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两种情况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辨别清楚,那么第三种情况则最容易也是最多地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因为我们前面说过神之所以高于形在于神的背后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那我们现在来看下面几种情况。
工匠正在娴熟地雕刻一件工艺品,画家正在娴熟地绘制一幅肖像,歌手正在娴熟地唱一首歌曲,演员正在娴熟地进行影视表演,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在进行着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还会有包含着感情的各种表情动作,难道这些精神性的因素不会以某种形式融入到作品之中吗?由此而产生的艺术作品有可能会没有生命力吗?更何况他们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技艺娴熟呢。
事实上很多人正是先认为由此而出的就必定是好的艺术作品,然后再去寻找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依据,制造出各种噱头而不管其真正艺术水平的高低,而艺术的欣赏与评价遂成了一件主观而没有标准的事,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便会导致泛艺术化,也即各种事物都可以在简单或精心地包装后冠以艺术之名,因为当高级艺术没了标准,高低艺术之间也便没了标准,最终导致艺术完全没了标准。造成这一切的最终根源则是对“生命力”这一概念的认识不清。
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个与神相对应的“生命力”与一般所说的“有生命的”虽然有时候确实会重合在一起,但二者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比如我们有时候会感受到水是有生命力的,但水显然不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命,也即第一种生命力并不一定需要某种物质生命外形。但反过来我们又会发现,凡是有生命的事物,其内部必然存在着某种精神因素,这种精神因素又构成了其物质生命力的源泉。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