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史长河中,王莽当属最为复杂之人!后世对其进行评价时,竟难以单纯地用“好”或“坏”来作判定,其复杂性可见一斑,着实让人为之咋舌,不知该如何以简单的标准去衡量他在那段历史中的角色。
从个人行为层面来讲,王莽终其一生都以儒家礼仪对自身严格加以规范。他既不贪污受贿,也从不懒于政务,还勇于同那些奸臣展开抗争!并且在掌握权势之后,他实实在在是在竭尽全力为天下百姓办事。王莽近乎奉献出了自身的全部,只为能化解当时极为尖锐的社会矛盾。
从这样的视角去看,他无疑是一个好人,并且完全够得上被称作君子呢,甚至都能够讲,他差不多已经接近圣人的境界啦!
然而就最终结果而言,在整个西汉历史的进程当中,王莽无疑堪称最大的反派角色!其一味地盲目开展改革举措,还极度崇尚托古改制那一套,如此一来,使得西汉的整个国家运行体系迅速瓦解崩溃,进而引发了一场肆虐天下、危害极大的浩劫。
在王莽刚刚开始掌握大权之际,彼时西汉的人口总数已然将近6000万之多。然而,就因王莽一通胡乱作为,仅仅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等到刘秀登上皇位之时,整个国家的总人口数量竟然锐减至不足2800万人了。
由于观察的角度存在差异,王莽所呈现出的形象便大相径庭。也正因如此,在后世的史书当中,王莽的形象才会显得这般复杂,令人感觉难以捉摸、不好理解。
不过有一点是能够明确的,即王莽所主持开展的这场改革,实实在在堪称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当中,最为大胆的一回尝试。
设想一下,倘若当初王莽真的让其改革取得成功了,那么在中国后续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或许就不会再有那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现象出现了。每当一个王朝发展到末期的时候,说不定都会冒出类似王莽这般的人物,直接凭借改革的举措去化解一切难题!
若想对这种假设予以更好的理解,那我们首先得谈一谈,在西汉末期,其主要问题究竟是出在哪些方面呢?
如同历史上其余那几个大一统王朝一般,西汉发展到末期的时候,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恰恰也是土地兼并的情况。这一问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逐渐凸显,和其他大一统王朝末期所遭遇的类似困境有着相似之处。
西汉开国之初,就国家土地所有权的情况来看,相对较为分散。虽说有不少汉朝开国功臣,还有当年六国旧贵族的后裔,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数量会稍多一点。然而,大部分的土地实际上还是掌握在平民阶层手中的。
就这样,绝大多数人都能拥有可耕种的土地啦。当所有人都齐心协力去劳作、去奋斗,那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而整个国家也会随之不断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呢。
然而在随后的整个西汉两百年历史进程中,那些身处高位的贵族,以及地位更为显赫的大商人和大地主,凭借自身权势抑或手中的金钱,去购置平民所拥有的土地。这般情形之下,平民手中的土地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百姓渐渐丧失了全部的土地。
在西汉那个时代,倘若一个农民没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那差不多就等于丧失了维持生活的本事呢。要知道,西汉可是个极为典型的农业国度,全国上下大部分人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呢。像手工业、商业这类行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意味着,当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想寻觅一份新工作简直难如登天。即便他们怀揣着努力奋斗的决心,却也压根找不到可以施展的途径。于是在此之后,仅仅是为了能勉强活下去,为了获取足以果腹的食物,他们最终不得不将自己仅存的资源——自身,拿去变卖。
