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据表明,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裂变。截至2024年末,银行消费贷平均利率降至3.78%。但是那么互联网某头部某60网贷平台,综合年化利率仍高达18.6%(其中包含其他费用,计算复利之后的数据),但是其最终资金还是来自银行。如何破解这个矛盾?民众现在发现,银行终于自己亲自下场,直接发放消费贷了!

去除中间商,不让互联网网贷机构和助贷机构赚差价,这可能才是我国银行等有放贷牌照的金融机构应该走的“康庄大道”!在连续4年多存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银行获取存款资金的成本已经很低了。一年期定存利率1.1%,但是过去银行却选择将70%的消费贷业务外包给中介机构,导致普通民众,也就是最终借款人承担超10倍的资金溢价。
最近呈现的现象,还是让民众感觉措施好及时,要求好正确。金管局监管部门发布“消费金融新政”,主题就是利用各种消费贷来促进内需消费,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中重点的要求就是,银行业要将直接发放的消费贷业务进行拓展。在这个基础上,现在多家银行已经上调了消费贷产品额度上限、延长贷款期限。很多存量的借款人已经收到通知,贷款期限可以延长同样随借随还的上限额度也在提升。

银行现在针对一些征信没有瑕疵的好客户,以及没申请过贷款的白名单用户,有可能互联网消费贷额度能够最高达到30万元,还款期限最长可以达到7年。银行直接发放的消费贷,利率基本上不是很高,大多数是在年化利率3.4%到4.2%之间,最低看到某银行都能给到2.58%。这个利率确实不是很高,对于一些有临时用钱需求的民众来说,还款压力也不是很高。
中国银行业终于开始走正道了,本来经营的就是资金业务,就是应该自己亲自来做。没有水平就锻炼水平,没有能力就培养能力!但是过去那些依靠中介层层加码的“伪创新”,换来的客户都是假客户,不可能长远伴随的。而那些合作助贷机构也是不长久的,他们看到的只有暴利润!但是最终的结局是:用户承担了高利率和高费用;网贷机构赚的盆满钵满;而银行只能赚取非常低的贷款利率,还要承担网贷机构委托的催收机构违规之后的被投诉和举报的风险。

其实,银行作为社会信赖的资金机构,还是有着很多方法直接获取到客户的,根本不需要助贷机构的所谓协助,现在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低至1.1%,消费贷款利率平均是达到3.4%,毛利润空间也有着利差2.3%,这对于银行的正常利润足够保证。但是可以有效降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仅央行《2024中国消费金融报告》显示,全市场加权平均利率从2023年的14.3%降至9.8%,降幅达31.5%。
例如工行联合卫健委推出“智慧医疗贷”,嵌入3000家公立医院挂号系统,患者可实时申请治疗分期,利率锁定3.99%;农行“新市民安居计划”打通住建部数据,对保障房承租人开放专属信用贷,授信通过率提升0.23%。就是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场景化深耕:穿透消费行为的“毛细血管”。也可以学习中行“羲和”系统融合卫星遥感+电力数据,对个体工商户进行经营健康度画像,利率低至3.5%,将小微企业贷坏账率压降至1.2%。
总而言之,就是银行不能再做“资金批发商”,而是要自己下场锻炼内功,自己去做业务!2024年,银行才刚刚下场,社会综合利率就大幅下降6到9%以上,而且很多助贷机构和网贷机构开始加速出局,央行数据,2024年注销的融资担保、网络小贷牌照达237张,较2023年激增3倍。
这才是金融业正常的业态,银行直接放款,借款人直接借款,而不是有那些形形色色的、亦真亦假的助贷机构的伪装和套路。当外卖骑手凭借接单数据获得4.9%优惠利率时,这才证明了央行《新政解读》的价值,那就是:“让金融回归服务本质,让每一分钱都流向创造真实价值的角落。”
我们一定要金融成为经济的血液,又不至沦为欲望的毒药。

忽悠,接着忽悠,可劲儿忽悠[笑着哭]不还吗?拿啥还?催收的时候啥嘴脸忘了吗?[得瑟]
有时候怀疑脑子真是个好东西[静静吃瓜]
能贷得到再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