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为什么是当选行政长官人选而不是当选行政长官?

解毒时光 2022-05-08 18:36:12

今天一则新闻刷屏了,标题基本都是XXX当选XX行政长官人选,乍一看这个标题没问题,但仔细品品,就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是当选“人选”而不是当选某个官本官呢?

人选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一定目的挑选出来的符合某种条件的人。从字面上来看,只是符合条件的人,而不是最终的那个人。一般来说,人选都指的是一种预选举,或者推选出来的一些人,跟“候选人”是在一个等级上的词。

那么为什么这则新闻通稿里要特意强调是人选呢?

如果这是官方统一口径,那就一定不是个错误,而是有意而为。翻看2017年的新闻,报道上一任也用了同样的话语,更能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这就不再是一个词语的使用问题,而是背后隐藏的规则问题。仔细查阅选举流程会发现,这个选举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只要满足一些年龄、连续居住时长就可以获得候选人资质。

但想要再进一步,就需要拿到不少于150名选举委员签署提名,且每名选举委员只可以提名一名候选人。这些合资格的候选人,将由近1200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行政长官“人选”。那为什么是“人选”而不是直接当选呢?因为最终这个人选还要上报,由中央来任命,所以在任命之前,他只能是“人选”而不是“长官”。

有的时候,稍微咬文嚼字一下,就会发现很多的说法,并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个样子,而是有着一些特意的安排,或者说基于某种规则,必须要说成那个样子。话语不仅仅是思维的体现,而且是文化、政治、权力等内容的综合作用。

福柯曾就此构建出一套“知识—权力话语”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关于人的知识(并非自然知识)和权力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知识中包含着权力,权力渗透于知识中。“叙事”本身就是权力的再现,叙事能够产生权力,因此知识、话语、叙事等词都能与权力产生联系。

很明显,当选“XXX人选”这样一个叙事的背后,实际上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规则的层级,一种制度的安排,以及一种权力的分配。叙事话语呈现出的是关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些人所共同创造出来的制度的知识,而这种知识,代表的也就是最终权力的分配。

当这些话语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习以为常的元素时,它们就像是一根根铁柱子,插在人们互相沟通的网络中,形成福柯所认为的社会的“铁笼”,在这个铁笼中,权力无处不在,人无时无刻不在权力的捕获之中。

0 阅读: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