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在2月下旬预判,近期市场风格已从高波动科技板块转向防御型资产。自2月中下旬完成科技股与港股互联网板块的主动减仓以来,我们的持仓组合展现出显著抗跌特性。这种策略调整基于两大核心逻辑:

一、红利资产的战略配置价值
1. 攻守兼备的双向安全垫:若牛市确立,具备稳定现金流的红利股将随β行情水涨船高;若市场转向震荡,其高股息特性将成为资金避风港。
2. 确定性溢价凸显:在全球利率下行周期中,煤炭、电力等板块兼具类债属性与通胀传导能力,符合"现金奶牛+资源重估"的双击逻辑。
二、资源周期的战术机会
我们同步布局的铜、铝等工业金属板块,正迎来三重催化:
外盘铜价逼近历史新高。
国内基建项目开工率超预期。
全球库存处于近十年低位
关于前期重点提示风险的科技板块,当前走势验证了我们的判断_: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成长板块已进入典型"鱼尾行情",具体表现为:
1. 波动率显著放大
2. 资金持续流出
3. 技术面转弱
在调仓节奏上,我们采取"弃高就低"策略,近期重点布局:
消费红利:白酒板块估值回归近五年23%分位,春节动销超预期形成安全边际
周期红利:煤炭板块Q1长协价锁定90%产能,业绩确定性穿越周期波动
类债资产:电力运营商受益绿电装机量提升,现金流稳定性增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暂未配置军工与券商板块。前者受军费开支结构调整影响业绩能见度较低;后者尽管存在并购重组预期,但历史数据显示券商股行情持续性较弱(近五年板块上涨周期平均持续19个交易日)。
当前市场正处于风格再平衡的关键阶段,投资者需警惕"贪吃蛇效应"——试图通吃所有板块反而容易导致收益回吐。正如彼得·林奇所言:"知道何时离开牌桌,比拿到好牌更重要。"让我们保持定力,在确定性中寻找机遇。
==============
本文完
风险提示:
投资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
个人操作思路,不构成投资建议,观点仅供参考!
祝大家账户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