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庙——《过路河北》

绿色的印痕 2025-03-10 12:33:00

看罢荣国府,在马路对面的“传统八大碗”吃过午饭,步行去看赵云庙。

我是很崇拜英雄的,尤其崇拜那些低调做人、稳重做事、智勇双全、武艺高强的英雄。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群星灿烂,赵云就是群星灿烂中我极为敬重和崇拜的英雄。

以前我是不知道古时的常山就是如今的正定县,更不知道正定县有个赵云庙。这次来正定游览,做攻略时方知正定县乃常山,而且还有个赵云庙。于是,别的不看,看赵云庙却是必须的。

(2024年,在正定县赵云庙。)

赵云庙坐落在县城东北隅,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

按照“高德”指引,走了好久方才来到赵云庙前。赵云庙前是一片凹进去的小广场,广场中心处有一齐胸高的石台基,石台基上有一雕像,雕像乃“常胜将军”赵云。赵云身戴头盔、披铠甲、手提长枪,威风凛凛地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仿佛领了军令,胸有成竹地帅军出征。雕像前立有一黑石碑,黑石碑上刻着“三国名将常胜将军顺平侯赵云故里”两行大字。雕像的两旁栽有两棵粗粗的垂柳,垂柳青青,千丝万绦倒挂,浓荫出一片清凉世界。雕像的后面便是赵云庙了。

(2024年,赵云庙前的雕塑。)

(2024年,在正定县赵云庙。)

入广场,绕雕像,站在庙门前。庙门建在人高的台基上,青瓦歇山顶,青砖槛墙委地而横,其上朱墙高耸;大门弯弯,青石白边,门楣上悬挂“赵云庙”鎏金大字横匾;大门两边,窗户弯弯,青石白边;大门下,台阶重重,庙门前,一对石狮子威武雄壮,仿佛在守护着千古名将的英灵。

(2024年,赵云庙庙门。)

步入山门,山门殿内的左侧是赵云将军的玉兰白龙驹,右侧是赵云将军长子赵统的坐骑与马童。

(2024年,赵云庙庙门里的马童。)

出山门,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照壁,照壁上刻着赵云的生平事迹。从少年习武到长坂坡单骑救主,从汉水之战到箕谷退兵,一幅幅画面栩栩如生,将赵云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概述清晰。

绕过照壁,走小道,穿绿荫,来到君臣殿前。君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青脊青瓦,瓦当“滴水”殿檐下,青砖槛墙一道,上面坐落着花格红窗,正中的花格红门敞开,门顶挂着一黑黢黢的匾儿,上题“君臣殿”三个大字。门两边的抱柱上挂着一副楹联:“一代名君礼笃厚下至尊楷模赢得汉家三分业;三门良将忠诚卫上亮节仪范铸就世间一片情”。

(2024年,赵云庙君臣殿。)

过路边小石亭,穷道而登五层台阶,跨过木门槛,走入君臣殿内。殿内不大,正中不高的台基上供奉着昭烈帝刘备、汉寿亭侯关羽、桓侯张飞、武侯诸葛亮和顺平侯赵云。刘备身着帝王服,手抚长须,一脸正气地端坐在正中,身后关羽着绿袍,挺胸而立,张飞穿黑袍,豹眼圆睁,怒目环视;刘备的左边是多谋善断的诸葛亮,诸葛亮羽扇纶巾,右手后背,满脸睿智而自信地挺立着;刘备的右侧是赵云,赵云白盔白甲,两手横握宝剑,俊朗英武而立。

(2024年,赵云庙君臣殿。)

东汉末年,刘备君臣东奔西走,闯荡江湖,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信心不灭,生死相依,肝胆相照,默契配合,百折不挠后,最终建立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汉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大好局面。在《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血战长坂坡……君臣们演绎了太多太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2024年,赵云庙君臣殿。)

看罢君臣殿,来到五虎殿前。五虎殿面阔五间,青脊青瓦,前廊后屋、红门红窗,门楣上挂着“五虎殿”黑匾,檐柱上挂着一副长长的楹联:“虎将虎风虎威壮举惊天千秋功德映日月 义士义胆意义气豪情动地万代楷模耀乾坤”。

