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看到听到”别人的故事,就能治愈你的话,生活哪里还有什么难度:当你被负能量包围时,看看《感动中国》,当你觉得自己平凡时,再看看《谭谈交通》......
这就像逆袭爽文一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制造极强的代入感从而引爆多巴胺,但终有那么一瞬间,你会回过味来,感动很容易,“身受”唯有靠自己,人生只能独自前行。
从拍摄手法上看,与其说《二舅》是一部记录片,不如说它是精心雕琢的艺术片,具有浓厚的,中国人对苦难特有的叙事手法,不是坚韧也不是执着,而是一种若有似无的压抑和无助。
它有着看似黑色幽默的旁白,但是这种调侃并非完全的乐观,而是不得不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
讽刺的是,只有原本乐观的人,看完这个视频也许会减少内耗,而生性悲观之人,也只会从中汲取更多苦难,怀才不遇的苦、爱情终结的苦、农村空巢老人的苦......
而当所有人都在追求什么“和解”与“治愈”的时候,那些被生活真正压垮的人怎么办?连仰天长叹和痛哭流涕都是错的吗?
我非常不认同片中对所谓放下遗憾的正能量总结,正是遗憾于年少挥霍的时光,才学会奋发图强,正是遗憾于错过的那个人,才懂珍惜眼前,正是遗憾着曾经的遗憾,我们才会更憧憬未来呀。
没有遗憾,一个人就不可能拥有如地中海般深邃的眼眸,没有遗憾的人生,反而恰恰是不完整的。
而二舅的所谓遗憾,也只是脑海中,那个并不存在的考上大学的“二舅”,和之后幻想出的幸福人生,只是哪有什么如果呢。
假设我们都像“二舅”一样,学会对苦难妥协,那我们就完全丧失了想要改变的能量。是接受苦难本身,还是坦然接受为改变“苦难”而失败的过程与结果,是人生截然不同的选择。
苦难从来不值得歌颂,仿佛不接受吃苦,就是一种不积极不上进的生活态度,人从来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
66岁的二舅,几乎参悟了人生的大半,看开什么又放下什么,也许就如现在的你我,“经历了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而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吃的米可能还没有二舅吃的盐多,凭什么让我们“说不内耗就不内耗”呢?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苦难”,才有澎湃的力量,难道一个个都心如止水,谈笑间风轻云淡?
就像荣华富贵一生的商人,在生命的最后,也许会由衷的说一句“金钱一点也不重要”,其实他跟二舅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向内看透了自己的心。
苦难也好,富贵也好,没有尖锐的二元对立,也没有“好与坏”,最后都将殊途同归,随心而起,凭心而灭。
当《二舅》火爆网络的同时,那个纯粹的二舅就已经消失了,作为一个曝光于互联网的平凡人,他还没有能力对抗扑面而来的流量,就算作者“衣戈猜想的美好愿望“起于线上,止于相忘”,也终究无法实现。
但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二舅》会被遗忘,成为互联网世界里的一片曾经飘进阳光里的尘埃,二舅也会无人提起默默依旧。
只有我们各自生活中经历的苦难和幸福,会篆刻到皱纹上,会凝结在眼睛里,最终融合成我们独一无二的无法割舍的完整人生。
最后我想说,人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生而为人就应该是幸福美满的,恰恰相反的是,所有人其实都生于“苦难”中,幸福只是贯穿其间的烟花。
接受苦难,并不断追求和珍藏一个个“幸福”,人生才会滚滚向前。
你喜欢《二舅》吗?
个人独立账号,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随缘点赞、关注
想让我说你爱听的话,一颗棒棒糖
树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