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位来访者王娜兴奋地和我说,她家女儿最近情绪状况很好。
前年,女儿被诊断出焦虑症和抑郁症,并开始休学。
王娜经历了多个让她感到绝望的难题——
无法和孩子沟通,一说话就吵架;
孩子叛逆脾气大,好心关心一下,就大发雷霆;
孩子厌恶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半年多时间,女儿一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另一边,王娜也在学习心理养育,重新养育孩子。
现如今,女儿已经慢慢恢复,等待寒假结束重新复学。
今天的文章,我想与你分享:
一个孩子走出抑郁与厌学,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去应对,才能事半功倍。
01
女儿为什么躲着我?
王娜说,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女儿拒绝出房门,总是莫名发脾气。
家里每天都能燃起战火,女儿变得敏感、喜欢怒怼所有人,后来还会莫名地哭泣,看不进书,拒绝上学。
刚来的时候,王娜实在是太焦虑了,只是重复地说:
“我现在就希望她赶紧好起来,她为什么不跟我交流,总躲着我呢?”
王娜恨不得有一个台词本,只要照着读,就能解决女儿的心理问题。
我很清楚,这种“秘籍”根本不存在。
我提醒她,你的女儿或许有同样的感觉——
她深知你希望她赶紧好起来,但她不知道怎么办,无法回应这份期待,所以本能想躲。
我见过太多家长和孩子无法沟通,原因都类似:太着急想要改变对方了。
这种意图哪怕不说出来,孩子也能感受到。
因此,当父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治愈孩子,而是先认清孩子「短期内不会好起来」的事实,降低目的性。
孩子之所以会躲着,原因只有一个:感到不安全。
她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远远超乎父母想象。
这时的选择题不是“能不能重新上学,圆父母的面子”。
而是:孩子精神能不能恢复,能不能活下来。
02
严重透支的孩子
回忆女儿的成长过程,王娜才慢慢理解女儿。
孩子出生之后,一直是王娜自己带。
婆婆强势自私,王娜受了不少委屈,女儿有时会成为她的情绪垃圾桶。
教育孩子时,不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对孩子的哭闹行为感到烦躁,会采取打骂、冷暴力的方式压制孩子。
王娜回忆,女儿三岁上幼儿园,因为不适应,经常哭闹。
孩子的爸爸或者奶奶就会在幼儿园陪着,然后待一两个小时后把孩子带回家。
王娜非常反对这样做,自己送孩子去幼儿园,看到孩子哭,也不安慰,也不共情,扭头就走了。
等孩子上小学后,王娜一家离开公婆,自己买房子搬出去住了。
自己和老公的教育观点很不同,老公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而自己很严厉,两人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就教育问题吵架。
后来王娜生了二胎,管教女儿少了。
考上高中之后,学校离家比较远,丈夫怕孩子上学放学回家辛苦,就索性在学校旁边租房子住。
王娜反对无效,只好默认。
女儿高二考入了重点班,这也是孩子噩梦的开始。
孩子做事比较拖拉,时常迟到几分钟,老师就会批评她,罚她扫地。
高二上学期,学校开运动会,女儿对王娜说,“妈妈,今天学校开运动会,我不想去,我要请假“,王娜不同意。
两人吵了一架,女儿离家而去,王娜以为女儿去学校了,上班时间接到班主任的电话,才知道女儿没有去上学。
她一个人坐在河边,手里拿着一把小刀。
女儿的行为被路人看见,别人上前询问,知道她是哪个学校的,就劝她回家,又打电话给老师。
还有一次,女儿不舒服想请假,王娜不同意,孩子又一次从学校不打招呼的溜回了家。
两件事情之后,老师对孩子很不满。
今年高三,女儿又一次躲在厕所长达两小时不出来,直到王娜赶到学校。
女儿的回答是发泄情绪,但班主任不认可这种说法,认为孩子是问题学生。
最终孩子退回到家庭,选择了休学。
03
孩子病了 我终于醒悟过来
休学后,王娜带孩子在专业机构做心理排查后,才知道女儿得了抑郁症。
原来不是女儿不行,是她生病了。
抑郁症,这三个冰冷的字眼,让王娜一家人开始变得温馨团结。
学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养育后,王娜总结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贯穿了一种情绪——焦虑。
全家人时不时地会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关心孩子。
比如提醒她好好学习、交朋友要谨慎、穿衣服不要选择奇装异服、刘海不要太长、走路不能蹦跶、说话要轻声细语......
并且这些话语总会说无数次,直到女儿照做才停止。
然而,在这每一句过度关心的背后,都是一个披着温和外衣的「强制性要求」。
它们就像镣铐一样套在孩子身上,时间长了,孩子变得既胆小自卑、又叛逆易怒,最终焦虑不已。
04
最好的养育:停止传递焦虑
这通常需要经历3个阶段:
1.觉察焦虑
觉察孩子焦虑形成的原因,意识到自己哪些话语是在给孩子传递焦虑。
同时,觉察自己是否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教育环境充满了焦虑,内卷已成为社会热点。
有多少孩子得不到学校和父母的理解,被赶着像学习机器一样前行。
只是我们忘了机器可以一天24小时随时充电再满血复活,但我们的孩子却不得到充分的心理滋养和身体休息。
2.切断焦虑传递
减少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也适时拒绝外界传递给我们的焦虑。
当你忍不住想和孩子说话时,问问你自己:
你很焦虑吗?你是不是很无望?
若是,不要向孩子开口。
去找你最好的朋友和亲人聊天,哪怕发泄。
不要带着焦虑与无望和孩子谈话。
孩子会捕捉到你的焦虑和无望,这会进一步击倒他。
比如王娜一方面通过学习心理养育,学着阻止家人给孩子传递焦虑,同时也让自己远离鸡娃的圈子。
3.见证:去看到孩子的自动性与自发性
待高标准褪去,我们才能看到孩子自身的力量。
感到安全后,Ta们会与人联结,当被尊重后,Ta们会倾诉内心。
待精力恢复后,Ta们便会想试着变好。
这既是孩子的潜力,也是每个人的天性。
曾经王娜和大多数人一样望女成凤,为潮流所裹挟。
在剧场效应中,虽然知道站着看电影很累,但谁敢轻易坐下,如今却不得不停下。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焦虑是诅咒,相信才是祝福。
英国著名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在描述青春期时说:
“倘若孩童将成为成年人,那么这个进展是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来达成的。”
无论我们自认为是多么优秀的家长,都是青春期孩子们眼里嫌弃的尸体。
每一场青春期和更年期战争最终的胜利,都要让孩子们去获得。
大概只有让他们赢得了独立,发泄了情绪,青春期才能安全着陆,父母才能以失败的姿态走向自由,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