如此一来,当土地丧失之后,对于一个平民而言,唯一能走的路便是卖身为奴了。即便情况稍好一些,那也得去给他人当佃户,依靠租种地主家的土地来维持生计。
历史上常见的土地兼并操作大致便是如此。这样的过程在过往不断重演,次数多得难以细数。每当战争结束,大批人员丧生,便会涌现出诸多无主耕地。也唯有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些本无土地的平民才可能无偿获取耕地。可随后,这土地兼并的过程又会一次次反复上演。
在王莽尚未掌权之际,西汉实际上已然步入王朝的后期阶段了。随着开国时间不断推移,土地渐渐集中到中高层地主手中。众多底层百姓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奈之下只能卖身为奴。于是乎,王莽在掌握大权之后,便一心想要改变这般状况。
身为儒家门生,仅从个人善恶的角度评判,王莽无疑算是个好人。真实历史中的王莽,其诸多行为或许真有伪装的成分在。可在他的内心最深处,定然是盼着国家能四海升平,期望百姓都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王莽为了心中的那个目标,甘愿奉献出自己的所有。在他看来,与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相比,所谓的权力和财富简直不值一提,随时都可舍弃。为了那份崇高的理想,王莽全然不顾生死,甚至连亲生儿子都能狠下心舍弃掉。
要是把王莽放到小说当中,那妥妥就是标准的主角模板呢。心怀天下这种特质,用来形容他可真是再合适不过啦。要知道,这一点恰恰是王莽与后世那些权臣最为明显的区别所在。
不少后世权臣篡位之举,往往是出于对自身权势地位的追逐,是被野心及权力欲望所驱使。然而王莽却截然不同,他的篡位并非为了一己之私,而是全然出于自己心中的理想,其目的在于能让天底下的普通百姓,都过上更为美好的生活。
基于这样的缘故,在那之后,王莽便着手持续去谋求更多的权势,一步步地将汉朝的大权掌控在了自己手中。最终,王莽成功篡夺了汉朝的皇位,由此摇身一变,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
在登上国家最高掌权人之位后,王莽便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由于他本是儒家门生出身,于是便依照儒家典籍里所记载的相关内容,不加变通地直接运用到现实社会当中去实施改革了。
在后续展开的改革进程里,王莽并非只是做做表面功夫。他心里十分明白,彼时汉朝面临的关键矛盾在于,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汇聚到了少数地主阶层手中。并且,众多普通百姓由于没了土地,无奈之下只能卖身为奴。概括来讲,主要就是土地方面以及奴隶方面的矛盾。
那么在此之后,王莽所开展的改革,重点便落在了这两个方面上。在其推行的改革举措里,明确规定全国的土地一律禁止买卖。而且王莽还设定了一个具体标准,只要是拥有的土地超出该标准的地主,就必须得把超出部分的土地,分给宗族内的其他人,又或者是分给邻居。
与此同时,王莽把原有的奴隶制度给废除了,进而推行起私属制来。在这新推行的制度当中,天底下全部的奴隶,其归属权都属于国家,并非是属于主人的。主人仅仅拥有对奴隶的使用权罢了,并不具备所有权。正因为没有所有权,所以主人既不可以买卖奴隶,也不可以虐杀奴隶。
王莽所推行的奴隶改革制度,虽未径直废除奴隶制,可着实赋予了奴隶阶层诸多的人权。不得不说,此项改革的进步意义相当显著。毕竟是处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大环境之中,子就废除奴隶制,进而开启全民平等的新局面。
而在此之后,由于王莽所推行的改革举措实实在在地触及到了矛盾的关键核心之处。故而在改革开始施行以后,没过多久便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更有甚者,竟然公然采用武力的方式来进行抵触对抗。
首先站出来表示反对的,无疑是那些受到冲击最大的地主阶层。毕竟在相关情况之下,他们的利益遭受了极为明显的影响,所以在面对一些变动之类的时候,地主阶层出于自身利益受损的状况,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最先表示反对的群体了。
在不少地主看来,王莽仅凭借一道命令,便将他们的大部分财产给剥夺了去。要知道在那个时期,土地以及奴隶劳动力差不多就是最为关键的财富形式。如此一来,王莽所推行的这项改革,无疑是径直拿走了一个地主绝大部分的身家财富呢。
