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公司是动画电影公司,巴菲特分别在1965-1966年,1996-2000年,在两个阶段持有过迪士尼的股票。
01主营业务迪士尼中大众所认知的IP创造和主题公园只是其业务中的一环,现在的迪士尼业务涉及整条IP产业链。迪士尼的业务通常可以被分为四部分:影视娱乐、有线电视、流媒体、乐园及消费品。影视娱乐是IP供应商,而有线电视、流媒体是扩大IP影响力的分发渠道,乐园和消费品则是IP变现的载体。
随着迪士尼不断的收购,很多知名企业、工作室现在都是迪士尼旗下,全球影史票房前20名中,有超过一半都是迪士尼的电影。


巴菲特曾经两次买入迪士尼,大约在1965年时候巴菲特以400万美元的价格买入了迪士尼5%的股份。
巴菲特第二次持有迪士尼的股票,是因为迪士尼收购了巴菲特所持有的大都会/ABC通信公司,股东可以选择将原有⼀股转换成迪⼠尼的⼀股外加65美元现⾦,或者他们可以要求全部换成现⾦或是股票。
巴菲特同意用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的ABC股票换取迪士尼新发行的股票,获得了约 2100 万股迪士尼普通股,当时价值是13亿美元,另外还获得12亿美元的现金。这次交易让巴菲特再次成为迪士尼的股东,可以说如愿以偿,弥补了巴菲特后来一直说的第一次太早卖出的错误。
04巴菲特两次买入收益情况巴菲特第一次买入是400w美元,占5%的股份。第二年,巴菲特卖掉了这些股票,收回620万美元。收益率为55%。
对于这次的交易,巴菲特曾经评论说。
巴菲特曾在股东信中写到:“1966年,人们说:‘《欢乐满人间》这部音乐剧不错,但明年迪士尼不会再有一部《欢乐满人间》,所以,盈利会下降。’我不担心盈利是否下降,因为你明明知道,七年之后它会再次大卖一次……我的意思是,本质上而言,你每七年能收割一次,而且每一次都可以收更多的钱,没有什么系统比这更好了。”
巴菲特和芒格还参观了加州的迪士尼乐园,并会晤了沃尔特·迪士尼,他盛赞沃尔特对娱乐事业的贡献,以及他极富感染力的热情。沃尔特向巴菲特展示了一项刚建成的娱乐设施,名为《加勒比海盗》,仅此一项设施就花费了1700万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迪士尼公司总市值的1/5。
巴菲特后来开玩笑说:“可以想象我是多么激动,一家公司的市值仅仅是一个娱乐设施造价的5倍!”
当然巴菲特这次是当做捡烟蒂的投资思路,55%的收益率已经很高了,但是要知道直到他第二次持有迪士尼股票,在1967年到1995年间,迪士尼的股价上涨了138倍。如果他一直持有这5%的股份到现在,在迪士尼股价最高时这些股份的价值接近200亿美元。
所以巴菲特经常提及迪士尼这个早早卖出的错误。
巴菲特后来承认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巴菲特说:“(在1966年做出的)投资决策是英明无比的,但你们的董事长(指巴菲特)的愚蠢行为抵消了它所带来的良好成果(在1967年卖掉了)。”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也说“迪士尼在60年代的出售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应该一直买,然后把它忘了,然后一直持有。”
不过虽然错过这么大的收益,但是按照当时的认知和投资逻辑这样的交易还是没有错误的。
巴菲特在第二次的投资期间总获益合计就是22.3亿美元左右,总获利接近7亿美元(44.6%),复合收益率大概在10%左右,当然这个成本价不是依据大都会的买入成本,而是换股时大都会的价值计算的。
05公司特点总结1.经营模式是一次投入,多次销售,也就是边际成本是越来越低的,而收益率是升高的。
2.财务良好,第一次买入时候公司账上的现金多于负债。
3.公司管理人热爱自己事业、具有拼搏的激情,也就是说公司具有优秀的管理层。
4.巴菲特买入这家公司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巴菲特看到公司的产品是优秀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另一方面巴菲特的买入这家公司的经营历史是长久的,巴菲特基本很少会买入经营历史较短的公司,具有长久经营历史的公司才能看清其经营的稳定性。
5.公司后续陷入较大的竞争中,这也是巴菲特在牛市高点选择卖出的原因吧。毕竟陷入竞争的公司很难看到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支撑股价的高位。

巴菲特在第一次买入迪士尼时候,当时迪士尼的税前利润大约为2100万美元,总市值不到9000万美元,市盈率不到10,公司账上的现金多于其负债,一个低估又健康的状态,根据后面巴菲特的说法,当时新投资的一个设备价值就是市值的1/5,可想到价值处于及其低估的状态。
巴菲特第二次买入就是,应该算是被动持有,这次买入大概率是迪士尼通过历史的经营证明其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而其实又是大都会需要出手的时候,借此换股到迪士尼股票,而在2000牛市高点的时候卖出。
总体来说,两次迪士尼的持股,巴菲特可能从开始就没有把迪士尼当做像可口可乐、喜诗糖果这样的公司来投资。而是类似早期捡烟蒂的投资思路。
所以在这个案例中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思路就是可以计算明显看到公司低估,同时该公司又有悠久的经营历史,良好的财务,可能并不是可口可乐、苹果这种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但是也值得在价格低估的时候买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