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因为被尊重而成为人

解毒时光 2021-11-28 18:36:42

好的电影,总是能在不同时代里,在观影者的心中激发不同的回响,《入殓师》就是这样。

这部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位大提琴乐手由于乐队解散只能和妻子一同回到乡下的家里谋生,误打误撞的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妻子从最初的排斥到慢慢的接受,而他也最终在为失散多年的父亲入殓时找到了完整的自我。

影片有着日式电影一贯的淡然与克制,故事缓缓展开,娓娓道来。不同的人能从中发现不同的叙事,或是一个落魄音乐家的人生新旋律,或是夫妻之间理解的进程,或是传统职业式微中的坚守,不管带着什么目的走进去,总能带一些感悟出来。

不过,所有人都会被影片的所描绘的入殓师的职业所吸引,为死者在入殓前进行清洗、化妆、换衣,让死者在化为尘埃之前,最后一次享受作为人的那些平常事,这就是入殓师的职责。

死亡,是一个会令人恐惧却又略显的迷人的话题,正是因为它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才使得人们在预见死亡时保有敬畏的同时又异常好奇。而《入殓师》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种人面对死亡时的状态。

这种状态,并不只有日本才存在,几乎在所有的文化当中,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死亡仪式,而在这些仪式当中,除了表面上的对死者的怀念之外,最关键的是呈现出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尊重逝去的那个人以及他的遗体,这几乎成为了人类的共识。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在于,呈现在祭奠的生者面前的那具尸体,并不是被看成是某些化学物质的集合体,也不是一个失去了思想或灵魂的人类躯壳,通过死亡仪式所表现的尊重,恰恰是赋予了那个冰冷尸体以某种“人”的特性。

更直白的讲,人,因为被尊重,而成为人。

这看似有些废话的同义反复论断,实际上内含有一种过程的张力。前一个人,指的是自然的人,是某种血与肉的结合体,而后一个人指的应该是社会的人,是一种被同类所接受的,并且与人群融合并共同生活的人。

为什么会要说被尊重才成为人?

实际上这里并没有重新定义人,而是重新定义了尊重。在这个语境之下,尊重就等于把人当作人来看待,更深入的说,就是把某个人的一切特性当做人来去对待,即认为这个人拥有一切人应该具备的特征、潜力和权利。

进一步说,人因为被尊重而成为人,讲述了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真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然的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这个变化从他者的角度来看是尊重,而从我者角度来看就是尊严。

在各种文化当中,存在着太多的主动性的论断,即一个自然的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的人,但在死亡的意识观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反而是一种被动的准则,即当一个自然的人受到尊重时,他就成为了社会的人。

在这里有一个核心就在于对于反身性来讲,如果我们希望我们被他人当做人来看待,我们就需要给予他人同样的对待,将他人看作人,给予他人的尊重,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他人对我的尊重。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是否能够如我们期待受到的尊重那样去尊重他人。

对于死者的尊重,从某个角度来说是这样一种尊重体系的延续。依客观来看,死者已经不能算作是人,而只是一个物体或者是尸体。但在人类社会里,死者受到了尊重,是对于他曾经是人的一种尊重,对于人的身份的一种尊重。这种尊重方面体现出来我们对于曾经作为人的生命的敬畏。

另一方面也表达出来,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希望被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希望人们记得我们曾经存在过,曾经体验过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我们也曾以人的身份,以人的名义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我们独特的东西,所以被当做人就是被尊重,这一点既体现出来我们每个人的期望,又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愿望。

如果缺乏了这种尊重会变成什么样?

也就是,人并不将他人当作人来看待,不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而是一种异类、一个不同的生物、一种物品,或一种工具。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基本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的变化,即平等性的丧失,人不再平等的对待他人,更严重的就是产生了把他人当做可以利用的手段来去剥削。

平等的基础就是所有人都生而为人,所有的功利性,甚至道德性都会在这一点上被抹除。基于人人平等,怜悯、同情等都只不过是一种情感,而不是必须。人与人之间,只需要基于对方是人的判断,互相表达出一种对人的能力和潜质的尊重。

平等身份是一种认可,在人人都不同的前提下,将所有人拉回到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当中,也就是我们所有人存在的前提是我们是“人”,我们在这一点上有着一种最基本的共同点。那么尊重表现出来的就不应该是对他人地位、物质条件,甚至说身体的具体状况如年龄等表示出尊重,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的尊重都只有一种前提,那就是生而为人的尊重。

有了这样的尊重,人才会成为一个可被识别的群体,以及在这个群体中才能产生可以进行交流的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为什么这一点这样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这种基于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必然会陷入各种不平等的争斗。在这些不平等的争斗之后,最终会陷入一种人们相互剥削,相互残杀,将他人当作一切可用的工具。

作为一种整体的人类社会,也就会彻底丧失了作为整体的一种特性,没有这样的一种整体的特性,可能连基本的语言也都会失去作用,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足够的尊重,也就缺乏足够的信任,这样一来交流就会变得无从谈起,或者是异常的困难。

在这样一种困难的条件下,或者是不可能的条件下,人就无法体现出作为人的一种优势。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特性更多的是需要通过社会化体现出来。作为一个生物上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完全平淡无奇。

每个人都将他人当成社会的人,这个社会才存在,也是如因为如此,因为这个社会存在,我们才会有社会的人这种概念,因为有了社会的人的概念,有社会包容的整体,人才得以在社会中存在。

这看似是一个循环的论证,说不清哪一个在前或者哪一个在后,但如果非要进行区分的话,一定是个人的行为个人的意愿,在整个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占主导的地位,就是说我们无法去控制社会是否存在,但我们需要这个社会存在,所以我们需要表现出对于他人的尊重,这就是在尊重层面的一个基本逻辑。

有了这个基本的逻辑,人类社会才会进入到一个良性存在的过程,否则一切都会最终分崩离析,陷入到一个彼此不信任,无法合作,无法交流,无法预知的一个社会形态。

回顾探索人成为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说社会如何存在的问题。那社会如何存在的更根本的要素是表现出对他人足够的尊重,即带有一种交流合作意愿的平等的、将他人当作自己同类的一种尊重感。正是这种尊重感的存在,人才可能组成这个社会。也正是因为这种尊重感,这个社会才会给每个人带来他们所需的一种庇护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0 阅读: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