上压根就没被王莽给瞧在眼里呢。在那个时候,真正让王莽头疼不已的,是在山东一带活动的赤眉军。
因此,一直到甄阜被打败,其麾下的十万大军全都狼狈逃窜之时,王莽才总算对绿林军重视起来。特别是在绿林军拥立刘玄之后,王莽给予绿林军的重视程度,已然超越了他对赤眉军的重视程度。
在过去的数年当中,各地时不时就会有小规模的起义爆发,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态势。而在诸多起义势力里,就敢公然称帝这一情况而言,绿林军却还是头一回出现这样的举动呢。
就在绿林军着手进攻宛城之际,王莽即刻派遣其堂弟王邑,在全国范围进行征调,凑齐了四十二万的大军,径直开赴南阳郡。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为了解救正被绿林军围攻的宛城,另一方面则是打算凭借此次行动一举消灭绿林军,将南阳郡内所有起义势力彻底清除掉。
就这样,在起义军对宛城展开围攻之际,王莽所派遣的多达四十二万的大军也缓缓地抵达了相应地点。紧接着,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昆阳之战,便由此逐步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