在推行改革之际,王莽的设想颇为不错。他认为依照自己所推行的改革举措,地主是能够留存一部分土地与奴隶的,只要其拥有的数量不超出规定的那个标准就行。而在这一标准范围之内的土地和奴隶,足以让地主一家人过上很不错的日子。
然而,地主却并非如此考量的。在地主的想法里,可全然不是这样的情况。他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心思,对于相关的事情,其看法和态度和一般人有着明显的区别,总之,地主所秉持的观点并非大众普遍认为的那样。
在他们看来,自身绝大部分的土地与财产皆被王莽给剥夺去了。如此一来,所剩余的那为数不多的部分,已然没办法维持他们曾经那种生活状态了,往昔的生活水准因财产的大量流失而难以再维系下去。
于是在此之后,便渐渐有部分地方上的豪强势力,于他们所处的地区明目张胆地聚集武装人员,公然违抗王莽下达的命令,执意不肯去落实相关改革举措。而面对这些毫不掩饰地与自己作对之人,王莽也毫不姑息,径直凭借国家机器的力量展开了镇压行动。
当事情发展到这般地步时,要是现代人来审视这个问题,恐怕会不假思索地讲:既然王莽所推行的改革,重点是冲着地主阶层去的,对平民以及奴隶阶层有益处。那么在后续的改革进程里,王莽理应广泛获取百姓的拥护。他应当充当百姓的引领者,带着大家去打倒土豪、均分田地,如此一来不就能将改革顺利完成了嘛。
彼时的王莽,内心正是这般所想,并且也切切实实地如此行动起来。自改革开启之后,王莽所推行的各项政策,无一不是将资源朝着平民阶层倾斜。他把从那些地主手中收缴而来的资源,径直分配给了普通百姓。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王莽如此行事之后,不但未获取众人的支持,恰恰相反,整个西汉的绝大部分百姓,都纷纷对其表示反对起来了!
明明平民都已经分到了土地,奴隶的人权也获得了保障,可奇怪的是,他们不但没有去支持王莽,反倒还纷纷开始反对起王莽来了,这究竟是为何呢?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可不简单,毕竟其中牵涉到较为繁杂的经济学理论。扼要来讲的话,其实就是存在生产力不匹配的状况。彼时的生产力水平,根本没办法对王莽所提出的这一改革方案给予有力支撑。
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完全能够去做一道最为简单的数学题。
例如,西汉时期,全国大约有8亿亩左右的土地,彼时的总人口数量将近6000万。王莽所设定的土地拥有上限是,一个家庭人数不超过九人的话,其所能拥有的土地最多为九百亩。如此算来,原来的地主阶层当中,每个人平均下来能够拥有一百亩土地呢。
倘若在西汉时期,有占总人数十分之一的群体属于地主阶层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当时西汉的地主数量大约在600万上下。这600万地主需占有6亿亩耕地,如此一来,余下的五千多万人口就只能去平分两亿亩耕地了,平均每人大概能分到四亩地。
如此计算一番,那些原本连一寸土地都不曾拥有的平民,如今竟然一下子就分到了四亩地。照理说,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难道不应当对王莽心怀感激之情吗?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地方。
西汉时期生产力极为落后!那时粮食平均亩产量仅仅一百多斤罢了。这意味着,依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差不多得六到八亩耕地才能够养活一个人呢。可那会儿众多平民分到手里的土地,仅仅只有四亩。
于是在那之后,绝大多数西汉的百姓就开始对王莽心生恨意啦!要知道当时的教育程度可不高,绝大多数人压根就不明白啥是生产力关系。他们仅仅清楚,在王莽还没推行改革之时,自己好歹还能勉强维持生计。可等王莽实施改革之后呢,他们反倒开始饿起肚子来了。
王莽推行改革历经数年之后,整个国家呈现出迅速崩溃之势。彼时,不仅地主阶层对其不满,就连普通平民也纷纷站出来表示反对。如此一来,没过多久,各地便大规模爆发了农民起义,王莽所建立的政权也就此覆灭。
在完整地看完整个过程以后,先前提出的那个假设。要是王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就当时的实际情形而言,他究竟是凭借何种方式得以成功的呢?
