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随着 DeepSeek 成功,外界看到了深度求索公司员工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于是网上又出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讨论——院士终身制,应该改改了。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因为还在20多年前,社会上就出现了吐槽国内院士年龄偏高以及垄断资源的不良现象。
甚至更激烈的观点认为,目前的院士终身制已经产生了逆向淘汰的局面,大量年轻科研工作者的上升渠道被堵塞。
如果任由这种局面持续下去,我国的人才优势将无法发挥出来。所以,外界一直认为,关于中科院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不能只进不出,应该取消终身制,改用聘用制。
外界吐槽的弊端都有哪些?院士终身制的改革又存在哪些难点呢?
新规定增加了“限制选项”
根据我国院士制度的规定,一位科研工作者如果评上院士身份,那么这个身份就是终身的。这是国家为了激励科研工作者而设立的一项人才制度。
初衷是为了激励,但在不断落实的过程中,很多年龄偏高的院士长期退不出,甚至还出现了个别院士在学术或者其他领域行为不端的情况。
关于这种情况,不光社会上有吐槽的声音,就连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前也公开表示,国内的院士机制有不完善的一面。
学术不端以及其他不端行为的情况严重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形象,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但是在此之前,我国没有院士退出机制,极个别的“老鼠”能继续坏掉这锅汤。
2024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所有院士应该为自己的负面行为买单。具体来看,如果违反了学术道德,或者是存在其他违规违纪的情况,将会停止该院士在一定期限内的提名权以及评审权。
但是请注意,这新增加的规定并不是直接的退出,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出了状况的院士的某些权限。
之前曾推出“劝退机制”
院士制度实行终身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旦某些院士出了问题,就会连带着对整个院士群体造成影响。还在2014年中国工程院新章程中就增加了院士劝退制度。
顾名思义,所谓的劝退依旧不是辞退。如果一个院士违反了科学道德,或者存在其他品行不端的行为,将会劝诫其放弃院士称号。
到了2018年,中国工程院的章程再次修订,依旧延续了这个规定。也就是说,在终身制的基础上,确实有一定程度的退出机制。
但是,劝退不等同于直接辞退。如果有的院士出现了行为不端,可他自己不放弃院士这个称号,按照规定也不能强行取消他的院士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规定中确实提到如果有严重触发法律或者危害国家利益等情况,可以撤销其院士称号。
但问题的关键是,有些院士的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只能通过劝退的方式让其放弃院士身份。可如果本人不放弃,所谓的退出机制,就不能够制约他。
这样一来,国内的院士制度依然是以终身制为主,退出机制并不是直接的辞退,更不是依据时间而设置的聘用模式。
之所以不直接采取辞退或者聘用模式,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一个院士称号的背后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群人。
学术资源也是资源,有时候这种资源,可以轻松左右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人生命运际遇。所以在这种局面下,如果院士终身制真的变成了可以辞退或者是聘用模式,就会触动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这就是为什么,围绕院士终身制的吐槽虽然持续了20多年,但很多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根本原因。
评选本身就存在不端
学术领域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还在2003年,中国工程院就曾受理过21起针对院士的投诉,涉及的院士人数多达18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仅仅是其他学术领域,单单是在院士的评选过程中,就存在着诸多不端行为和不良现象。
邹承鲁是中科院院士,他曾经表示,在有些科研单位,领导干部为了表现出自己工作的成绩,会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本单位参加院士候选的人拉票。
有些单位会花钱选择在媒体上搞有偿宣传,就连邹承鲁所在的实验室,很多科研人员也都收到过做有偿宣传的材料。
按照国内的院士评选规定,候选人是不能亲自出面拉选票的,如果出现这种行为,当事人的候选资格就要被取消。
但现实的问题是,有些地方以及有些单位还没有评选出过院士,为了评选,外界会帮助候选人四处活动拉票。
