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二战,是这样的

夜空文化 2024-03-25 01:03:3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如此。

它是不幸的吗?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远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范围大、损失大:二战除欧洲外,重要战场还有北非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以及苏德战场;损失大,二战中,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

既然造成了如此之大的损失,为什么又说它是“万幸”呢?一战总体上是帝国主义国家不同阵营之间的世界,二战的总体性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胜利所确立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基本上维系至今,彻底打破了原先欧洲主导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五大国为主导的、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族独立国家的普遍出现为发展中国家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二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如果没有二战,这一切很难发生。但这一切何以发生,却仍需要回到二战本身,看清楚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画出了怎样的一个发展轨迹,以及它为什么会是后来的那样一种最终结果。

探讨二战,有各种各样的二战史;但探讨二战战史,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视角和态度,就很难站在正确、客观的立场上去看待它,以致于成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二战的发端、推进是如此曲折复杂,站在今天不难理出一个头绪,但在当时,二战的参与各方,谁敢说谁就比谁看得更远呢?

比如,作为一战的胜者、欧洲的大国,即使马奇诺防线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法国支撑的时间何以就如此之短呢?比如,敦刻尔克大撤退确实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究竟是如何成为奇迹,却自有更为复杂的说法。比如,既然前面有拿破仑受挫于莫斯科城下的历史教训,为什么纳粹德国还要发动对苏战争呢,它真的觉得自己就比一百年前的拿破仑军队更加强大吗?比如,既然山本五十六非常清楚美国的战争潜力和实力,为什么他还要袭击珍珠港、挑起对美战争呢?比如,“小男孩”和“胖子”是必须要投放的吗?凡此种种,问题很多,答案也很多。答案对与不对倒还在其他,但能否有自己的一番理由、说服力更强更见功力。

回答这些问题,英国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考察二战本身,重点显然应该是军事,军事斗争是政治、经济的继续与集中体现,每一场战役胜负的因素及其为整场战争带来的军事后果都是非常直接的,决定了二战的走向和趋势。了解二战,必须了解二战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耗费了利德尔·哈特20余年的时间,作者在书中的许多论断还是非常有见地的。仔细探讨这些二战背后的曲折,显然更足以警示后人、不忘历史。当然,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虽然是一部力作,却依然远不能称之为尽善尽美。其中重要的原因,应该还在于作者的立场。利德尔·哈特显然是站在美英的立场来看待二战的,他对苏德战场的表述并不全面,而对于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特殊贡献和重大作用更是“无视”——相比之下,北非战场虽然确实风云变幻,成就了隆美尔与蒙哥马利,其实整体作用与贡献却非常有限。

所以呢,仔细阅读、小心求证,应该是打开利德尔·哈特的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较为正确和恰当的方式,确实不需要、没必要全盘接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