从单纯生物学的层面来讲,若王莽期望改革能够取得成功,那么仅仅存在三种可供选择的途径。
倘若王莽能够成功施行这一方案,那他便堪称比秦始皇还要厉害的千古一帝。要知道秦始皇至多不过是统一了中原地区,可王莽到最后,是极有希望将整个欧亚大陆都统一起来的呢。
当然啦,要说存在这种可能性吧,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基本上可以说这种可能性压根就不存在呢。
其二,在极短的时间当中,他运用大规模开发的方式,从而获取了众多的耕地。在当时的西汉,最具备大规模开展开发条件的区域当属南方。毕竟那时西汉的大部分耕地都集聚于黄河流域。倘若能够对长江流域以及更偏南的地方展开大规模开发,西汉也能够得到不少新的耕地。
倘若这一方案能够取得成功,那么王莽便会摇身一变,成为改革领域的圣人。要知道,他不仅成功化解了西汉末期存在的土地矛盾,而且还使得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这一进程提前了足足一千多年呢。
其三,王莽在极短的时期内,竟然让整个西汉的粮食亩产量一下子提高了数倍之多!如此一来,即便只是西汉的一名普通平民,仅仅拥有一亩耕地,也能够勉强达到吃饱饭的程度了。
倘若这一方案能够取得成功,那往后王莽可就成了农神啦!日后大伙定会专门给他盖一座庙呢,想来在那之后,恐怕所有要种地的人,在动手之前,都得先去拜一拜王莽才行。
在当时西汉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上述提及的三种可能压根就没机会实现。就战争层面而言,那时的技术手段没办法支撑起版图如此庞大的国家存续。开发江南也绝非短期内可达成之事,而要迅速提升粮食亩产量更是天方夜谭,这类情况直至现代才有望实现。
其实,王莽若想成功,唯一存在机会的方案就是第四种。
第四种方案是这样的,王莽得找到一种并非通过战争的途径,能在不长的时间里,让西汉的总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最好是能直接砍掉一半!一旦西汉人口数减半,那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就会得到极大的缓和。到时候就算依旧依照王莽所制定的方案去推行改革,每个平民差不多也能分到近八亩土地啦。
在分到八亩土地以后,对于一个平民而言,其便具备了养活自己的能力。
在此之后,倘若王莽可以紧紧依靠平民阶层的力量,以此来与地主阶层形成对抗之势,那么他也并非没有可能顺利推进改革,达成其预期目标。
该方案最为关键之处实际上在于怎样运用非战争的方式去削减总人口数量。并且,所采用的这种方式一定不能造成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局面出现,更不能因此而引发农民起义等情况。
很明显,这种情况也是不太具备可能性的。
然而,要是这一方案当真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后续在历史进程中便极有可能出现一种全新的周期规律。每逢王朝发展至末期阶段,就会有一人站出来,效仿王莽所采取的方式,设法削减人口数量。随后展开大规模的改革举措,把从地主那里收缴来的土地,再度分配给普通的平民百姓。
如此的话,历史上或许就不存在人们常说的王朝周期律了。也就不会每逢王朝发展至末期阶段,便必然会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这种情况出现了。
然而与此同时,在短时间内要是出现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那必然会致使国家的整体国力下滑,军事能力也随之变弱。如此的话,不少外敌或许就瞅准了入侵的时机,进而依旧会引发诸多战争。
总而言之,西汉末期之时,生产力极度落后的状况致使诸多问题压根就没办法得到解决。如此情形下,王莽所推行的改革,打从一开始便已然注定了会以失败告终。
在随后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生产力始终难以达到相应标准,于是那所谓的王朝周期律便如同一个摆脱不掉的魔咒,死死困扰着所有封建王朝。每至王朝的后期阶段,土地兼并这一难题必然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最终往往只能以大规模起义的爆发来宣告这个朝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