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极端情况诸如战争中,经常能听到人道主义危机,日常中人们也会用“不人道”来形容某一些状况,可当仔细的去追问,究竟什么是人道主义的时候,却远没有这个词用起来那么轻易。
人道主义最早源自于古希腊,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掘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它所强调的,就是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经过文艺复兴,在启蒙时期,人道主义更是被具象为“自由”、“平等”、“博爱”。
在中文语境中,如果仔细的观察“人道”这个词,就可以很简单的将其进行拆分为人与道,道就是道路、方法进而是价值、信仰;而人就代表着对人的尊重,以人为最基本的原则。
想要理解一个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反面。人道的反面,就是天道。人道以人为本,而天道则是相信在人之外,冥冥中有一种主宰的力量。这也恰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提出人道主义时所反对的——那种以神为尊,将神权放置于人权之上的行为。
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其关键并不在于某种做事的规则,而是在这背后所秉持的某种信仰。对于天道来说,隐含的信仰就是在世界上存在一种能够影响所有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强大,而且还有着某种超人的意志,人需要臣服在这种意志之下,不得反抗。
而人道主义则走向了天道的对立面,这个世界不存在某一种超越个体的意志,人有主宰自身的能力,不仅如此,人的行为可以被信赖,被尊重,因为人的本质中具备积极的力量,可以确保大多数人的选择可以让更多人变得更好,以至于让整个族群、整个人类持续向好。
实际上,人道主义预设了人向好的本质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曾经说过“存在先于本质”的萨特,曾经写过一本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虽然在存在主义看来,人不具备某一种先验的本质,所有人的所谓的本质都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但萨特也认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即认可了人的成长是朝向更好的方向,而不是向恶而行。
虽然萨特也曾说过他人即地狱,但对人道主义的认可,本身已经颠覆了他自己的判断,他认定人类向好发展的这一点,本身成为了一种本质的预设,人的成长与发展,必然会进入到康德所说的,以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那种“善”的一面。
归根结底,人始终无法对本质进行最终的判断,一切的探讨都是形而上的,只要落到实践当中,无论哪种主义,都不再是绝对的对错问题,而是一种信念,甚至是信仰的问题。人道主义的信仰,最终就会落实到法国大革命所总结出来的那三个振聋发聩的词——自由、平等、博爱。
人道主义必然是以自由为前提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在天道的观念里,人是不自由的,存在着某种天道,神也好,神的代言人君也罢,他们掌管着人世间的一切,人需要遵守天道的规则,人只不过是在规则当中行进的棋子。
与之相对的,人道以其对人自身的信念,把神的权利夺回来还给了人。这世间的规则是人的规则,是人可以自由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自由的选择发展方向,自由的爱与不爱,自由的体验人生,自由的与他人交流,自由的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颗棋子。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文艺复兴中,在启蒙运动中,人道主义除了是一种价值观之外,更是一种政治的观念,是一种具备对传统的神权、君权冲击的武器。人道主义意味着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从集权到分权,从独裁到民主。
在人道主义拔掉第一个敌人,树立起自由的大旗的时候,平等也就应运而生。无论神权和君权,都有一个最高的意志,有一个集中的统治者,掌管着尘世的一切。那么在人道主义的光辉照耀下,神权被祛魅,君权被打散,人道主义必然不能允许某一个势力,或某一个、某一些人来统治另一些人。
在自由面前,人必然是平等的。人公平的享受着集权的碎片,拾掇起曾经被收起的那些人生的抉择。如果承认个体的人的自由的存在,就必然不能允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安排,如果取消掉所有人对他人的安排,平等就天然的存在于每一个以人为名义所生存的个体。
定位了自由与平等之后,最后一个出场的博爱,看起来却没那么理所当然。人可以有爱他人的自由,也可以没有,人不必然需要对他人好。但也正是如此,博爱反而是更接近人道本质的内涵。
人道主义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并不仅仅是因为将权力还给自由的每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一种信仰,就是无论在何种险境、困难以及黑暗的条件下,人都是值得被相信的,尽管其中会有波折,但个体的人汇集到一起,会做出超越自身的决策,从而让集体具有一种超越性,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同时最终将会推动整个社会朝向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这种信仰,让人可以在任何困境当中获得希望,也可以在任何绝望的情况下获得力量。持有这种信仰的每一个自由、平等的个体,必然会不仅相信自我对未来的掌控能力,同时也对他人抱有一种善意,这种善意的基础就是相信他人都会为了整体的发展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其中体现着从康德到萨特的道德观,即做一件事情,不仅要考虑自身,而是要将这件事放置到整个人类社会,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看它是否能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则,做出这个事情的人是否能够成为人类的典范。这种道德观念,就超出了自由与平等那种偏中性的态度,进入到了对他人的普遍信任,对人类向着共同发展的本性的认可。
被动一点的,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动一些的可以称为兼爱,当人在做出一切生存中的决策时,不仅仅只考虑自己,而是将他人纳入到决策的范围之内,对他人的生存利益抱有善意后,人道主义的星火才会在人们心中被点燃。
博爱,不是炙热的爱,而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对人性向善的普遍本质的信仰,是对自我作为人类这个大的族群中的一员在互相协助这一普遍特质上的认可,是分享作为人类应享有的尊严的荣耀,是人道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但也是人道主义的出发点。
由此,人道主义的图景就变得清晰可见。对人道主义的认同,就是对每一个人所持有的人类普遍的发展能力的认同,对每一个人能够平等地做出自己决策权利的认同,对每一个人能够表达出对他人善意的前提的认同。
人道主义,并不是必然的某一个道理,却是人可以拥抱彼此,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的信仰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