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彤字伟君,信都人也。父吉,为辽西太守。彤初为王莽和成卒正。
译文:邳彤字伟君,信都人。其父名叫邳吉,担任过辽西太守。邳彤在王莽时期出仕担任和成卒正。
世祖徇河北,至下曲阳,彤举城降,复以为太守,留止数日。
译文:光武帝刘秀率军巡行河北地区时,来到下曲阳,邳彤率众显出和城向光武帝刘秀投降,刘秀任命邳肜继续担任和成太守,并在和城停留了几天。
世祖北至蓟,会王郎兵起,使其将徇地,所到县莫不奉迎,唯和成、信都坚守不下。
译文:光武帝刘秀率军向进来到蓟城,恰逢王郎起兵,王郎政权派出将领率军到各地巡行占领城池,王郎部队所到的县没有不迎接归降的,只有和成、信都两城据城坚守而没被王郎派出的部队被攻下。
彤闻世祖从蓟还,失军,欲至信都,乃先使五官掾张万、督邮尹绥,选精骑二千余匹,缘路迎世祖军。
译文:邳彤得到光武帝刘秀从蓟地败退,军队溃散,便计划率部前往信都与信都得守军会合,便先派五官掾张万、督邮尹绥挑选两千多匹精锐骑兵,沿途迎接世祖的军队。
彤寻与世祖会信都。世祖虽得二郡之助,而兵众未合,议者多言可因信都兵自送,西还长安。彤廷对曰:
译文:不久邳彤率军在信都与光武帝会合。光武帝虽然得到信都、和成两郡的支持,但整体兵力还是不足,参与商议的大臣大多说可以借助信都的兵力护送自己,向西撤回长安。邳彤在朝堂上对策说:
议者之言皆非也。吏民歌吟思汉久矣,故更始举尊号而天下响应,三辅清宫除道以迎之。
译文:诸将的主张都不对。现在的局面是天下百姓及官吏都思念汉室朝廷,为之歌颂已经很久了,所以更始政权一建立,天下就纷纷响应,三辅地区的官员清扫宫室、开辟道路来迎接更始帝刘玄。
一夫荷戟大呼,则千里之将无不捐城遁逃,虏伏请降。
译文:这样的影响力就好比只要有一个人扛着戟大声呼喊,千里之内的敌军将领就没有不丢弃城池仓皇逃窜,伏地请降的。
自上古以来,亦未有感物动民其如此者也。
译文:从上古以来,也从来没有过像这样能因顺应人心而如此强烈地感召民众的。
又卜者王郎,假名因势,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
译文:再说那个算卦出身的王郎,假托汉室的名义,依靠形势,驱赶聚集起一群乌合之众,竟然就震动了燕、赵之地。
况明公奋二郡之兵,扬响应之威,以攻则何城不克,以战则何军不服!
译文:何况将军发动两郡的兵力,发扬天下响应的声威,用来攻城,哪座城不能攻克?用来作战,哪支军队不会归服?
今释此而归,岂徒空失河北,必要惊动三辅,堕损威重,非计之得者也。
译文:如今放弃这里而回去,哪里只是白白丢掉河北地区,必定还会惊动三辅地区,损害您的威望与尊严,这绝不是明智的计策。
若明公无复征伐之意,则虽信都之兵犹难会也。何者?
