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几年贷款买房的人,日子可不太好过。这几年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直接腰斩,有些房主还贷款的利息都快顶不上房子跌价的速度了。
更让人崩溃的是,有人断供了才发现,房子没了,银行还追着要钱。这就让不少人疑惑了——银行这买卖做得真是稳赚不赔啊?
然而,在美国,很多州实行“无追索权”房贷,也就是说,如果借款人断供,银行只能收回房子,拍卖得来的钱不够,那是银行自己的损失,借款人拍拍屁股走人也不用补差价。这一对比,似乎让国内不少背负房贷的购房者更不是滋味。难道中国的购房者,天生就得承担更重的债务枷锁吗?
从表面上看,似乎美国人在房贷政策上确实有更多的“选择权”,尤其在房产下跌的情况下。然而,情况真的那么简单吗?
实际上,中美房贷政策的这些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断供后的处理方式上,还涉及利率机制、贷款条件、银行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而在中国楼市整体低迷、房价不断下跌的背景下,研究这些政策差异,或许能为我们未来的楼市改革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中美房贷政策的核心区别
在中国,房贷基本上属于“有追索权”房贷。这意味着如果房主断供,银行不但可以将房子拍卖,还可以要求借款人继续补足贷款差额,甚至有可能冻结其他资产。
如果拍卖所得不足以清偿贷款,借款人就得继续背负这部分债务,几乎就像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如果房产贬值严重,借款人不仅失去房子,还要面对无休止的债务纠缠。
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某人在北京购买了一套价值1000万元的房子,贷款700万元,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房价骤降,房屋估值直接下跌到600万元。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就会把房产拍卖。然而,拍卖的600万元远不足以偿还700万元贷款,借款人还需继续补交剩余的100万元。
这就意味着,借款人将面临更严重的债务危机:不仅没了房子,连首付也没了,甚至可能还需要出售其他资产,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
再来看美国,部分州实施的是“无追索权”政策。在这些地区,房主如果决定断供,银行只能通过拍卖房产来收回贷款,但若拍卖所得不足以偿还贷款,银行无法再追讨剩余款项,房主不再承担其他债务。虽然这看起来像是“逃债”的好机会,但实际上,它的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经济逻辑。
因为“无追索权”的制度会迫使银行在放贷时更加谨慎,避免过度冒险,降低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也保障了消费者不至于陷入无法自拔的债务危机。
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数百万美国房主因房价暴跌和失业率上升选择断供,许多银行因此面临巨额损失。然而,这种损失并没有完全由借款人承担,相反,银行承担了大部分风险。可以说,“无追索权”政策在危机时期,起到了缓冲市场压力的作用,减少了购房者的负担,也避免了过度的社会不安。
从两国政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有追索权”制度往往将房贷的风险几乎完全转嫁给了购房者,而美国的“无追索权”则体现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风险分担机制。虽然这两种政策各有优劣,但对于中国当前楼市的低迷局面,是否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灵活的风险分担方式,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房贷大多采用浮动利率,利率随市场变化而调整。表面上看,这给了购房者“低利率购房”的机会,但一旦市场利率上升,月供也会随之大幅上涨,增加还款压力。
比如2022年-2023年期间,很多早几年买房的人突然发现,每个月的房贷利息支出猛增,甚至有家庭因此被迫卖房退市。而美国的主流房贷方式是固定利率房贷,也就是说,借款人从贷款那一天开始,就确定了未来30年的利率,不受市场变化影响。
这样的机制,保障了购房者的长期稳定,还款计划不会因市场波动而被打乱,避免了因利率暴涨而导致的断供潮。2019年,中国某互联网公司高管在北京购买了一套总价1000万元的房子,贷款700万。
当时房贷利率较低,每月月供大约3.5万元。然而2022年后,受市场影响,房贷利率上涨,月供直接涨到了4.5万元以上。这种变化让很多购房者措手不及,甚至出现了个别家庭因无力还款而断供的情况。对比之下,若中国也推广类似美国的固定利率房贷,那么至少可以降低购房者因市场波动而出现的断供风险,让楼市更加稳定。
首付比例与贷款条件:谁更友好?
中国购房的首付比例相对较高,通常在20%-30%,二套房甚至可能高达50%甚至更高。这一方面是为了控制金融风险,避免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
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购房者的资金压力,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而美国的房贷市场更开放,首付比例普遍较低,一般为20%,甚至某些贷款计划下,首付可以低至5%-10%。此外,美国的房贷审批更看重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而不是单纯的购房资格或房产限购。
2023年,深圳某年轻白领因首付款不足,最终选择了“合伙买房”模式,几位朋友共同购入一套房产。然而,由于政策限制,未来转让、贷款问题仍然是个难题。而在美国,如果他有较好的信用评分,可能只需支付更低的首付,就能独立买下一套房。
在当前楼市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是否可以考虑适度降低首付要求,让更多年轻人能进入市场,成为推动房价企稳的重要力量?
楼市低迷,需要新的政策刺激
近年来,中国楼市持续低迷,很多地方的房价已跌回5年前甚至10年前。国家虽然推出了降息、降首付、放松限购等措施,但市场信心仍未完全恢复。那么,在当前环境下,我们是否可以从美国的房贷政策中吸取一些经验?引入更灵活的利率机制:可以推广固定利率房贷,给购房者更稳定的预期,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断供风险。
降低首付比例,提高购房可负担性:适当降低首付要求,特别是对刚需购房者提供更宽松的贷款政策,让更多人能够买得起房。试点“局部无追索权”房贷:在特定地区或特殊情况下(如房价暴跌时),可以考虑试点无追索权房贷,减少购房者的债务负担。
优化二手房市场政策:目前中国二手房交易税费较高,流通性较差,若能适当降低税费,或提供更好的贷款支持,有助于市场的流动性提升。
结语
中国的房贷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在房价下跌、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优化房贷政策,让购房者有更好的保障,让市场回归健康发展轨道。
毕竟,房地产市场关乎国计民生,一味限制或者任由其衰退,都不是最优解。唯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释放合理的购房需求,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稳健复苏。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024-12-12 11:30《房贷“断供”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