(2024年,赵云庙五虎殿。)

走进殿内,只见殿内长长的供台上一字排开地站立着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大将。五虎大将个个身材魁梧,气吞山河,冠头盔,披铠甲,手持兵器,威武雄壮,个个称得上人中豪杰,人人可谓是盖世英雄。

(2024年,赵云庙五虎殿。)

建安二十四年秋,刘备自立为汉王,随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大将。对五虎大将之封别人倒没什么,只是关羽颇有微词,最后还是诸葛亮修书一封,释疑去惑,熄了关老爷的愤愤不平。

看罢五虎殿,继续后走,来到后院。后院青砖铺地,古树参天,柏树造型的军士手持十八般兵器列队在道两边,北端高高的台基上坐落着一栋恢弘的建筑,那建筑是赵云庙内的正殿——顺平侯殿。

(2024年,赵云庙平顺侯殿大院。)

顺平侯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花格红门敞开,门顶挂着一块漆黑横匾,上题“顺平侯殿”四个泥金大字。门两边的抱柱上挂着一副溢美之楹联:“文武双全持重审慎久历沙场一代功名传万世 顺平齐备严正从容屡建奇勋两辈雄风振九州。”

(2024年,赵云庙平顺侯殿。)

走进殿内,迎面齐腰高的供奉台上,有一四角盘龙柱,顶为垂花门式的盘龙祥云堂陛。堂陛正中端坐着赵云的塑像,只见他头戴盔,身披甲,外披白色斗篷,目光如炬,面色肃穆,浑身豪气,威风凛凛。赵云的身后站着其子赵统和赵广,两子也身披战袍,手持兵刃,豪气冲天的如其父般威风凛凛。

(2024年,赵云庙平顺侯殿。)

堂陛前摆放着长条供案,供案两边摆着得胜鼓和鸣金锣。大殿的两侧还站立着两排军士,军士们个个威武,手持十八般兵器排立。强将手下无弱兵,常山赵子龙手下之兵,无不骁勇善战,武艺超群。

(2024年,赵云庙平顺侯殿。)

站在殿中,凝望着赵云雕像,不禁令人浮想联翩。长坂坡,一杆枪,赵云几冲曹营,救甘夫人,埋糜夫人于枯井,怀抱阿斗,左冲右突,血染战袍。这一场厮杀,赵云“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从此,赵云一战而成名。长江之上,赵云截江跃船,与孙夫人讲道论理,情急之下,夺阿斗,仗剑立于船头,既威风凛凛,生死相依,又对孙夫人尊卑分寸拿捏得当。危难时刻,再救幼主,为蜀国刘氏江山保住了血脉根基。

(2024年,赵云雕塑。)

赵云自随刘备以来,征战无数,屡建奇功。战荆州,入川蜀,平蛮夷,出祁山,夺中原,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阵前一声荡气回肠的“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声震山谷,响彻长空。让者,心惊胆颤,退避三舍;挡者,丢盔卸甲,血流成河。千百年来,《三国演义》的痴迷者心中,他成了攻必克、战必胜常胜将军,口口相传,青史留名。

(2024年,在正定县赵云庙。)

塑像两侧陈列着赵云使用过的兵器、盔甲等文物,以及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诗词碑刻。左边军士脚下,醒目地横着一个低低的钢管架,架上摆着一杆重达80斤的长枪。长枪又粗又长,枪头尖尖,锋利明亮,枪身黝黑,滚圆沉重,枪身上的说明为“赵子龙大枪”。

(2024年,赵云庙里的赵子龙大枪。)

我很是好奇地弯下身,两手握紧枪杆,攒了好大的劲儿也没将长枪提起。一声叹气后,很是不明白当年赵子龙是如何挥舞这长枪,驰骋沙场,以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

(2024年,在正定县赵云庙。)

走出赵云庙,金乌西下,灿灿的阳光洒落在古老的大地上。回首赵云庙,令人感慨万千。赵云一生忠勇仁义,智勇双全,他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一代名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故事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克难攻坚,奋勇向前。

0 阅读:26