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翱翔蓝天的凤头鹰
上节说到,6月20日,党代表李瑛联系上丛林游击队的第二天,她详细了解过游击队的情况后,与钟振宇商量,决定召集大家在山洞里开会。
为了解当时的滇西抗战背景,开会的事我们后面再讲,党代表李瑛到来之前的情况不得不追溯一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地方势力同国民党当局推行的消灭异己政策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时还相当尖锐。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南方局更加重视对地方势力的团结工作,根据云南统战工作的实际需要,1941年初,分别派出云南籍的中共地下党员朱家璧、张子斋与云南的地方势力、民主派建立直接联系。
朱家璧与张子斋何许人也?云南知名人士,来头不小。
朱家璧,1910年3月生于云南省龙陵县象达镇朱家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1927年投奔滇军,1930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八期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家璧毅然脱离滇军,于1938年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子斋,1912年2月生于云南大理剑川县,白族,1935年投身革命新文化工作,1937年冬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分配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滇军184师做政治工作。1940年调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参加"一二·一"民主运动,撰写大量揭露国民党反共阴谋的文章。投入反蒋武装斗争后,先后任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讨蒋自救军、中共滇桂黔边区边委常委、边纵政治部主任。
1938年2月,朱家璧经周素园写介绍信给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去延安抗大,改名陶隐潜。1940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在延安找他谈话,重点是问他在云南的社会关系。1930年秋季,朱家璧考入黄埔军校,1933年11月毕业。同期毕业的有18名同学在滇军,关系都好。堂叔朱晓东是龙云手下的师长,所以认识张冲和卢汉,还有堂叔部下的一些团长、营长,政界人士也认识不少。陈云对他说:“你有这些社会关系是件好事。你的这些社会关系属于地方实力派,同国民党中央政府有矛盾,要学会利用矛盾,利用你的这些社会关系作掩护,为党工作。”
1940年12月,朱家璧由延安到达重庆,周恩来详细询问了他在云南的社会关系和在延安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你最好想办法回滇军去,因为你有那么一些同学、熟人嘛。云南的地方实力派,同重庆国民党中央有矛盾,这是你回滇军工作的有利条件。你回去后,要注意利用关系,找找你的那些熟人。”
1941年1月,朱家璧带着党的指示回到云南昆明,设法进入滇军。他首先找龙泽汇,讲了在延安抗大学习的情况,说这次是请假回来探亲,还准备回去。龙泽汇说“你不要再去了,哪天我们两个去看看卢濬泉”。择日去见了卢濬泉,被卢濬泉挽留“你留在1旅,到2团去当营长”。朱家璧顺水推舟答应下来,就这样按照党的指示回到了滇军。
朱家璧抽空回龙陵老家探亲期间,利用认识国民党县长的关系,开办龙陵中学。此时,遇见从昆明转移来的肖荻同志,劝他“你不要去缅甸了,可以先留在这里教书,以后随我去滇军中工作,搞革命是要抓武装的”。
1941年5月,朱家璧由龙陵返回昆明,滇黔绥靖公署已下命令,任命他为滇军第1旅第2团3营营长。当时这支部队在蒙自芷村驻防。途经路南时转道泸西去找在滇军隐蔽的中共地下党员张士明,了解滇军近几年来的变化情况,交换在滇军中开展工作的意见。朱家璧转告他:“党中央已有明确指示:如果日军深入云南,就要在云南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朱家璧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同月,南方局派朱家璧去云南滇军开展统战工作,由南方局直接联系。朱家璧回云南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利用社会关系进入滇军步兵第1旅(后编为18师)开展滇军的上层统战工作和兵运工作。周恩来在红岩就指示朱家璧与重庆的联系人是读书生活出版社的黄洛峰。隐蔽战线传达上级指示,要么是口传,要么是信件,看后马上销毁,不留痕迹。
1938年3月,张子斋从延安抗大毕业,被派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受叶剑英、罗炳辉指示,到滇军184师工作,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任务,贯彻坚持“团结抗战,争取进步”的方针,此后又调重庆《新华日报》。1941年皖南事变后,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叶剑英指派回云南,到张冲指挥的国民党第一方面军第二路指挥部工作,准备在云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朱家璧与张子斋在延安就相识,先后被中共中央南方局派回云南滇军中做上层统战工作,一文一武,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于1941年12月8日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英美建立统一战线问题给周恩来等的指示》。紧接着,中共中央又于12月9日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太平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华侨工作的指示》。就在这时,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刘瑛,已经是经验丰富的中共地下党员,积极要求到抗战一线去,直到同年5月才被派往龙陸,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2年5月,云南滇西腾冲、龙陵沦陷,形成怒江东岸的中国军队与西岸松山的日军对峙的局面。
朱家璧、张子斋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倡导、带动、鼓励滇军第九十九师师长朱旭的长子朱嘉锡抗日,向昆明行营主任龙云请缨抗战。龙云委任朱嘉锡为“昆明行营龙潞抗日游击队司令”兼龙陵县县长,自筹资金组建龙潞抗日游击队。
组建初期,朱家璧、张子斋几次参加商讨,并推荐由缅甸撤退回国的“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的范中平、钟明、谢飞敏(谢惠敏、谢非敏)、许漫夫、赖舵风、蔡时敏、冯中生7人参加龙潞抗日游击队。
在昆明海源寺整训时,朱家璧还给他们讲解毛泽东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龙潞抗日游击队由昆明出发前,朱家璧还嘱咐朱嘉锡:“让同志们千万不要把旧军队的坏习惯带到游击队去。”
张子斋原定要与龙潞游击队一起出发,亲自上前线参与指挥。后来因故未能成行。
龙潞抗日游击队组建后,滇西少数民族青年纷纷报名参军,队伍很快发展到600多人。在施甸县万兴天王庙成立游击队司令部,朱嘉锡任司令,常绍群任副司令(兼潞西设治局局长),郑作舟任参谋长。下设4个大队,一大队杨伯舜任队长,有兵力300余人;二大队王振武任队长,有兵力100余人;三大队姚昭添任队长,有兵力100余人;四大队杨思敬任队长,有兵力100余人。“为歼灭窜入滇西之敌,组织民众协助正规军作战,破坏道路桥梁,扰乱敌人行动,袭击其侧背,使正规军达到歼敌之任务”是龙潞抗日游击队的工作大纲。钟振宇和李瑛领导的这支游击队,就是当时滇西诸多抗日游击队伍之一。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