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妖背后,日本也没闲着,加强出口管制,拉黑了42家中企!

石冷苔痕青 2025-02-11 21:51:0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5年2月5日,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低调地更新了一份“最终用户清单”,一口气把42家中国企业,拉入出口管制名单。

受限企业涵盖半导体、AI、量子计算等关键行业,正是中国科技进步最快的领域!日本官方宣称,此举在防止技术被滥用于军事,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但事实呢?真像他们宣称的那样冠冕堂皇吗?

日本惊爆42家“最终用户黑名单”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该名单上几乎全是中国企业,而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却未受影响。明眼人都知道,这次封锁是日本对华出口的一次重大调整。他们开始对半导体、量子计算机低温冷却设备、光刻机等实施严格限制。这不禁让人猜测,日本是不是在替美国“补刀”中国高科技产业,制造人为障碍?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42家受限制的企业中,有专注于半导体和芯片制造的企业,他们被禁止购买日本的光刻胶、刻蚀设备等关键材料。同时,受限制的还有从事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的企业。在前一轮管制中,海光信息、中科曙光、华为云计算等,已被禁止购买高性能GPU芯片和日本的AI计算框架。

在量子计算这一前沿领域,之前包括本源量子、之江实验室、中科量子等,都被禁止购买超低温制冷设备、超导材料等关键部件。量子计算的突破性进展,依赖于高效的超低温冷却技术与高性能的超导材料,缺乏这些支持,相关研究的将受到极大的阻碍。

在先进制造领域,受限制的企业有中航济南研究所、杭州科拓、浙江轻机实业等,他们被禁止购买高端碳纤维、工业级数控机床等高端设备。碳纤维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广泛;而高端数控机床则是实现精密制造、自动化生产的关键设备。

日本想玩什么把戏?

日本为何突然加强了对中国的出口管制?背后的原因,远比“维护国家安全”这一官方理由要复杂得多。首先,日本此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保护本国企业,避免被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超越。

近十年,中国在半导体、AI、量子计算等高科技领域异军突起,让日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担心,自己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会被中国迅速超越,就像上世纪90年代液晶面板行业那样,曾经的领头羊夏普、松下等公司被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企业后来居上,市场份额大幅缩水。

因此,日本开始想法设法,试图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而美国的“Chip4”联盟则适时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由美国主导的半导体供应链联盟,联合了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共同致力于控制半导体供应链。2023年,美国已经成功迫使荷兰的ASML、日本的东京电子和尼康等公司限制对中国的出口。

这次的禁令,是这一政策的又一次加码。然而,日本在做出这个决定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利益考量。数据显示,2022年日对华光刻机出口占30%,2023年半导体设备出口增至50亿美元。如果完全切断对中国的供应,日本科技企业将遭受重创。

因此,在权衡利弊之后,日本选择了“部分封锁”的策略,既想要保护本国企业不被中国超越,又不想因为过于激进的措施,而损害自己的利益。但这一措施,同时暴露了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脆弱和被动。

中国会被此举“卡脖子”吗?

2月5日管制名单一出来,日本这一招能否有效遏制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科技产业将产生多大影响,立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在半导体制造和高端精密设备领域,中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日本的技术和供应。

半导体产业链的复杂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EUV光刻胶和高端硅晶圆便是是日本对华封锁的重中之重。EUV光刻胶,是制造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关键材料,目前几乎被日本的JSR、信越化学、东京应化等公司所垄断。

所幸,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国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北京科华、南大光电等企业,已在ArF光刻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并在EUV光刻胶的研发上加速追赶。预计不久的将来,国产光刻胶将占据市场的重要一席。同时,中国正积极寻求与欧洲等国的合作,力求在光刻设备和材料领域实现更大的自主化。

在高端硅晶圆领域,日本同样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信越化学和SUMCO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些限制措施,短期内会对中国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造成困扰。不过,中国国内有上海新昇、宁夏银和等企业,已具备12英寸硅晶圆的产能。

在高端精密制造、数控机床、半导体刻蚀等设备上,虽然日本具有较大优势,但沈阳机床、华中数控等企业近年来在高端五轴机床上取得显著突破,已经大大缩小了与日本的技术差距。未来5-10年,中国精密制造或大幅减少对日依赖。

中国的“去日化”进程,是否会加速狂飙?

量子计算机需极端低温运行,稀释制冷机是关键所在。长久以来,日本住友重工和大阪真空技术等巨头,一直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使得我国的量子计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需仰赖其技术输出。

2024年,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国产稀释制冷机。如果一切顺利,到2025年,我国将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量子计算冷却设备生产线,彻底摆脱对日本的依赖。

一方面,由于日本实施了出口管制,试图遏制我们的科技崛起。面对这样的挑衅,我国科技企业必须加速推进“去日化”进程,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尽管日本政府在对我国科技封锁步步紧逼,但日本企业却对中国的庞大市场念念不忘。

中国稀土,能否精准“狙击”日本高科技?

面对日本的挑衅,我国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其中,稀土这一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正是我们的有力武器。2023年,中国供应了全球约80%的稀土,其中包括用于芯片制造的镧(La)、铈(Ce)、钕(Nd)、镨(Pr)、铽(Tb)、镝(Dy)等关键元素。

我国稀土资源对日本的高端电子元件、电动汽车电机、精密仪器及军事设备等产业至关重要。日本半导体业高度依赖稀土,如镝、铽对制造高性能永磁体至关重要,广泛用于半导体设备的磁悬浮轴承、高精度电机,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机等。

失去这些关键原料,日本半导体和新能源企业的生产成本将显著上升,甚至将直接导致部分产线停产或减产。此外,我国还能对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实施了封锁,涵盖范围包括高端光纤材料、石墨烯电池、氟化物等。可以说,在这场科技战中,我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理有据地应对各种挑战。

除了稀土,还有这些高科技“杀手锏”

还记得2019年的日韩半导体贸易战吗?日本对韩国的高纯度氟化氢出口限制,让韩国芯片制造商苦不堪言。如今,轮到中国出手了,如果中国对日本采取类似措施,那日本的芯片产业恐怕要遭受不小的打击,晶圆代工厂和半导体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材料短缺!

还有更绝的,高纯氖气、氪气和氙气这些稀有气体,在先进光刻技术中可是举足轻重,中国,正是这些气体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一旦中国对日本出口这些气体亮起红灯,那日本的半导体制造商,如东京电子、信越化学等,还能否保证光刻机的正常运行?芯片良率和生产进度怕是要大打折扣了!

中国在高端光纤材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握超低损耗光纤、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核心技术。一旦中国决定对日本实施出口限制,日本在5G通信、卫星互联网及超级计算生产将受到严重冲击,其全球竞争力也将大幅下降。

不仅如此,在石墨烯电池产业,从高纯度石墨烯粉体合成到三维纳米结构调控,再到大规模生产工艺,中国目前已全面掌握。若中国切断对日本的石墨烯电池材料供应,日本的电动汽车、电池储能及消费电子行业或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供应链或将被迫重构,成本飙升,产品迭代速度大幅放缓。

事实上,日本对华封锁的效果究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国产替代的速度。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中国科技自主可控是长期趋势。一场科技领域的“较量”正在悄然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日本的角色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

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202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