译文:倘若将军不再有征战讨伐的意图,那么即便信都的兵马,也难以召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明公既西,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亡逃可必也。”
译文:将军若向西撤退,那么邯郸城的百姓不会舍弃父母、背弃王郎的然后跟随将军跋涉千里,他们必定会离散逃亡。”
世祖善其言而止。即日拜彤为后大将军,和成太守如故,使将兵居前。
译文:光武帝刘秀认为邳彤的话很有道理,便放弃了西撤的想法。当天就任命邳彤为后大将军,仍让他兼任和成太守,让他带领军队作为先锋。
比至堂阳,堂阳已反属王郎,彤使张万、尹绥先晓譬吏民,世祖夜至,即开门出迎。
译文:等军队抵达堂阳时,堂阳已经反叛而归附王郎。邳彤派张万、尹绥先去对堂阳的官吏百姓进行开导劝喻,世祖在夜里赶到,堂阳就打开城门出来迎接。
引兵击破白奢贼于中山。自此常从战攻。
译文:邳彤领兵在中山击败了盘踞在白奢的贼军。从此之后邳彤常常率军跟随光武帝四处征战。
信都复反为王郎,郎所置信都王捕系彤父弟及妻子;
译文:后来信都又反叛归附王郎,王郎所任命的信都王逮捕了邳彤的父亲、弟弟以及妻子儿女。
使为手书呼彤曰:"降者封爵,不降族灭。"彤涕泣报曰:"事君者不得顾家。
译文:王郎任命的信都王让人写亲笔信给邳彤说:“只要你投降就封给你爵位,不投降就诛灭你的家族。” 邳彤流着泪回复道:“侍奉君主的人不能顾念家庭。
彤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公方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也。"
译文:我的亲属之所以至今能在信都平安无事,靠的是刘公(刘秀)的恩德。刘公正为国家大事而奋斗,我邳彤不能再顾念私情了。”
会更始所遣将攻拔信都,郎兵败走,彤家属得免。
译文:恰逢更始政权的将领率军攻克了信都,王郎势力在信都的军队战败逃走,邳彤的家属因此得以免遭杀害。
及拔邯郸,封武义侯。建武元年,更封灵寿侯,行大司空事。
译文:等到光武朝廷攻克邯郸后,邳彤被封为武义侯。建武元年(公元25年),又改封为灵寿侯,并代行大司空的事务。
帝入洛阳,拜彤太常,月余日转少府,是年免。复为左曹侍中,常从征伐。六年,就国。
译文:光武帝入主洛阳后,任命邳彤为太常,过了一个多月,又改任少府,当年被免职。后来邳肜又出任左曹侍中,邳肜常跟随光武帝四处征战。建武六年(公元30年),邳彤回到封国。
彤卒,子汤嗣,九年,徙封乐陵侯。
译文:邳彤去世后,他的儿子邳汤继承了爵位,建武九年(公元33年),邳汤被改封为乐陵侯。
十九年,汤卒,子某嗣;无子,国除。
译文: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邳汤去世,他的儿子邳某继承爵位;邳某没有子嗣,其封国被废除。
元初元年,邓太后绍封彤孙音为平亭侯。音卒、子柴嗣。
译文:汉安帝刘祜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邓太后续封邳彤之孙邳音为平亭侯。邳音去世后,他的儿子邳柴继承了爵位。
初,张万,尹绥与彤俱迎世祖,皆拜偏将军,亦从征伐。万封重平侯,绥封平台侯。
译文:起初,张万、尹绥和邳彤一起献城迎接光武帝刘秀,后来几人都被任命为偏将军,也都跟随刘秀四处征战。张万被封为重平侯,尹绥被封为平台侯。
论曰: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难昭。斯固原情比迹,所宜推察者也。
译文:评论说:大凡说到成就功业的人,因为功绩显著而容易声名远扬;而谋划于事情开端、洞察先机的人,由于事理隐晦而难以彰显于世。这原本就是根据具体情形对比事迹时,所应当推究考察的。
若乃议者欲因二郡之众,建入关之策,委成业,临不测,而世主未悟,谋夫景同,邳彤之廷对,其为几乎!
译文:至于当时参与议事的大臣想着集结信都、和成二郡的兵力,提出西入函谷关的策略,放弃已经开创的大好局面,面临不可预测的前途,而当时的光武帝刘秀还没有醒悟,出谋划策的大臣又都附和赞同,邳彤在朝堂上的应对,那可真是洞察先机啊!
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斯近之矣。
译文:俗话说 “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邳彤在当时提出的建议就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