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家经典《大学》,为何要“反”1800年后的雍正?真相很无语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3-04 11:04:46

众所周知,清朝统治者夺江山,“偶然”成分高:30万女真人竟然打败了上亿的汉人,搁谁都觉得这幸福来得太过突然;另外,清朝统治者深谙相对于已成封闭体系的中原文明而言,游牧民族出身的自己在文化层面上太过“势单力薄”。

因此,自顺治帝开始,清朝统治阶层做出了一项艰难抉择:放弃游牧民族的习性,全盘学习中原文化,搞满汉一家观念并落到实处,如此,让中原人士真真切切感受到清朝不是外族,而是中原人士的贴心父母。

当然,清朝统治者的不自信并没有因为“文化向中原人靠拢”的全面实施而减小,反而与日俱增,因此,清朝统治者再次借鉴中原文化进行治人,这就是“文字狱”。

汉代的儒学经典《大学》,暗藏反雍正之意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朝廷发生了一件惨烈的文字狱案:当朝二品大臣、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江西正主考官查嗣庭被凌迟处死,儿子、兄弟等数百口皆被株连下狱。

虽然查嗣庭已经在狱中惨死,但却仍被戮尸枭首,他的儿子也惨死狱中,其余家人不是流放就是死亡。曾经辉煌一时的浙江名门查家,经此一击,一度中落。

此次案件中,不止查家遭此劫难,整个浙江读书人都备受牵连,朝廷停止浙江乡试、会试各一科,使得浙江省的科举考试大受影响。之所以突然出现这种惨绝人寰的局面,全因雍正的“文字狱”。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查嗣庭所出的试题引用了汉代的儒学经典《大学》中的句子“维民所止”,“维”和“止”二字正是“雍正”二字去掉了头部,所以有人借题发挥,说查嗣庭图谋不轨,明显是在反当朝皇帝雍正。

在今人看来,这样的解释实在太过牵强:毕竟《大学》成书于汉宣帝时期,戴圣所做《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如何会反1800年后的雍正大帝呢?怎么说也说不通。

如果雍正当真拿这个说事,只能让后人觉得他腹黑、神经紧张,不利于明君人设的树立。况且经过考证:查嗣庭当初任江西乡试正主考,只不过出了这样几道题目:

首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此句出自《论语》;一题为“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出自《孟子》;第三题为“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出自《诗经》。

由此可见,作为沉浮宦海的老将,查嗣庭在官场上非常的小心翼翼,不仅所有考题均出自圣人儒学的经典著作中,效仿圣人做法,绝对的“述而不作”,即便引经据典也格外小心,均是探讨品行方面的道德文章,绝不会招惹统治者的是非。

另外,查嗣庭主持乡试时也非常谨慎,对科举考试的关节把控极其严格,称得上鸡蛋里挑骨头、大海捞针,达到绝对“安全”方才罢休。最终考试也顺利结束,一切正常。

真相很无语:雍正如此草菅人命,却是为了打击功臣隆科多

既然查嗣庭如此小心谨慎,为何还是招惹了雍正的“晴天霹雳”,不幸成为了“文字狱”的牺牲品呢?原来真相不在于查嗣庭,而在始作俑者的雍正本身。

众所周知,雍正这个皇位得来的着实不容易,不仅前有太子爷的名分早定,后有八爷党的咄咄逼人。四爷靠着自己超强的隐忍和特立独行,终于在康熙临死前得到“圣心”,得以继承大统。三十多年的勾心斗角和如履薄冰,让雍正患上了猜忌心重、被害妄想症等重度抑郁症。

即便被康熙钦定为大位继承人,但康熙行事神秘,没有对外公布,这让原本就不看好四爷的众多皇子更加的不待见他,纷纷怀疑他矫诏上的位,无形中给他扣了一顶不孝的大帽子,这让他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好在外有年羹尧骁勇善战为他争了不少实力分,内有隆科多保驾护航、宣读圣旨为他上位披了件“合法”外衣,雍正这才松了口气,登基总体还算顺利。

历代皇帝都有个通病:被大臣拥护上的位心里总是不踏实,一直害怕这些拥有“拥立之功”的大臣会恃宠而骄,进而无法控制。

果然,担心什么就来什么,他登基称帝后,虽然能给年羹尧的都给了,但这武夫果然骄横跋扈,越来越不受控制,甚至还骑着大马让雍正仰视。雍正暴脾气一上于是在登基第三年,就将年羹尧给解决了,顺带将其妹妹年妃也连根拔起。雍正狠起来,果然连自己都害怕。

解决完年羹尧之后,雍正就把下一个目标瞄准了隆科多。当然想要扳倒隆科多,首先得打击他的党羽。经过“精挑细选”,雍正选中了其党羽中知名度很高的查嗣庭。

打定主意后,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借口有人告发,将刚举行完乡试的查嗣庭进行查证。据《清稗类钞》所记载:当天晚上,查嗣庭全家十三口被抓去,三天后,便以皇上圣谕的方式,急不可待地公布查嗣庭的“罪状”,将查嗣庭革职拿问,交三法司严审。

所以这其中并没有什么考题的问题,更没有儒家经典《大学》反1800年后的雍正之意,有的只是雍正心病爆发,遂排除异己罢了,真相是不是很无语?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