邹承鲁曾经说过,有一位院士为了帮助一个候选人,专门写信给他,希望邹承鲁能够帮助这位候选人当选。
他毫不客气地回信表示,那位候选人不应在四处活动,如果再活动的话,他连候选资格都没有了。
虽然邹承鲁没有帮忙,但不代表其他院士不会帮忙。曾经有个院士告诉他说,有个候选人送过礼,不过并没有选上。但在新一次的评选中,人们发现,这个送礼的候选人又出现在了名单上。
之所以费尽心机参加候选,并且希望自己能够选上,原因就是一旦当选院士,在各个方面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存在的三大弊端
在学术圈看来,中国的院士终身制和西方国家的制度类似,但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西方国家,比如美国,他们的终身院士或者终身教授仅仅只是荣誉头衔,没有什么特殊权利。
国内的情况则大不一样,一旦成为终身院士,本人在其所在的领域就成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原本科学研究只讲证据,不讲权威,但是由于国内的特色,导致院士成了某个领域的权威人物。
他们的权威轻易不会得到质疑,权威的背后更是代表着各种资源的绝对集中。在这种局面下,围绕一个个当选的院士,就会形成一个个牢不可破的学术圈子乃至学术利益团体。
一方面是院士拥有了过大的权力,但另一方面却是评选的标准一再降低。在外界看来,能够当选科学院或者工程院院士的人,应该是在本专业领域内做出了突出贡献,本身的才能和水平应该很高。
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院士评选的标准一再下降,候选人公开活动甚至在媒体上登广告的局面曾一度风靡。
除此之外,过去还有很大一部分官员也热衷于参选和当选院士。标准一步步的降低,院士的平均专业水平以及道德素养自然就会持续下降。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学术腐败不同于其他领域的腐败,缺乏透明度,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没有具体的惩处措施。
比如2003年被投诉的18名院士,中国工程院只是笼统的介绍了相关情况,对于具体的投诉缘由以及涉及到的院士具体是谁,中国工程院并没有公开回应。
院士只是外界想象中的专业和道德楷模,但实际上,每一个院士也是一个个人,其他人有的毛病和缺点,这些人同样也拥有。
问题在于,院士出了问题,比如说剽窃了他人的成果,或者是抄袭论文,外界往往难以知道,一旦所在领域帮其隐瞒,而且不追究责任的话,这就更会助长整个群体的不正之风。
20多年前就在讨论的问题,时至今日外界还在讨论,甚至就连退出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去落实和推行。在这种局面下,学术腐败势必就会滋生蔓延。
院士崇拜情结,背后是权势和资源
很多科研人员热衷竞选院士,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社会上也充斥着院士崇拜情结。各地方或者是某单位举行什么活动,一定要请来院士站台,这件事才能更顺利地推进下去。
中科院院士吴德馨曾经说过,院士并不是全能型人才。有些单位请院士去站台,实际上还不如去请一位不是院士但是在该领域精通的人。
可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去请真正精通的人,而不是请院士,接下来的事情就可能办不成,因为院士能够拉动各种资源,其他的人哪怕有能力也办不到。
所以,说来说去,院士的称号和身份已经被社会异化,院士背后代表的是权势、资源和影响力。换句话说,一些人或者一些单位崇拜院士,真正崇拜的其实是院士身后的东西。
一旦出现这种心理,学术腐败和行为不端的情况就势必会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近些年来大众对院士的评价越来越不恭敬的缘故。专家变成“砖家”,教授变成“叫兽”。也正因为如此。
结语
要改变全社会对院士身份的异化,首先就要改变院士的终身制模式。院士可以作为一个荣誉头衔存在,但是围绕院士身份,不应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注在个体身上。
此外,落实院士退出机制,一方面可以给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让位让路,另一方面可以不断优化整个院士群体队伍,及时清除那些行为不端甚至是违法违纪的人。
下一步,退出机制应该变成可以辞退模式。要让每个科研工作者意识到,院士不是万能的,院士的称号和荣誉,只能代表个体科研工作者在某一阶段的努力成果。
参考资料:
《院士终身制,没了》 成都商报 2024年7月12日
《实行退休和退出制度,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 新华社 2013年11月16日
《学者谈中国院士制度弊端,学术腐败侵蚀良知》 中国科学院 2003年7月17日
《院士终身制遭质疑,被指造成对学衔的盲目崇拜》 中国青年报 2007年10月8日
院士的当选必须要有明明白白的事实上的科技成果,绝不可玩政治拉关系。
国之重器,岂能沦为蛀虫集合地!
废除院士终身制,有本事、有科研成果的选为院士!
学阀
一些可以简单处理,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有“人情世故”这个“紧箍咒”的存在,变得举步唯艰。
不应该废除,但要有与其职位匹配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