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知识点
一、唐朝的建立
1.建立
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2.李世民继位
时间:626年。
继承者:李世民。
谥号:唐太宗。
年号:贞观(627年改)。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③从善如流,戒奢从简;
④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⑤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2.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什么?
①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②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立法: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④科考: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⑤吏治: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⑥经济和民生: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名臣贤相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4.什么是“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5.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
①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③从善如流,戒奢从简;
④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⑤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6.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悲痛,他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征传》为什么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他痛失了一面镜子?
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作出了重要贡献。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他失去了非常重要的辅政帮手,所以他说魏征去世,他痛失了一面镜子。
三、武则天的统治
1.简介
武则天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后逐渐掌握政权,690年,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治国措施
①文化教育: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鼓励举荐与自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使贤能之士脱颖而出。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③用官上:提拔和重用的大臣,不少人成为唐玄宗开元时期的贤相良臣。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
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拓展延伸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中叙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粮食连年丰收,米价便宜,马牛成群,遍布四野,大门几个月不用关闭,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①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③从善如流,戒奢从简;
④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⑤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2.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于乾陵,墓前立有两块碑:一块是唐高宗碑,由武则天亲自题写碑文,盛赞他的功绩;另一块是武则天碑却不著一字,被称为“无字碑”
想一想:为什么武则天的碑上没有碑文?
“无字碑”是按武则天本人的临终遗言而立的,意在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这充分展示了他博大的帝王胸怀与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