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地烂尾楼业主集体强制停贷事件的发酵,经济学家任泽平终于坐不住了,义愤填膺的发表了“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的言论。
毫无意外,网友们一片支持之声,这年头经济学家太好当了吧,会放马后炮就行,一个已经执行了多年的制度,现在才说要取消?
其实,预售制度的发明本没有问题,这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用“时间”做为杠杆搏未来,这和创业投资有点相似,先“卖概念”,拿到资金后迅速占领市场。
同时,各地地方财政,其实也“享受”到了房地产行业的“红利”,如果操作得当,这是一个三赢的好棋。
但是“错”在银行对房企监管上的不负责,造成房企资金链的断裂,才最终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
其实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银行和房企是合作关系,后者不停盖楼,前者才能不停放贷赚取利息。
而银行和买房者更像是“雇佣”关系,后者给前者打工,如果不能按时履行合同,还会有一系列惩罚措施。
所以,银行对房企的监管,更像是“自家兄弟”做买卖,是情大于法。
早在2003年的《121号文件》就明确指出:“为减轻借款人不必要的利息负担,商业银行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的住房的个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
但是哪个银行会放着现成的买卖不要呢?这又间接给了房企更大的胆子,以至于有个图纸,在售楼处弄个沙盘,配上诱人的样板间,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卖房了。
这多少有点“空手套白狼”的节奏,玩好了是商业奇迹,玩不好就成了老百姓的灭顶之灾。
虽然房企运营不善,但是银行在这中间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终于到了银行要付出代价的时候。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银行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对商业环境的调节作用,一旦银行各种吃紧,又会抑制市场的发展,最后受损的还是老百姓。
这件事最后如何处理,是很见管理水平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除了预售制度,另一个“招人恨”的概念就是“公摊面积”,据说和李嘉诚有关,要不说人家是首富呢,磨刀霍霍呀。
公摊面积之所以人人吐槽,主要原因在于其划分没有统一标准,多一点还是更多一点,全是开放商说了算。
再细想一步,你每月所还的贷款里,当然也包含着公摊部分,这钱怎么就跟打水漂似的,不懂不懂。
除了公摊还有单独捆绑出售的停车位,开发商这时候相当人性,你可以不买,没人强迫,妥妥的自由买卖,这不是“得了便宜卖乖”吗?
咱的房企真是把商业玩明白了,明处有明码标价的车位,暗处有算不清楚的公摊,反正横竖都是一刀,躲也躲不了。
这其实也放映了一种商业氛围,“童叟无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能只属于理想世界,在现实中,我们始终遵循着这样的“真理”:“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只希望我们的商业世界,能越来越“干净”吧。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个人独立账号,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随缘点赞、关注
想让我说你爱听的话,一颗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